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对行全肺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收录的接受全肺切除术的NSCL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单纯全肺切除术患者491例(全肺切除组),全肺切除术联合化疗患者573例(联合化疗组)。分析化疗对行全肺切除术后的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与全肺切除组比较,联合化疗组累计生存率(30.1%比16.8%,χ2=79.30,P<0.001)和肿瘤特异性累计生存率(38.5%比34.3%,χ2=38.31,P<0.001)增高;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共获得329对单纯全肺切除术及联合化疗的NSCLC患者,与单纯全肺切除的NSCLC患者比较,联合化疗组的累计生存率(30.9%比17.7%,χ2=52.70,P<0.001)、肿瘤特异性累计生存率(39.8%比34.4%,χ2=27.38,P<0.001)均增高。通过多元逐步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不管是匹配前还是匹配后,辅助化疗都是全肺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或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联合化疗有助于全肺切除术后NSCLC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核性胸膜炎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以及患者炎性反应的变化。方法:研究所选时间为2020年4月到2021年9月,共106人,均属于结核性胸膜炎。按照就诊时间先后分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人性化护理作为观察组,然后从护理满意率、炎性因子、生活质量几方面对比两种模式下的效果。结果:对比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为98.11%,对照组为77.36%,满意率高的为观察组(P<0.05);对比炎性因子指标,护理前两组间的指标差异小(P>0.05);护理以后,观察组患者的指标显示炎症反应更轻(P<0.05);对比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的也为观察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更具应用实效性,能够更好帮助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改善炎症反应,提升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非常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对鉴别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的应用价值,以及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对周围型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76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48例)和良性病变(28例),定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AT)、病变-肺组织始增时间差(tAT),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时间截断点。检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并分析tAT分别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四项联合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AT、tAT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T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0.759)大于病变AT(0.675),且当tAT≥2.5 s时,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敏感性较高(91.7%),与病变AT比较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具有更可靠的诊断价值。tAT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时,四联诊断曲线下面积最大(0.878),其敏感性最高(97.9%)。结论tAT对鉴别诊断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可提高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腔内电刺激(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症(UAB)患者膀胱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神经源性UA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已确诊为神经源性UAB,且病程>3个月;既往常规进行间歇导尿排空膀胱,或具有间歇性导尿指征(残余尿量占功能膀胱容量>40%)的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能够与研究者良好交流并愿意遵照整个试验要求者;在IVES治疗前未接受过除口服药外的其他治疗方法。排除标准: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过低(<20 ml/cmH2O)者;合并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者;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未治愈者;合并肾积水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者;膀胱及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认知能力障碍者;孕妇或准备怀孕者;膀胱黏膜损伤患者;体内已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试验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研究的其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经尿道插入双极导管电极进行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电路为断路的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IVES的刺激参数:双向方波,强度1~30 mA,频率10~20 Hz,脉宽200μs,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治疗20个工作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空效率、24 h间歇导尿次数、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AUA-SI-QOL),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共50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16/10例与13/11例,P=0.598)、年龄[(40.7±13.5)岁与(38.5±12.3)岁,P=0.543]、病程[0.71(0.42,1.63)年与0.79(0.42,1.50)年,P=0.695]、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325(178,380)ml,P=0.724]、排空效率[17%(0,47.8)%与21%(0,38.0)%,P=0.960]、24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2,4)次,P=0.692]、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307.5±75.0)ml,P=0.391]和AUA-SI-QOL [5(4,5)分与4(4,5)分,P=0.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末,试验组残余尿量[250(40,350)ml与300(200,390)ml,P=0.034]、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276.5±68.8)ml与(315.4±67.3)ml,P=0.049]和AUA-SI-QOL[4(2,4)分与4(3,5)分,P=0.0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排空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14.5,84.5)%与18%(0,35.8)%,P=0.041]。24 h间歇导尿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次与3(2,4)次,P=0.174]。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25(178,380)ml与300(200,390)ml,P=0.832]、排空效率[21%(0,38.0)%与18%(0,35.8)%,P=0.943]、24h间歇导尿次数[3(2,4)次与3(2,4)次,P=0.239]、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07.5±75.0)ml与(315.4±67.3)ml,P=0.257]和AUA-SI-QOL[4(4,5)分与4(3,5)分,P=0.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250(40,350)ml,P<0.001]、排空效率[17%(0,47.8)%与33%(14.5,84.5)%,P<0.001]、24 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1,4)次,P=0.011]、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276.5±68.8)ml,P<0.001]和AUA-SI-QOL[5(4,5)分与4(2,4)分,P<0.001]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期间,试验组出现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出现1例尿道不适,分别经调整刺激强度和导管位置后不适感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神经源性UAB患者的膀胱排空效率,改善膀胱感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易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与输尿管结石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相关性。方法: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就诊输尿管结石伴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44例为A组,同期就诊输尿管结石不伴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44例为B组,分析尿源性脓毒血症影响因素。结果:输尿管结石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单因素为性别、糖尿病史、结石大小、结石手术病史、CPR与PCT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结石大小、结石手术病史、CPR与PCT为本病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血症与多种诱因有关,但糖尿病并非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为分析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价值,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32例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患者,均因常规保守治疗止血效果不理想而接受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其中男性和女性各16例,年龄(60.6±13.6)岁(34~88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与影像学检查,计算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技术成功率、即时口腔出血成功控制率、血压、血红蛋白、术后并发症及口腔出血复发率。结果显示,患者急诊血管内栓塞技术成功率及即时口腔出血控制成功率均为100%(32/32);13%(4/32)患者复发口腔出血。术后所有患者的失血性休克症状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24 h,34%(11/32)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感,22%(7/32)的患者间断性局部疼痛,术后2~5 d肿胀、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术后1周,9%(3/32)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失明、脑血管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8例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进展与转移(4例)、心功能衰竭(2例)、重度肺炎(1例)和口腔出血复发导致的呼吸衰竭(1例)。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显著、可重复操作、出血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用于恶性肿瘤致口腔出血的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PLCNEC)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美国SEER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的454例T1-4N0-2期PLCNEC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同期行肺癌根治术的458例肺小细胞癌(PSCC)作为对比,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肿瘤特异性预后的列线图。结果倾向性匹配前后,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均明显好于PSCC患者(P值均<0.05),匹配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提示PLCNEC与PSCC具有不同的预后(Wald值为4.236,P<0.05)。此外,针对PLCNEC患者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和是否化疗是影响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值分别为12.007、22.230、7.874,P<0.05);并以此构建了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预后的列线图(C-index=0.650)。结论PLCNEC具有较PSCC更好的预后,有其独特的病理和预后特征。而T分期、N分期和辅助化疗是影响PLCNEC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间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或术后辅助放化疗的N2期1 2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的有627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的有581例(手术+放化疗组)。分析并比较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1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8.3%、44.9%;手术+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0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9.9%、46.5%;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T1期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085,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G分期、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15.236、7.039、4.841、10.155、11.192,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后分析发现,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1期NSCLC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364,P<0.05),而T3~4期的亚组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4.486,P<0.05);针对病理亚组倾向性匹配后发现,非腺癌亚组中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亦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6.279,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提示,术后放疗的加入是影响N2期肺非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7.300,P<0.05);但肺腺癌亚组患者倾向性匹配后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肿瘤特异性生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改善T3~4期或者非腺癌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而对T1期术后辅助放疗选择仍需谨慎。
简介:摘要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9日于本院行急诊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孕产妇36例,均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三级医疗防护措施下进行麻醉管理;麻醉设备专用,单独消毒;麻醉药品一人一用,麻醉用品使用一次性用具;新生儿复苏时要避免接触性传染,尽早隔离,并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孕产妇剖宫产术前及术后并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分布情况:术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比率11%,临床诊断病例比率17%;术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病例比率22%,确诊病例比率8%。椎管内麻醉比率86%、全麻比率14%,椎管内穿刺时间(15±7) min、全麻气管插管时间(2.1±1.3) min、手术时间(95±36) min,出血量(276±166) ml。新生儿Apgar评分(8.8±0.5)分。1例术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妇的新生儿,出生36 h时咽拭子培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截至2020年2月10日,1名参与手术的麻醉医师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综上所述,妊娠期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难度较大,有必要在三级医疗防护下进行剖宫产术的麻醉管理,尽管三级医疗防护下麻醉操作难度增加,但麻醉医师只要严格训练并遵守防护方案,就能规范地进行麻醉管理,保障母婴和个人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刚性引导技术行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结直肠癌梗阻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77例结直肠癌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使用刚性引导技术行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操作时间、术后24 h脐水平的腹围缩小程度、术后腹胀缓解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分析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77例结直肠癌梗阻的患者共置入金属支架85枚,技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30~240(中位50)min,其中6例患者置入2枚金属支架,1例患者置入3枚金属支架。患者术前测量脐水平的腹围为(107.8±12.1)cm,术后24 h降至(83.9±8.2)cm,缩小程度为(23.4±11.2)cm,术后中位腹胀缓解时间为1.9 d(1~6 d)。肠梗阻症状完全治愈62例(80.5%),症状改善9例(11.7%),症状无改善6例(7.8%),临床成功率为93.5%。3例(3.9%)患者出现腹痛症状,1例(1.3%)患者出现少量便血,无患者发生支架移位。26例患者于金属支架置入术后5~14 d行外科手术治疗,出现伤口感染1例,无肠漏、肠梗阻并发症;51例姑息性治疗患者支架通畅率1个月时为92.2%,3个月时为84.7%,6个月时为68.4%,12个月时为46.9%。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结直肠癌梗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采用刚性的引导技术可提高技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探针在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3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制作的探针进行探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切口均获I期愈合,无创口裂开或感染,全部患者术后耳廓无变形,1例感染期手术3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总有效率96.88%。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制作的探针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