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职业大学 湖北 鄂州436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诈骗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愈发猖獗。大学生群体因其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有心理弱点被利用等多种因素,是电信诈骗的高发人群,预防电信诈骗也已成为高校日常工作重点之一。本文以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现状为基础,分析其受骗的深层原因,从分级管理、创新宣传、家校合作、健康心理等多个维度探讨高校在防范电信诈骗中的职能和对策,以期为高校电信诈骗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信诈骗;防范对策
电信诈骗又称电信网络诈骗,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最高人民检察院将其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话、短信、互联网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向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骗取公私财务的犯罪行为”[1]。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且呈现出手段翻新快、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大等特点。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往往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电信诈骗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件频发,诈骗的形式、方法、策略都有全面升级。因此,厘清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的现状,对高校开展后续防诈、反诈工作至关重要。
1、诈骗类型多样
当前,电信诈骗类型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冒充公检法、冒充亲友、网购退款、网络兼职、中奖诈骗等。这些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
2、受骗人数众多
大学生已经成为电信诈骗的“易感”人群[2],根据多项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中遭遇电信诈骗的人数众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对武汉某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中[3],数据显示,近八成的高职学生自身或周围人员有遇到过电信诈骗,近四成学生有过被电信诈骗的经历,这显示出电信诈骗对高职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影响。事实上,无论是新生还是老生,都有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3、性别差异显著
通过案例分析的结果揭示,高职大学生受骗情况在性别间呈现出明显的类型差异[3]。具体而言,男性学生的受骗案例主要集中在男性受骗学生案例主要是虚假购物服务诈骗、网络游戏产品虚拟交易诈骗、网络交友类诈骗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以往研究指出网络交友诈骗中女性受害者较多,但在高职院校环境中,男性学生却成为此类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进一步的访谈调查表明,受骗的男性大学生现实中往往承受着社交压力和孤独情绪,所以他们倾向于通过网络交友来填补情感空缺,却因此更容易落入诈骗陷阱。一些别有用心的诈骗分子还会利用男性大学生的交友需求,以欺骗手段吸引他们,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相比之下,女性学生的受骗案例则主要是冒充熟人诈骗和刷单返利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对受骗女性学生的深入访谈发现,这些女生通常性格内向、行事低调,平时表现并不突出、易被忽视。她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较为默默无闻,属于“很听话很乖”的腼腆女学生,偏好独来独往(或者独自待在宿舍),与他人交流互动较少,且不习惯寻求帮助。她们往往表现出高度的顺从性和低警觉性,同时社会阅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相对不足,因而更容易轻信他人,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
经济损失严重:根据高校管理经验,开学前后交学费时期大学生资金最为充裕,也特别容易招致诈骗分子关注,从而造成大额经济损失。此时受骗,可能把家长交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大额汇款一并落入诈骗分子的口袋。由于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一旦受骗,这不仅给大学生本人带来经济压力,还可能对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
心理创伤严重:除了经济损失外,电信诈骗还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许多受骗者在得知被骗后,易陷入羞愧、自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高职中有不少生源地来自于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其家庭经济条件本身较差,遭受大额经济损失后对于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学生心理压力就会更大,严重者甚至可能有轻生的念头[4]。
二、大学生受骗的深层原因
根据前文总结的大学生电信诈骗现状,电信诈骗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身边的普遍现象。电信诈骗手段繁多、受骗人数众多,且对大学生的经济损失、心理创伤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因此,分析大学生受骗的深层原因,有利于高校和辅导员教育、防范潜在受骗的大学生和理解、帮助受骗大学生。
1、社会经验不足
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由于涉世未深,对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容易轻信他人,从而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据调查,大一新生上学期受骗人数占总人数的 73.5%[5]。许多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学校和家长的“严管”状态,第一次离家远行,来到陌生的城市,没有多少社会经验,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属于在诈骗分子眼中是“好骗”的群体。
2.防范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性不高,缺乏必要的防范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对诈骗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
3、心理弱点被利用
许多大学生刚刚成年,第一次远离父母的管教照顾,步入一个更加“自由”的小社会中,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存在一定的心理弱点,如好奇心强、贪小便宜、有攀比心等。这些心理弱点被诈骗分子所利用,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突破口。还有部分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的恐惧心理,导致他们遭受诈骗后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坦白寻求帮助,从而贻误报案时间。
4、信息泄露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准诈骗,导致大学生识别电信诈骗更加困难。
三、高校在防范电信诈骗中的对策
在日益复杂的电信诈骗现象中,高校要基于大学生受骗的深层原因,探索出防范电信诈骗的针对性措施。
1、分级管理
高校应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构建“学院——辅导员——班级干部——寝室长 ”四级联动预防体系,加强末端管理和知识培训,每学期定期安排寝室长参加电信诈骗专题培训,帮助宿舍同学有效识别电信诈骗。畅通沟通渠道,及时逐级报告异常情况。同时,加强对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管理,防止诈骗分子混入校园进行诈骗活动。
2、创新宣传
高校应积极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危害性和防范方法。辅导员要利用好班会时间和“反诈”APP,生动宣讲电信诈骗的各种案例,提高大学生的防诈反诈意识。同时,高校还应利用好校园公众号、视频号、表白墙、宣传栏等媒介,广泛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和技能。
3、家校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健全家校“双向互通互联”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防范电信诈骗工作。辅导员发现问题后,家、校能第一时间进行沟通,不但能及时制止电信诈骗案件危害扩大,也能够及时将电信诈骗的最新案例、防范措施以及参与可能性的情况反馈给家长,让他们了解
学生面临的风险。
4、健康心理
高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受骗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5、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电信诈骗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诈骗案件。通过与公安机关、电信运营商等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实现对电信诈骗的精准打击和有效防范。
四、高校辅导员如何帮助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高校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日常教育:将电信诈骗防范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
运用预警机制:与公安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及时获取电信诈骗的最新动态和预警信息,通过班级群公告、校园公众号等方式向大学生发布预警。
开展模拟演练:组织大学生进行电信诈骗模拟演练,特别是一些有过受骗经历的学生,可以邀请他们分享其案件细节,帮助同学切身体验电信诈骗的陷阱和危害,让其在真实案例模拟中提高防范能力和应对能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弱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受骗情况。特别是心理健康关注的重点对象,比如最近家庭有重大变故、遭遇失恋挫折、与宿舍同学关系不佳、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辅导员都要给予重视。
建立互助机制:专职辅导员因带班较多,工作上难以做到人人兼顾,还应鼓励大学生之间建立同辈互助机制,以主要班级干部为抓手,班级同学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防范电信诈骗。
五、结论
高职大学生作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其防范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防范电信诈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级管理、创新宣传、家校合作、健康心理和预警机制等多种措施,高校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电信诈骗防范意识和能力,降低受骗风险。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家长、公安等各方面的合作与联动,共同构建电信诈骗防范的立体网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 检察机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引[R].2018-11-09.[2]张冰清.高职院校应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3(18):157-159.
[3]丁晖.高职院校电信诈骗的问题及防范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24,(04):144-147.
[4]赵晓靖.“互联网 +”时代大学生电信诈骗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23(4):160-162.
[5]常存彪. 高校辅导员应对新型网络诈骗策略研究[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4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