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失血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功能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31
/ 2

严重创伤失血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功能的价值研究

梅方超 黄朝凤通讯作者

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 目的:研究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功能的作用。 方法:筛选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接受临床输血的严重创伤失血患者,根据输血方式不同分为A组(n=26例)和B组(n=26例),A组接受常规凝血结果指导输血,B组接受血栓弹力图结果指导输血,对比两组的患者的凝血指标。结果:B组的TT、APTT、PT等指标短于A组(均P<0.05);FIB指标高于A组(均P<0.05)。结论: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能更好地全面评估该患者群体凝血功能,促进临床用血更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严重创伤失血;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检测;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涉及将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这一过程标志着血液从液态流动状态转变为固态凝固状态[1]。在健康状态下,人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但一旦发生严重创伤,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和凝血纤溶系统激活,从而引发凝血功能异常。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大量的血液输注可能会导致凝血因子稀释,加剧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的风险[2]。故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安全输血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研究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接受临床输血的严重创伤失血患者,根据输血方式不同分为A组(n=26例)和B组(n=26例)。A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9.50±10.45)岁;出血原因:车祸伤11例,跌倒伤6例,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4例。B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48.98±9.89)岁;出血原因:车祸伤10例,跌倒伤5例,坠落伤5例,重物压伤6例。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1)预计出血量不低于1 000 ml;患者符合《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3]中输血指征;(2)患者知情本研究检内容并愿意参与;(3)医院负责伦理相关部门已许可开展本研究。

排除标准:(1)近期接受过输血;(2)近期使用接受过抗凝血药物治疗;(3)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

1.2  方法

A组接受常规凝血结果指导输血,采集患者静脉血液,并使用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处理全血,以每分钟3000转速度对血液进行离心处理,持续时间为10分钟,分离出血浆。利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血浆进行血常规检测。

B组接受血栓弹力图结果指导输血,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采用全血复钙法,通过枸橼酸抗凝处理全血。在充分混合后,取出1 m升血液样本,放入含有高岭土的反应试管中,并进行五次颠倒混合。将试管在室温下静置5分钟,将杯盖和反应杯安装到检测仪器的检测通道上,向反应杯中加入20μl氯化钙,再加入340μl全血样本。将反应杯推至检测位置,开始进行血栓弹力图的检测。

1.3观察指标

监测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这四项指标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3.0分析检验差异,计量资料用()表达,用t值实施检验,两组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0.05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

B组的TT、APTT、PT等指标短于A组(均P<0.05);FIB指标高于A组(均P<0.05)。见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

组别

例数

FIB(g/L)

TT(s)

APTT(s)

PT(s)

输血前

输血后

输血前

输血后

输血前

输血后

输血前

输血后

A组

26

3.18±0.78

3.99±1.02*

23.61±1.75

15.94±1.30*

30.50±3.55

27.98±2.35*

12.45±0.89

11.99±0.68*

B组

26

3.15±0.48

4.53±0.86*

24.67±1.77

12.90±0.98*

31.45±3.84

25.79±0.91*

12.45±0.48

9.89±0.40*

t值

-

0.167

2.064

2.171

9.521

0.926

24.665

0.000

13.573

p值

-

0.868

0.044

0.035

<0.001

0.359

<0.001

1.000

<0.001

注:于同组输血前对比,*P<0.05。

讨论

当前临床上常用两种检测方法来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栓弹力图。前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示凝血异常,但该方法在全面评估凝血功能方面存在局限性。而血栓弹力图能监测血液凝固及蛋白质聚合过程,更精确地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在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栓形成性疾病以及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的TT、APTT、PT等指标短于A组(均P<0.05);FIB指标高于A组(均P<0.05);显示出了血栓弹力图检测对于调节机体凝血状态的重要价值。分析原因,常规凝血检测难以捕捉凝血功能动态变化,并且其检测敏感性相对较低,限制了准确诊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能力。相比之下,在血栓弹力图的检测指标中,K值能够指示凝血块开始形成所需的时间;α-Angle衡量的是纤维蛋白凝结速度;R值与凝血因子功能成反比关系,R值越低表示凝血因子活性越强,血液的高凝状态也越严重;MA值与纤维蛋白凝块的强度和硬度成正比。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够提供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实时数据,模拟血液动态变化,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血液凝固和溶解的整个过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输血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诉,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能更好地全面评估该患者群体凝血功能,促进临床用血更具备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胡丽超.血栓弹力图在严重创伤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7):876-878.

[2]张阳,张月明,王金凤,等.血栓弹力图动态检测在创伤中心患者输血治疗方案中的指导意义[J].甘肃医药,2023,42(11):1003-1005.

[3]文爱清,张连阳,蒋东坡,等.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8):7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