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西陂中心幼儿园364000
艺术是人类对美的感知、表达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每位幼儿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时期,他们无法确切地用语言表达认知与情绪情感,此时,艺术表现是最好的方式。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活动在幼儿的童年时期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是幼儿心灵的话筒,讲述着他们对世界独特的理解。
当下,众多的老师和家长也认识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当今制度化的教育模式依旧普遍存在,大多数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认为美术教学一定要有范画或者教师当场示范,否则幼儿根本不会画,教学活动出现教学目的外在、教学内容固定、教学过程按部就班、教学评价相对单一的情况。甚至为了让孩子们出成绩,追求“完美”的结果,进行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训练,以成人角度的审美观去评价优劣,幼儿模式化、成人化的符号表达代替了原本幼儿应有的多样的、个性的艺术表现,淹没了幼儿纯真的童心与幼儿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他们的美术活动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而是各种“临摹画”、“成人画”和各种“秀”等等,这些都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仅有任务感,而无体验感与审美共享感,使原本对幼儿极具发展和教育意义的美术活动被异化了。
上述美术教育活动的困境追根溯源就是教育理念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全面解除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方式,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和感悟童心,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逐步构建审美体验型的教育方式,将美术活动还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创作,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一、选择合适的美术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与共鸣。
孩子绘画的世界是一个遐想的世界,如:宇宙垃圾车、太空隧道、手掌变鸵鸟等,美术内容没有局限,无边无界。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较多采用教师选材幼儿绘画的单向教学,无法让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艺术潜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情节想像或形象想象空间的内容,避免单纯地具象模仿。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关于绘画主题的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参观、查阅等多种方式熟悉事物的特征、习性、作用等,为美术活动做好知识经验与物质准备的积累。
二、创设丰富的审美环境,拓宽幼儿的视野与体验。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要让美术回归童心,成为幼儿自主表达和自我表现认知和情感的语言,环境创设上就要先进行转变。
首先,要重视创设丰富的审美环境,与幼儿多样的、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体验及其他领域的学习经验相联系,有效拓宽幼儿的审美视野与感受,缩小审美距离,使幼儿对美的体验更丰富、更立体、更直接。幼儿通过体验获得对所画事物情感上的准备,提高对美术探究的兴趣,这也是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前提。
其次,要打破传统美术活动程序化和示范标准化的固有模式:范例展示,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学习模仿,教师评价。创设自然开放的师幼共同参与体验的审美环境,让美术活动走出班级、走进生活、回归童心,充分调动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体验式学习中,实现富有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例如,在组织大班的绘画活动《海底世界》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大海,丰富、神奇的海底景观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通过看、听、说等多感官体验与欣赏,被缤纷而奇幻的海底世界所震撼,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开展多元化的美术实践,激发幼儿的表达与创作。
幼儿与成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要大胆解除范画和示范、技能传授的固有模式,走出以会为目的,教师教幼儿学,限制幼儿的艺术创造与表达的窘境,尝试多元化的美术实践,让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的情感和生活,让幼儿主宰自己的创作。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宽松自由、富有童趣的创作环境,让幼儿敢于、乐于表现;在幼儿自主表达与创作的过程中不过多干预,而是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帮助;评价时不单纯用“像不像”“漂不漂亮”等成人标准来评价,而是应了解、倾听幼儿的感受和创作意图。
在美术实践中,我们常常提醒幼儿要跟老师画得不一样,但最终幼儿的作品大多还是老师的影子,缺乏个人特色。因此教师应改变抑制幼儿想象与创造的因素:活动的预设性、互动的单一性和活动方式的局限性。教师要改变发令员的角色,不以活动设计为绝对准则,要为活动“留白”,设计有弹性的活动,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幼儿成为自主创作的主体。而教师则只要创设好审美环境,提供不同创作方式的材料和工具,采用游戏化的活动方法,放手幼儿。活动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利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大胆创想。提问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幼儿提问时,教师耐心倾听,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幼儿的想法和个性表现给予支持与鼓励,不主观评判,也不着急指导,让师幼互动多元化,实现审美经验的碰撞,激发幼儿的个性表现与创造。
根据活动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需要决定美术活动的时间、空间、组织形式等。活动的地点不局限于班级,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集中活动转向以幼儿自主学习、小组活动为主,让幼儿更加自主,有更多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如,幼儿园组织的六一游园活动中的“盛装”彩绘,在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发挥想象,大胆创作的舞台。从课堂走到课外,从集中活动到幼儿喜爱的六一游园,从纸张上的绘画到人脸彩绘,都是美术实践的创新。
四、采用互动的美术评价,提升幼儿的审美与辨析。
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采用师幼互动的评价方式,以“画出童心”为评价好作品的标准,鼓励幼儿借助语言将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助推幼儿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互评的过程中,感受他人的创作意图,学习他人的创作方法,提高幼儿审美、辨析和客观评价自我与他人的能力。
从刚开始单一的模仿和刻板的训练到尽情的体验和自主的创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教师“放松”了,孩子们的身心也放松了,美术活动成为了一种愉悦的享受。美术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要做到将美术活动还给幼儿,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让美术活动回归童心,让幼儿在五彩的笔下自由的舒展和延伸,无限畅想,肆意挥洒他们活泼的天性,助推幼儿创造出新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吴丽芳.让美术成为儿童自由表达认知和情感的一种语言——无范画美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科学,2013(07)
[2]臧敏.浅谈幼儿园如何开展亲子艺术教育活动.黑河教育,2021(01)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15
本文系新罗区第三届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幼儿园创意美术课程游戏化的设计与应用》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YXL20240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