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课堂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2
/ 2

乡土中国课堂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韩婷婷

蒲城县尧山中学  715500

摘要

乡土中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地方文化和实际生活案例,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深度。采用项目式学习、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活动等多样化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综合性的培养路径,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增强了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乡土教育;思辨能力;课堂教学;批判性思维;文化认同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乡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乡土中国课堂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着地方特色,更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提供了独特的土壤。通过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思考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需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分析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探寻在乡土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乡土中国课堂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乡土中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传递,缺乏足够的互动与讨论,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较为被动,思辨能力受到抑制。 许多教师对思辨能力重视不够,忽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且,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与指导,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活力,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度讨论,无法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独特性。此外,课堂评价机制存在不足,传统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生记忆和再现能力,对思辨能力考察薄弱,难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和家庭教育的限制也影响着乡土课堂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家庭环境缺乏开放讨论氛围,削弱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影响思维表达能力。乡土文化自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带来挑战,教师需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乡土中国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乡土文化作为独特知识体系,蕴含丰富生活经验和社会智慧。引导学生从乡土文化视角出发,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使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拥有多元化视野和灵活思维方式。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助力他们形成更全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多元化教学策略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一)项目式学习

具体策略:组织学生调查地方民俗,教师指导调查方法,学生分组负责不同民俗领域,深入民间采访并记录、探究民俗意义及演变。开展地方历史研究项目,教师先讲历史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走访古迹,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各因素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并整合呈现历史信息。社区服务项目包括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和组织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生态重要性并增强社区文化氛围。

作用: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丰富文化资源。调查民俗时,学生提问、分析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民俗内涵价值,提出保护传承建议,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研究地方历史整合跨学科知识,培养全面思考能力。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成长进步。

(二)讨论式教学

具体策略:教师在设置与乡土文化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时,应充分考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对于“乡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乡土文化在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对于“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乡土文化?”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讨政策支持、教育传承、社区参与等保护途径。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观点和背景的学生,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全班讨论时,教师可以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作用:讨论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讨论中,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看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进行论证和反驳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家共同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全班讨论则增强了团队精神,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不断提升思辨能力,为深入理解乡土文化和解决现实问题奠定基础。

(三)合作学习

具体策略: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精心将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在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围绕“家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一特定乡土文化主题,小组成员们共同开启探索之旅。明确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特定角色,例如资料收集员负责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查阅地方文献等方式,广泛搜集与家乡传统手工艺相关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传承现状等资料。分析员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度剖析,挖掘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汇报员负责将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提炼,以清晰、生动的方式向全班进行汇报。

作用: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切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每个成员都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从而增强了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合作过程中,大家相互激励和支持,当遇到难题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资料收集员提供丰富的素材,分析员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汇报员则将大家的努力成果完美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家乡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并在团队的智慧碰撞中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为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情境模拟

具体策略:在创设真实或近真实的情境中,可以精心布置场景。例如,模拟乡村生活场景时,搭建简易的农舍、农田等,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农具和服装,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地扮演农民角色,体验耕种、收获的过程,或者扮演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等,实际操作传统工具制作手工艺品。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活动模拟时,可以按照传统的流程和仪式进行。如传统婚礼模拟中,准备花轿、喜服等道具,让学生分别扮演新郎、新娘、亲友等角色,完整地展现传统婚礼的各个环节。在节日庆典模拟中,如春节,可以布置红灯笼、春联等,让学生参与贴春联、舞龙舞狮等活动。进行文化交流情境模拟时,可以设定不同的文化背景,如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本土乡村居民,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外来游客,进行交流互动。

作用:通过这些情境模拟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模拟乡村生活场景中,学生能切实体会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更直观地感知乡土文化中勤劳、质朴等内涵。参与民俗活动模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习俗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交流情境模拟则促使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化和扩展。同时,这种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理解乡土文化。

三、思辨能力提升对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与案例分析

思辨能力的提升对高中学生乡土文化认同感有着积极且显著的影响。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内涵丰富、价值重大,承载着地域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 具备思辨能力的学生,不再局限于乡土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例如在分析家乡传统建筑风格时,学生能结合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思考其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

实际案例中,某高中以乡土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本地作家作品,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和主题辩论,学生积极发表观点,解读作品中的乡土文化元素,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深化了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在作文中表达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未来的期望。 思辨能力的提升还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文化传统,认识自身文化独特性与优势,如对比南北春节习俗,理解家乡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同时,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价值,在文化多样性中找到自我定位,增强乡土文化认同感。 另一所高中开展“文化之旅”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调研不同地区文化,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和采访居民等方式,拓宽文化视野,认识家乡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锻炼了团队协作等能力。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促进乡土文化认同感。如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活动,选取代表性地方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价值和意义。

结语

乡土中国课堂教学在思辨能力培养中展现出显著成效,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增强。未来,教育者应继续探索多元化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文化意识。通过深化乡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造更加生动和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推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 乡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研究[J]. 教育探索,2022,(12):45-47。

[2] 刘志强. 项目式学习在乡土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 课程研究,2023,(4):22-25。

[3] 陈丽华. 思辨能力培养与乡土文化认同感的关联性分析[J]. 中小学教育,2021,(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