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半枝莲对肿瘤细胞周期阻滞机制。方法:检索 TCMSP获取半枝莲活性化合物,从 Drug bank等数据库检索作用靶点,导入 Metascape进行 GO功能富集和 KEGG通路富集,运用 Cytoscape构建化合物 -靶点 -生物功能 -信号通路 -药理作用的网络。结果:获得活性化合物 11个;靶点 12个; GO功能 BP过程 10条;信号通路 hsa04110。结论:半枝莲可能抑制 DNA损伤检查点关键蛋白,进而阻滞肿瘤细胞周期。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杜仲多糖通过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通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方法: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并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另设正常组。低和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00 和200 mg/kg杜仲多糖溶液,二甲双胍组大鼠灌胃二甲双胍片溶液0.25 g/kg,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30 d。测量大鼠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硫代巴比妥酸比色分析法检测丙二醛(MDA)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p-AMPK和p-ACC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升高,FBG、TC、TG、FFA、FINS和HOMA-IR水平均降低,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以及p-AMPK和p-ACC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升高,FBG、TC、TG、FFA、FINS和HOMA-IR水平均降低,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以及p-AMPK和p-ACC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大鼠体重升高,FBG、TC、TG、FFA、FINS和HOMA-IR水平均降低,MDA含量降低,SOD和GSH-Px活性以及p-AMPK和p-ACC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杜仲多糖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改善血脂代谢,发挥肝脏保护作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ACC通路发挥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接触性出血临床症状与宫颈细胞病理学诊断之间的关系。 方法 报道 200 例接触性出血患者的宫颈液基细胞病理诊断特点。 结果 200 例接触性出血患者,其中 ASC-US 58 例,占 29% ; ASC-H 14 例,占 7% ; HSIL 9 例,占 4.5% ,其中滴虫感染引起的接触性出血 7 例,占 3.5% 。 结论 1. 接触性出血患者的宫颈液基细胞片较大多数阴性片背景稍不好, ASC-US 诊断率稍高,少数接触性出血患者可诊断 LSIL/ASC-H 、 ASC-H 或 HSIL ,或微生物感染(如滴虫)。 2. 对于接触性出血患者的宫颈液基细胞片更应仔细阅片,提高阳性诊断率; 3. 液基细胞片诊断阴性的接触性出血患者,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连续复查两年阴性者可每两年或三年复查一次。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IRE1信号通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以及法舒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60只雄性 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法舒地尔组。记录实验前后各组大鼠的重量,右心肥厚指数( RVHI);右心室收缩压 (RVSP);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右心室收缩压力、右心肥厚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IRE1α 、 GRP78 蛋白表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法舒地尔组右心室收缩压力、右心肥厚指数较模型组降低, p-IRE1α 、 GRP78 蛋白表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ADSCs)是成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因取材方便、不受伦理限制,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控和自主更新能力,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ADSCs的低免疫原性使其能够调节 T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本文就 ADSCs对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离心穿刺法和向心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中建立血管通路时的优缺点。 方法: 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 2组:离心组( 45例)和向心组( 45例),同时根据入组前患者做血液透析(离心穿刺法) 3个月的平均透析血流量( ml/min)分为 3个亚组:高流量组( 251-300ml/min),中流量组( 201-250ml/min),低流量组( 150-200ml/min) ,比较 2组治疗后 1年的护理治疗的效果。 结果:治疗 1年后,离心组的并发症(内瘘皮下血肿、内瘘狭窄和假性血管瘤)发生率显著高于向心组( P<0.05);在 2组的亚组比较中,离心组低流量组的透析血流量要高于向心组低流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这种差异在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未见到。 结论:向心穿刺法较离心穿刺法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但对于透析血流量已低于 200ml/min的内瘘患者,选择向心穿刺法会出现透析血流量下降的风险。
简介:[ 摘要 ] 目的:通过观察胸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胸壁神经阻滞在此类患者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4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胸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疼痛资源护士为主体的疼痛护理学组的运行。方法:病例选取时间: 2018年 2月 -2019年 11月,共选取护理部的 50名护理人员进行此次研究,由疼痛科护士长为组长,在院内各科室护理人员中筛选护理骨干人员组成疼痛护理学组,组内需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加强疼痛资源护士的疼痛教育与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质控体系,对疼痛护理学组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对比实施前( 2018年 2月 -2018年 12月 300例)与实施后( 2019年 1月 -2019年 11月 300例)疼痛评估规范率和疼痛评分状况。结果:数据结果显示:实施后疼痛宣教的有效率、疼痛评估规范率大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以疼痛资源护士为主体的疼痛护理学组在临床中的实践,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提升临床中的疼痛评估规范率,在临床中应该鼓励与引导这一护理学组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对桂林地区 10418例试管婴儿的夫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统计染色体多态性、异常核型检出率及其分布,探讨其与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史的关系,对再次生育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 采集每例患者静脉血 5ml,经淋巴细胞培养、 G显带,最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计算染色体多态、异常检出率及不同类型染色体核型的占比。结果 ① 10418例试管婴儿夫妇中,共计检出染色体多态性 848例,检出率为 8.14%( 848/10418)。②此外,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 283例,检出率为 2.72%( 283/10418)。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因素,对于试管婴儿夫妇,建议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相应的遗传咨询。
简介:摘要 :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通过水产品和伤口等途径感染人类和水生生物,导致人和水生动物发生疾病。不耐热溶血毒素 TLH是副溶血弧菌的一个重要溶血素,对其抗体分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抗副溶血弧菌 TLH 的 scFv 为出发点,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 scFv 与 TLH 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细胞生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方法 。方法:选择 67例子宫颈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 1组(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观察 2组(开腹手术子宫切除术)各 35例、 32例,选择同期子宫肌瘤手术患者 30例为对照组(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观察组 1组术后宫颈癌细胞凋亡率高于术前( P<0.05);观察 1组宫颈癌细胞凋亡诱导基因 Trail、转移抑制基因 NM23水平术后高于术前( P<0.05),凋亡抑制基因 Bcl2、转移促进基因 MAT1水平术后低于术前( P<0.05)。观察 2组、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颈癌并不增加其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 在 体外培养的 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 ADSCs) 中 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TrkA的 表达,为将来 ADSCs和 NGF联合 应用于大鼠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动物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离并培养 SD大鼠 ADSCs, 采用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 ADSCs中 TrkA的表达情况, 采用 MTT法观察 NGF对 ADSCs增殖的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表明, ADSCs中 的 TrkA表达明显升高 。 MTT实验结果 表明 NGF能有效的促进 ADSCs的增殖,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增值率有显著差异 ( P< 0.05),且有明显的量效剂量关系。结论 ADSCs的 NGF特异性受体 TrkA表达显著, 外源性的 NGF能有效的促进 ADSCs的增殖。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的预后非常差,病人多伴有终身残疾或瘫痪,干细胞移植被一致认为是治疗 SCI 极具潜力的选择。神经干细胞有助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直接输入神经干细胞虽最为理想,然而在临床上 实施却困难重重、效果有限 。利用内源性修复机制刺激组织再生达到按组织自身结构与功能要求去修复 脊髓意义重大;然而, 探索 ENSCs 增殖和分化的关键靶点和网络通路 一直是 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 Gli2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 关于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 NSCs 分化的 分子机制仍未阐明, Gli2 的潜在分子机制和关键下游靶点目前仍尚未完全了解。本文就 Gli2 信号分子在调控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 NSCs 分化的研究 机制 进展综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