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215-5p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骨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骨关节炎软骨细胞ATDC5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对照组和IL-1β处理模型组。为了分析miR-215-5p对IL-1β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的将IL-1β组分为:模型组+miR对照组,模型组+miR-215-5p抑制剂组。细胞转染后采用10 ng/ml IL-1β处理软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15-5p和锌指结构E-box同源结合框2(ZEB2)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ZEB2、p65、磷酸化p65、裂解的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将野生型ZEB2的3’-非编码区(pmiR-ZEB2-WT)或者突变型ZEB2的3’-非编码区(pmiR-ZEB2-Mut)分别与miR-215-5p模拟物(miR-215-5p mimic)和对照物(miR-NC)共转染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实验研究miR-215-5p与ZEB2的相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iR-215-5p在IL-1β诱导软骨细胞凋亡模型中表达上调(2.87±0.07)倍。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ZEB2是miR-215-5p的直接作用靶点。miR-215-5p mimic处理可使转染pmiR-ZEB2-WT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为miRNA对照组的40.2%,而在转染pmiR-ZEB2-Mut的细胞中miR-215-5p mimi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215-5p抑制剂使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水平降低为对照组的50.9%,并且可降低软骨细胞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水平和核因子-κB(NF-κB) p65的磷酸化水平为对照组的68.2%和75.4%。结论miR-215-5p通过靶向ZEB2促进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软骨细胞凋亡。

  • 标签: 骨关节炎 微小RNA 软骨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5G通讯技术采用国产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4月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的3例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无功能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61(49~73)岁;体质指数平均23.73(20.00~27.76)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级1例,3级2例。患者均符合无功能肾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实施手术的主刀医生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控制操作台(主系统),远程操纵其他地区3家基层医院(网络通讯距离分别为82.5、141.0、229.0 km)的床旁操作系统(从系统),利用5G无线通讯技术传输图像和操作指令,进行远程肾切除术。总结术中网络情况、机器人运行情况以及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结果3例远程手术均顺利完成。3例手术的网络信号延迟时间平均27.3(23~30)ms,未出现数据包丢失现象,总延迟时间平均177.3(173~180)ms;肾切除时间平均79.3(52~11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1(15.6~41.9)ml。术中未发生网络相关不良事件;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3次,均表现为操纵臂和床旁机械臂的主、从运动不一致,按复位键清除操作误差后修复,均未对手术结果造成影响。术后排气时间平均60.5(38.5~78.0)h,术后24h VAS评分平均3.7(3~4)分;3例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Ⅰ级。术后30d复查,患者均无明显异常,随访6个月患者均康复顺利。结论基于5G通讯技术行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远程肾切除术,无严重不良事件及手术并发症发生,该技术安全、可行,但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机器人 国产 5G通讯 远程手术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类、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住的107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组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组;根据有无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根据随访患儿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07例患儿中男62例、女45例。就诊年龄5.6(1.7,10.0)岁,其中>28日龄至3月龄 5例(4.7%)、>3月龄至5岁 46例(43.0%),>5~12岁 43例(40.2%),>12~18岁 13例(12.1%)。首发症状包括急性发热35例(32.7%)、肢体疼痛24例(22.4%)、发热伴肢体疼痛23例(21.5%)。75例(70.1%)病原菌培养阳性中,化脓性链球菌、肠炎沙门菌及大肠杆菌各1例(1.4%),金黄色葡萄球菌72例(96.0%),其中MSSA组47例、MRSA组22例,仅外院培养阳性且无药敏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MRSA组感染患儿居住农村、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均高于MSSA组[14例(63.6%)比 18例(38.3%),21例(95.5%)比33例(70.2%),χ2=3.87、4.23,均P<0.05]。无并发症组患儿65例,有并发症组患儿42例。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脓毒症19例(17.8%)、化脓性关节炎17例(15.9%)、静脉血栓12例(11.2%)。有并发症组出现精神改变、食欲减低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的患儿比例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高于无并发症组[18例(42.9%)比9例(13.8%)、20例(47.6%)比12例(18.5%)、34例(81.0%)比41例(63.1%)、3.5(2.0,6.0)比2.0(1.0,4.0)d,χ2=11.38、10.35、3.89,Z=2.21,均P<0.05]。预后不良组有合并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10/15比34.9%(30/86)、7/15比17.4%(15/86)、14/15比61.6%(53/86),χ2=5.39,6.40、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期C反应蛋白是并发症(OR=1.01,95%CI 1.01~1.02)和不良预后(OR=1.01,95%CI 1.00~1.0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首发症状以急性发热、肢体疼痛、发热伴疼痛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精神改变、食欲减退和(或)乏力、病原培养阳性、入院至手术时间长者易发生并发症。患并发症、合并局部并发症、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者预后差。急性期C反应蛋白高是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髓炎 预后 儿童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及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算法探讨EC-T (E:表柔比星,C:环磷酰胺,T:紫杉醇)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自发脑活动异常。材料与方法纳入29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女性患者(病例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EC-T序贯化学治疗。同期选择30例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首先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听觉词语测试-华山版(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Huashan version,AVLT-H),然后行3D脑容积成像及rs-fMRI扫描。最后采用DPARSF软件包对静息态图像进行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临床资料及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间AVLT-H各子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侧背外侧额上回(Frontal_Sup_L) ALFF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脑蚓_6 (Vermis_6)、左侧前扣带回(Cingulum_Ant_L) ALFF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左侧前扣带回ALFF值与MoC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89,P<0.001)。结论接受EC-T化疗后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存在整体认知功能障碍,关键脑区出现自发神经活动异常并与整体认知功能损伤密切相关,这些脑区的自发神经活动异常有望成为EC-T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监测及治疗的影像学标记。

  • 标签: 乳腺癌 认知功能障碍 化疗 低频振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Zero-P)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16例为Zero-P组,采用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16例为Cage组。2组患者观察对比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包括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3)术后影像学观察,包括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伤口Ⅰ/甲愈合。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变累及节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Zero-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5.1±6.0)min,明显少于Cage组的(90.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01);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698)。(2)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NDI评分、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组间各时间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均达到椎间植骨区骨性融合,融合率达100%。Zero-P组患者的Zero-P融合器未发生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发生骨折。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Zero-P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93±1.29)、(7.61±1.36)mm,Cage组分别为(7.93±1.29)、(7.80±1.25)mm,2组Cobb角分别为19.49°±3.61°和19.40°±3.67°、19.89°±3.82°和19.86°±3.77°,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外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吞咽困难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Zero-P组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2/32),明显低于Cage组的28.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20)。结论与传统Cage联合钛板内固定融合术相比,Zero-P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能有效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具有优势。

  • 标签: 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翻转课堂教学在妇科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妇科手术室实习的146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科时间先后分为两组。2020年1月至2月入科的73名实习护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2020年3月至2020年4月入科的73名实习护生为观察组,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实习护生考试成绩、带教满意度。采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88.52±8.99)分、操作考试成绩(89.79±7.51)分均高于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72.40±7.45)分、操作考试成绩(73.66±7.7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教方式、自我评价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翻转课堂教学用于妇科手术室临床带教可提高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操作能力,且实习护生对翻转课堂教学的认可度及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翻转课堂 妇科 手术室 临床带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市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及血液检验不合格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血液中心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44 50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本组献血者共计捐献112 836人次单采血小板;其年龄为18~60岁;男性献血者为31 260例,女性为13 248例。对本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献血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血液检验结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其中,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职业;血液检验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于献血前与所有献血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本组44 508例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总不合格率为4.96%(2 206/44 508)。不同性别、年龄、单采血小板捐献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献血者的血液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648、108.012、390.095、168.835、122.255,P<0.001、0.001、0.001、0.001、0.001)。②男性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351/31 260)比0.17%(23/13 248),χ2=100.618,P<0.001]。不同年龄段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者的ALT、HBV、HCV、HIV检验不合格率最高,36~45岁者献血者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01%(138/13 688)、1.85%(253/13 688)、1.63%(223/13 688)、0.64%(87/13 688)、1.79%(141/7 898),并且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上述检验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87、51.130、51.591、32.236、41.021,P<0.001、0.001、0.001、0.001、0.001)。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BV、HCV、TP、HIV不合格率分别为1.57%(537/34 264)、1.27%(435/34 264)、1.41%(484/34 264)、0.44%(151/34 264),均显著高于献血次数≥2次者,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742、26.792、56.858、13.501,P<0.001、0.001、0.001、0.001)。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献血者的ALT、HBV、HC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14%(112/9 792)、2.31%(226/9 792)、1.39%(137/9 792)、2.03%(199/ 9 792),并且不同文化程度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9、80.894、11.244、80.429,P<0.001、0.001、0.001、0.001)。不同职业献血者中,其他职业献血者的ALT检验不合格率最高,农民职业献血者的HBV、TP检验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率分别为1.19%(186/15 529)、2.01%(106/5 266)、2.15%(113/5 266),并且不同职业献血者的上述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489、36.368、92.329,P<0.001、0.001、0.001)。结论2015-2019年成都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18~25岁、初次参加单采血小板献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及其他职业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血液检验不合格率较高。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在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传及招募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不同人群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并且加强对血液检验不合格高风险人群的献血前指导及献血时征询,从而提高无偿献血血液检验合格率。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检验不合格率 招募 无偿献血 人口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牵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神经牵拉损伤后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电生理及病理学变化。方法24只清洁级健康大鼠以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组(A),轻(B)、中(C)、重度(D)牵拉组4组,每组6只。选择左侧坐骨神经暴露,A组暴露神经10 min后关闭伤口,B、C和D组使用不同拉力牵拉坐骨神经干10 min后关闭伤口。分别检测各组损伤肢体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滚轮运动试验及热刺激试验、神经靶肌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及坐骨神经牵拉节段组织病理学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FI测量结果表明,神经损伤后2周,重度组(-100.042±4.667)完全丧失神经功能,中度组(-65.250±23.705)具有部分神经功能,轻度组(-26.792±18.762)神经功能完全恢复。重度组(t=200.900,P<0.0001)及中度组(t=4.830,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6,P>0.05)。CMAP测量发现重度组的神经传导被完全阻断,中度损伤组的动作电位在损伤后20 d前下降,并在损伤后20 d开始恢复。重度组(10.250±7.1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900,P<0.01),中度组(39.875±20.259)与对照组比较(t= 8.944,P<0.05),轻度组(86.125±9.094)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980,P>0.05)。滚轮运动实验结果轻度牵拉组(2.692±0.240),10 d后逐渐恢复正常,中度(1.891±0.328)及重度(0.804±0.280)恢复不明显。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30、12.220、30.490,P<0.01)。热刺激实验发现损伤后对热反应明显降低并且重度组无恢复,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3、8.994、215.749,P<0.05)。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

  • 标签: 神经牵拉伤 坐骨神经 模型,动物 大鼠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术前拟行规则性右半肝切除的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SRLVR)处于临界状态,均在术中改行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术后1周增强CT扫描测算较半肝切除多保留肝脏体积(212.4±19.1)ml。笔者认为在SRLVR临界的肝癌患者中实施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和手术精准化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安全性,对于不能够耐受门静脉栓塞或者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肿增大是脑出血后的一种常见有害事件,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和转归不良,早期发现高危患者有助于预防血肿增大并改善患者转归。虽然血肿增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影像学征象可能与血肿增大相关,例如斑点征、混合征、黑洞征、岛征等。文章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血肿增大的相关影像学预测因素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多发对称性脂肪瘤(MSL)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可见的大量脂肪组织弥散对称堆积在颈部、枕部、肩背部,并可沿颈部肌肉间隙向深部延续弥漫分布。本例MSL患者有嗜酒史,术后组织病理见较大而成熟的脂肪细胞,细胞分化良好,出院后随诊效果满意。

  • 标签: 多发对称性脂肪瘤 随诊 细胞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导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我们共收治40例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介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组20例(实验组)和超声介导下类固醇激素注射组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4周、3个月及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的钙化灶缩小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6~13个月,平均8.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较治疗前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钙化灶缩小(P<0.05)。治疗后2、4周两组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后4周超声下钙化灶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介导注射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单一类固醇激素注射相比较,短期(<4周)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中长期(>4周)实验组能更好地减轻疼痛、促进钙化灶吸收、恢复肩关节功能。

  • 标签: 高能量冲击波 疗效比较研究 超声介导 类固醇激素 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与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ALB)对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预测价值及其最佳截断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收治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微创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阑尾炎患儿132例。其中,男79例,女53例;年龄为(8.08±3.35)岁,年龄范围为1~15岁;单纯性阑尾炎49例,复杂性阑尾炎83例;病程时间范围为0.3~21.0 d。根据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组(49例)和复杂性阑尾炎组(83例)。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病程、ALB及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协助诊断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指标。然后对筛选后的指标绘制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根据约登指数并结合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其在诊断儿童复杂性阑尾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杂性阑尾炎组与单纯性阑尾炎组在病程、AL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RP/ALB比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及CRP/ALB比值是儿童复杂性阑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RP/ALB比值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CRP的AUC(0.847比0.819)。当CRP/ALB比值>1.305时,预测复杂性阑尾炎的约登指数最大(0.60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1%和89.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2%和64.7%。与CRP/ALB比值<1.305相比,CRP/ALB比值>1.305的患儿确诊为复杂性阑尾炎的相对危险度为21.633[95%CI(7.649~61.181)]。结论CRP、CRP/ALB对儿童复杂性阑尾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CRP/ALB比值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更高。所以,CRP/ALB可为儿童急性阑尾炎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儿童 急性阑尾炎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192例采用闭合复位、桡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排除术前神经损伤3例,最终获得临床资料完整者180例。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其治疗效果,对于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性别、年龄、左右侧、受伤机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拔出克氏针时间、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均值比较或者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80例患儿手术时间25~162 min,平均68.2 min;住院时间2~7 d,平均3.6 d;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30.6个月。Flynn功能标准评价优153例、良24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8.3%(177/180);外观恢复标准评价优152例、良2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175/180)。术后出现肘内翻畸形2例,针道感染7例,无Volkmann挛缩和尺神经损伤。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2.016,P=0.045)、手术时间(t=-5.530,P<0.001)、受伤机制(χ2=75.373,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χ2=9.449,P=0.009)与功能评价显著性相关;手术时间(t=-3.575,P=0.001)和受伤机制(χ2=102.350,P<0.001)与外观恢复评价显著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81,P<0.001)、受伤机制(OR=42.286,P<0.001)、受伤至手术的时间(OR=4.337,P=0.047)是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伤机制(OR=74.850,P<0.001)是外观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采用闭合复位与桡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能减少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畸形和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无切口、住院时间短,术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受伤机制、受伤到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会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预后,同时受伤机制也是影响外观恢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快速反应小组(RRT)救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结局,探讨大型综合医院院内急救能力及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9年4月1日至6月30日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RRT连续救治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呼叫反应时间、疾病类型、启动RRT的直接原因、是否发生心搏骤停、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帕累托图分析RRT启动直接原因。结果3个月内RRT共救治患者145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60例,男女比例为1.42∶1;年龄(72.83±14.84)岁;呼叫反应时间(3.27±1.42)min;心搏骤停发生率为23.4%(34/145),ICU入住率为29.7%(43/145),住院病死率为40.0%(58/145),抢救成功率为60.0%(87/145)。相关分析显示,心搏骤停发生率与住院病死率呈显著正相关(r=0.545,P<0.01)。患者疾病类型分布显示,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多(44例,占30.3%),其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3例,占29.7%)、神经系统疾病(25例,占17.2%)、消化系统疾病(19例,占13.1%)、创伤(5例,占3.4%)、内分泌系统疾病(3例,占2.1%)、泌尿系统疾病(2例,占1.4%),其他类型疾病4例(占2.8%);进一步分析显示,85~94岁年龄段患者好发呼吸系统疾病,约占该年龄段人群的48.5%(16/33);55岁以上年龄段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居多,约占该年龄段人群的31.0%(40/129)。启动RRT直接病因帕累托图分析显示,将启动RRT直接原因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列,其中肺炎(30例,占20.7%)、急性心肌梗死(26例,占17.9%)、脑卒中(20例,占13.8%)、感染性休克(14例,占9.7%)、心力衰竭(10例,占6.9%)、呼吸心搏骤停(9例,占6.2%)、消化道出血(7例,占4.8%)的累计百分比达80%,是启动RRT的主要病因。结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RRT救治患者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为主。患者一旦发生心搏骤停,住院病死率明显上升。RRT能更早、更快地为患者提供有效干预,建立完善的RRT应急策略,有助于提高大型综合医院的院内急救能力。

  • 标签: 快速反应小组 院内急救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9例成人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16例;年龄17~27岁,平均20.3岁;左侧13例,右侧6例;肘内翻角为20.7°±2.8°。所有患者术前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精确测量健侧提携角及患侧的内翻角,并测算出截骨角度,术中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锁定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肘提携角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9~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肘提携角为11.4°±1.6°,患者手术瘢痕平均4 cm(3~5 cm),术后患肢肘内翻畸形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良好。术后采用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2例;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优13例,良6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部分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肘关节僵硬。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失效情况,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术前应用PACS系统精确测量截骨角度,术中应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进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既确保了矫形角度和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又未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外形美观,疗效良好。

  • 标签: 肘内翻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内 小切口 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T)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收治的21例PH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6~75岁。临床病理指标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21例PHNET患者上腹部疼痛10例,腹痛伴恶心、呕吐3例,腹胀5例,无症状3例。糖类抗原(CA)19-9升高6例,CA125升高7例。腹部增强CT均显示肝脏实性占位,单发4例,多发17例,平均直径58 mm。淋巴结转移14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术5例,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化疗2例,仅化疗12例,支持治疗2例。是否手术切除、肿瘤分级、细胞角蛋白阳性与否、有无淋巴结转移与PHNET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其他治疗(HR=8.99,95%CI:1.13~71.80)是PHNE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患者预后更佳。结论PHNE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影响患者预后,手术切除预后更佳。

  • 标签: 预后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大范围肝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应用乌司他丁情况,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127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 d治疗组患者炎症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t=4.520,P=0.000;IL-6:t=17.982,P=0.000;TBIL:t=9.843,P=0.000;ALT:t=11.913,P=0.000;AST:t=4.520,P=0.000)。治疗组患者大量腹水发生率(χ2=4.212,P=0.040)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t=9.994,P=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炎症因子的生成,保护肝功能,降低大量腹水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肝切除术 炎症 肝功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