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手术切除是实现肝癌根治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近年来,随着局部治疗的进步、靶向药物的研发、免疫治疗的成功及联合治疗的协同效应,转化治疗应运而生,其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新焦点。部分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经过转化治疗后肝脏功能改善、剩余肝脏体积增大、肿瘤负荷减少,为序贯根治性手术提供了可能,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目前,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模式及局部联合系统治疗模式是国内常用、适用范围较广的转化治疗模式。笔者认为:随着转化治疗的理念不断拓展,如何优化多种治疗模式,筛选最佳受益患者,把握手术时机和指征,提高转化率,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仍需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对行全肺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收录的接受全肺切除术的NSCL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单纯全肺切除术患者491例(全肺切除组),全肺切除术联合化疗患者573例(联合化疗组)。分析化疗对行全肺切除术后的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与全肺切除组比较,联合化疗组累计生存率(30.1%比16.8%,χ2=79.30,P<0.001)和肿瘤特异性累计生存率(38.5%比34.3%,χ2=38.31,P<0.001)增高;通过倾向性匹配分析共获得329对单纯全肺切除术及联合化疗的NSCLC患者,与单纯全肺切除的NSCLC患者比较,联合化疗组的累计生存率(30.9%比17.7%,χ2=52.70,P<0.001)、肿瘤特异性累计生存率(39.8%比34.4%,χ2=27.38,P<0.001)均增高。通过多元逐步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不管是匹配前还是匹配后,辅助化疗都是全肺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或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联合化疗有助于全肺切除术后NSCLC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房颤注册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31家医院的NVAF患者18 7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的18 703例NVAF患者年龄(63.8±12.0)岁,男性11 503例(61.5%)。其中血糖正常组11 877例(63.5%)、糖尿病前期组2 023例(10.8%)、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1 131例(6.0%)、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811例(4.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2 861例(15.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4 803例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的患者共1 131例(23.5%),其中血糖过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4.4 mmol/L)的患者有328例(29.0%)。随访(51±23)个月,最长82个月,随访结束时984例(5.3%)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0/100、1.41/100、2.09/100、1.46/100和1.71/100人年(χ²=53.0,log-rank 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100、2.17/100、4.08/100、2.58/100、3.16/100人年(χ²=72.3,log-rank P<0.001);血栓栓塞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其余4组均较血糖正常组高(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HR=1.23,95%CI 1.00~1.51,P=0.049)、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HR=1.32,95%CI 1.06~1.65,P=0.013)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HR=1.26,95%CI 1.01~1.58,P=0.044)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或者过低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AS和CHA2DS2-VASc评分两种卒中风险评估模型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中,选取年龄>18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并根据基线和随访过程中抗凝状态筛选出2组中依从评分规范抗凝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以及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复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分析CAS评分组和CHA2DS2-VASc评分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5 206例房颤患者,年龄(63.6±12.2)岁,女性2 092例(40.2%)。其中CAS评分组2 447例(47.0%),CHA2DS2-VASc评分组2 759例(53.0%)。CAS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5%、非阵发性房颤、口服华法林比例以及HAS-BLED评分低于CHA2DS2-VASC组,而既往糖尿病病史和抗血小板药物服药史比例高于CHA2DS2-VASC组,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82.8±40.8)个月,CAS评分组中有225例(9.2%)发生全因死亡,186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81例(3.3%)发生大出血事件,368例(15.0%)发生复合终点事件。CHA2DS2-VASc评分组有261例(9.5%)发生全因死亡,209例(7.6%)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2例(4.1%)发生大出血事件,424例(15.4%)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值分别为0.643、0.904、0.126、0.59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两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R值(95%CI)分别为0.95(0.80~1.14)、1.00(0.82~1.22)、0.83(0.62~1.10)、0.96(0.84~1.11),P均>0.05。结论在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CA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大出血事件方面效价相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9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21~82岁。所有病人行围肝门切除术显露高位胆管后,行1~3级胆管切开;通过胆管拼合整形、内吻合解除狭窄后,直视下多种方法结合取尽结石;沿肝脏萎缩或胆管狭窄平面切除严重萎缩肝脏后,行T管或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微信、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随后每年复查1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怀疑胆管炎或结石复发时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CT检查,了解结石复发情况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12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53±71)min、肝门阻断时间为15 min(14~3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100~1 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5)d。122例病人中,4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9例、胆汁漏8例(肝断面胆汁漏5例和胆肠吻合口漏3例)、败血症8例、胸腔积液7例、腹腔脓肿5例、肝衰竭3例、胆道出血1例(部分病人合并多种并发症)。122例病人中,术后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后肝衰竭、1例为胆肠吻合口漏并发脓毒血症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胆汁漏及腹腔脓肿病人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胆道出血病人为胆肠吻合口出血,经肝右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其余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88例合并胆管狭窄病人中,85例狭窄解除,狭窄解除率为96.59%(85/88)。122例病人中,103例结石彻底清除,19例残留结石,术后即刻结石清除率为84.43%(103/122)。19例残留结石病人中,3例拒绝行胆道镜取石,16例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碎石术(7例结石清除、9例仍残留结石)。122例病人中,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2例最终残留结石,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0.16%(110/122)。(3)随访情况:122例病人中,120例获得随访(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0例残留结石),随访时间为(78±14)个月。120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83%(1/120)、6.67%(8/120)、9.17%(11/120)。110例最终结石清除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5.45%(6/110)、5.45%(6/110)。10例残留结石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例数分别为1、2、5例。120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1例因终末期肝病死亡,其余病人生存状态良好。结论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房颤合并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并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患者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卒中及出血评分、持续透析时间等基线临床数据。4例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2例患者同期行房颤导管消融。记录围术期治疗情况及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术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电话或门诊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分析随访期间患者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纳入的6例患者年龄(66.7±17.0)岁,男性5例(5/6),阵发性房颤4例(4/6),持续性房颤2例(2/6),CHA2DS2-VASc评分为(4.8±1.5)分,HAS-BLED评分为(3.5±1.4)分,持续透析2.6(1.1,8.3)年。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Watchman封堵器,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及残余分流。随访22.0(12.0,32.0)个月,无血栓栓塞或大出血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皮下出血。2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32个月猝死,1例术后3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上林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分别采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治疗和使用盐酸贝那普利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8%,对照组为7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97,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是(123.45±18.66)mmHg、(79.43±8.51)mmHg,对照组分别是(138.26±18.42)mmHg、(88.10±9.3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对照组为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0,P=0.029)。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采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Ⅱ)治疗效果优良,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死因构成,并探究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队列中服用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1年内失访的患者后,共纳入2 248例患者。对入组的患者进行随访,入组后第3、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死亡,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心血管病死亡及原因不确定的死亡。根据随访结束后患者存活状态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 248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年龄(67±10)岁,女性占比41.1%(923/2 248)。随访(42±24)个月,共有21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8/100人年。最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55.0%(120/218),而心血管病死亡中首位死因为心力衰竭(心衰)恶化,占总死亡的18.3%(40/218),因缺血性卒中死亡者仅占总死亡的8.7%(19/218),因出血事件死亡者占总死亡的12.9%(28/218)。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5,95%CI 1.04~1.07,P<0.001),贫血(HR=1.81,95%CI 1.02~3.18,P=0.041),心衰(HR=2.40,95%CI 1.75~3.30,P<0.001),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HR=1.59,95%CI 1.21~2.13,P=0.001),心肌梗死(HR=2.93,95%CI 1.79~4.81,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提示,年龄(HR=1.05,95%CI 1.02~1.08,P<0.001),心衰(HR=2.81,95%CI 1.79~4.39,P<0.001),缺血性卒中/TIA(HR=1.50,95%CI 1.02~2.22,P=0.041),心肌梗死(HR=3.31,95%CI 1.72~6.37,P<0.001)是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在死因中占比较小,而心衰恶化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死亡原因。心衰、缺血性卒中或TIA、心肌梗死与房颤患者死亡率高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2DS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 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 347和160份。15.8%(238/1 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 328/1 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 347)和0.4%(5/1 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P>0.05;0.5%(2/413)比0.3%(3/934),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P>0.05]。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直径≤8 mm)胆总管结石患者230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同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二期LC、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势及疗效。结果ERCP+同步LC 69例(69/70)取石成功,ERCP+二期LC 118例(118/120)胆管取石成功,LTCBDE 38例(38/40)取石成功。不同治疗方法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最短(F=243.22,P=0.000)、平均住院费用最少(F=300.40,P=0.000)及并发症发生率最少(10.00%, P<0.05)。结论微创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适应证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LTCBDE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PLCNEC)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美国SEER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的454例T1-4N0-2期PLCNEC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同期行肺癌根治术的458例肺小细胞癌(PSCC)作为对比,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肿瘤特异性预后的列线图。结果倾向性匹配前后,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均明显好于PSCC患者(P值均<0.05),匹配后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提示PLCNEC与PSCC具有不同的预后(Wald值为4.236,P<0.05)。此外,针对PLCNEC患者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和是否化疗是影响PLCNE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值分别为12.007、22.230、7.874,P<0.05);并以此构建了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预后的列线图(C-index=0.650)。结论PLCNEC具有较PSCC更好的预后,有其独特的病理和预后特征。而T分期、N分期和辅助化疗是影响PLCNEC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的病例来自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性房颤、肥厚型心肌病、基线接受抗凝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后,最终该研究纳入患者7 757例。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是否为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随访(35±25)个月,随访结束时455例(5.9%)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有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2.38/100人年比1.35/100人年,χ²=16.8,Log-rank P<0.001)。基线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n=1 619)、120~129 mmHg(n=2 023)、130~139 mmHg(n=1 728)和≥140 mmHg(n=2 172)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44/100人年、1.79/100人年、2.16/100人年和2.52/100人年(χ²=17.9,Log-rank P<0.001)。基线舒张压<70 mmHg(n=1 128)、70~79 mmHg(n=2 277)、80~89 mmHg(n=2 804)和≥90 mmHg(n=1 328)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Log-rank P=0.9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高血压病史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8,95%CI 1.01~1.62,P=0.040);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高血压病史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5%CI 1.01~1.61,P=0.045)。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7,95%CI 1.02~1.82,P=0.035);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收缩压≥140 mmHg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95%CI 1.02~1.82,P=0.036);而收缩压120~129 mmHg和130~139 mmHg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分别为,HR=1.23,95%CI 0.90~1.67,P=0.193;HR=1.30,95%CI 0.95~1.77,P=0.098)。舒张压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及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或可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