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县牡丹湖小学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课程之间有很多的共性,两门学科在教材、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积极落实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整合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的知识,探寻跨学科整合教学的途径,以最终实现“大课程”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途径自 2017年至今,“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教材的“新”,势必要求相应的学科教学也要“推陈出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1]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2]养。”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课程”的教育观念,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纵观各门学科,道德与法治、语文这两门课程之间共性更多,注重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能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促进教学的多元发展,将各门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整体”的一部分去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实际教学入手,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加以衔接,在摸索与实践中,逐步落实两门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
一、紧扣教材,展开多学科教学内容的延伸
部编版教材的推行,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选取的内容更注重道德情感的表达。教学中,依托教材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两门学科在教材内容上的延伸。比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中《爱心的传递者》一课,引导学生在感受“别人给予的爱”的基础上,也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并以《雨中送母子》的故事,介绍了充满爱心的解放军战士——雷锋;无独有偶,语文二年级教材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与此十分接近,通过诗歌的形式,介绍了雷锋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含义。因为年龄的特点,在二年级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爱心奉献”理解的不算深刻,如今三年级中,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再次接触到“爱心奉献”,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回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文,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激起情感的共鸣;随后,通过学生一年来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爱心奉献”的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说说感受,感受事例中正能量的磅礴气势,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最终自觉地去奉献爱心。两门学科,两个年级段,相似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情感基调,稍加引导,一次轻松的学科整合教学就将取得翻倍的教学实效。 二、
巧用方法,实现多学科情感价值的碰撞
二、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学科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个性、情感、 人生观、价值观的开发阶段,而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中所渗透的情感价值因素则很多,教学中,将这些跨学科的情感因素进行衔接与整合,必将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思想上的陶冶与教育作用。比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中,在“我从哪里来”环节,以图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纸的制作过程。在体会造纸的艰辛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恰当地出示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千人糕》,让学生回顾看似平常的糕,从制作到我们手中,其间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很多人的辛勤劳动与团结合作。看似无意的回顾,其实是有目的地推“糕”到“纸”,将这两篇教学内容之间的共同点加以渲染,实现了情感的共通,造纸的艰辛也自然地显现在学生的心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语文教材中,添加了许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弘扬。教学中,要善于抓住传统文化的“点”,加以运用,点亮我们的课堂教学。比如,语文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华传统节日”,这可以作为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学内容《团团圆圆过中秋》的延续。由“中秋节”过渡到“中华传统节日”,涉及面更广,学生需要搜集的资料更多,锻炼的学习技能更多样。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顾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这样过中秋”,初步感受中秋习俗,回顾“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体会重阳节的来历、风俗等;随后在图片、视频展示回顾中自然走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表达了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过节的过程的掌握,进行资料交流与分享,最终的“展示成果”环节就水到渠成,学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形式多样的展示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活动基础上的习作也不再是难题,学生那是“文思如泉涌,佳作笔下来”,从道德与法治到语文、从课堂教学到综合性实践活动,从活动到习作,多学科整合的益处一一得以充分展现。
立足课堂教学,实现学科无缝对接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主阵地。学科之间的整合,也离不开这块主阵地。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语文,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找出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教师花点心思儿,用点巧劲儿,才能实现学科间的无缝对接。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用整个单元来介绍“我们的班级”,这是引导学生对“集体”概念的再认识,教学中,可以从“集”字的字理教学入手,一一列举“集”在甲骨文、金 文、小篆、隶书、楷书等阶段的不同字形,感受“班级”不同于“个体”的特点,随后选取了跳集体舞、“同舟共济”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班级”是一个整体,大家要团结合作,才能让班级更强。教学中,融合字理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呈现别样风采,另一方面也巧妙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的整合,育人于悄然 无声之间。
再如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我是独特的》一文,介绍了每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特点,学习之前,可以展示上学期的语文习作《猜猜他是谁》的学生作业,读上几篇,让学生猜猜写的哪一位同学,从而过渡到“我”的独特性,自然进入学习中来。这种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活动,拉近了学科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在已经形成的经验之上,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再提升,落实了教学效果。
四、设立校本课程,融合学科促学习
许多学校都立足学校实际尝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同样,结合着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科资源”为平台,挖掘两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策略等共性,融合两类课堂上生成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的教学反馈和效果,自然、灵活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语文”的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不同学科各自呈现的特点的基础上,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启发和感悟,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的“大整合”。
道德与法治、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活动,不仅能有效地落实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还十分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的融合,教师要不断摸索二者整合的多样途径,找准二者在教材、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切入点,进行有机的跨学科整合,助力学生的 全方位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