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方叶切除联合大口径胆肠吻合治疗高位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肝方叶切除联合大口径胆肠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术式的胆汁引流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并对比不同大小胆肠吻合口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最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为胆管炎(9.4%)和胆漏(9.4%),最常见远期并发症为反流性胆管炎(15.6%),无吻合口再狭窄、结石形成或癌变。与术前相比,随访期间总胆红素(t=19.455, P=0.000)、直接胆红素(t=18.479, P=0.000)、碱性磷酸酶(t=3.229, P=0.002)和γ-谷氨酰转肽酶(t=3.057, P=0.003)均明显下降。胆肠吻合口直径2~3 cm组与>3 cm组患者胆汁引流效果相当(t=0.284, P=0.778),近期胆管炎(χ2=0.121, P=0.728)、胆漏(χ2=0.121, P=0.728)及远期反流性胆管炎(χ2=0.205, P=0.652)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方叶切除联合大口径胆肠吻合治疗高位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临床疗效肯定,胆肠吻合口直径>2 cm即可。
简介:摘要分析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诊治与手术情况。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SANT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4.8岁。11例行开腹脾切除术纳入开腹组,1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纳入腹腔镜组。分析患者特征,比较两组手术和并发症等指标。脾脏SANT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确诊依赖脾切除术后的免疫组化检查。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腹腔镜组[(8.2±2.4)d比(5.4±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脾切除患者未见SANT复发或转移。脾脏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术前诊断困难。治疗首选推荐腹腔镜脾切除。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389例壶腹部周围癌及胰头癌接受姑息性胆肠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0 g/L、多发淋巴结转移、病理发现肿瘤胰胆管来源是患者胆肠吻合术后发生上消化道梗阻的危险因素(均P<0.05)。本研究认为再次外科手术或支架置入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发生的上消化道梗阻均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行过渡性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监护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48例大范围肝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过渡性ICU监护,分为ICU组(92例)和非ICU组(45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大量腹水、肝功能衰竭、胆漏、感染、出血等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CU组患者总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非ICU组[(72 019±24 516)元比(67 002±21 37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是患者术后行过渡性ICU监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过渡性的ICU监护不会降低大范围肝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反而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区域组(91例)和扩大组(38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生存率、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区域组和扩大组术前无转移(M0)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1%、24.8%和47.0%、33.6%,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2,P=0.416)。与区域组患者相比,扩大组患者平均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8,P=0.000),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未见明显增加。结论对M0患者而言,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明显改善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生存率,但可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数目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缘阳性的近端胆管补充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入组214例患者,其中男性126例,女性88例,年龄(62.3±17.1)岁。根据近端胆管是否补充切除以及胆管切缘病理情况,将214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n=161):近端胆管初始切缘阴性即R0切缘;B组(n=21):近端胆管初始为R1切缘补充切除后阴性;C组(n=32):近端胆管初始切缘或补充切除后为R1切缘。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C组患者术后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7.1%、28.6%、0,5年累积生存率为18.5%、10.7%、0。A组与B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近端胆管R1切缘(HR=3.728,95%CI:2.531~4.936)、切缘宽度>5 mm(HR=0.534,95%CI:0.224~0.857)、T3-4分期(HR=5.655,95%CI:3.174~8.203)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近端胆管切缘阳性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补充切除胆管获得阴性切缘可明显改善生存率。近端胆管R1切缘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局部抗生素冲洗治疗慢性增生性胆管炎(chronic proliferative cholangitis,CPC)的疗效。方法建立大白兔CPC模型,随机分为CPC组20只(胆管不冲洗氧氟沙星)和实验组20只(胆管内冲洗0.5%氧氟沙星)。仅切除胆囊,游离胆总管(假手术)大白兔20只设为正常组。对正常组、CPC组和实验组胆管组织内炎症情况、胆管细胞增生及胆管纤维化程度、胆管结石形成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与CPC组相比,胆管组织中炎症指标脂多糖和白介素-6[(1.21±0.13)比(3.24±0.21),(1.52±0.22)比(3.10±0.23)]、胆管细胞增生指标环加氧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15±0.12)比(4.07±0.22),(2.44±0.14)比(3.22±0.21)]、纤维化指标转化生长因子-β和胶原1[(2.44±0.28)比(4.36±0.44),(1.54±0.13)比(2.22±0.18)]及结石形成指标β-葡萄糖醛酸酶和粘蛋白5AC [(1.74±0.20)比(3.42±0.31),(1.47±0.15)比(2.81±0.22)]相对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道局部持续冲洗抗生素可有效缓解胆道慢性炎症,抑制胆管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胆管纤维化,并降低结石形成能力,进而发挥控制CPC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两种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132例行PTBD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TBD引流管前端是否置入肠道内,将132例患者分为外引流组(n=81)和内外引流组(n=51)。对比两种引流方式的减黄效果(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术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男性91例,女性41例,年龄18~85岁。与术前相比,外引流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190.2±41.8) μmol/L比(294.9±38.3) μmol/L]和直接胆红素水平[(155.4±30.9) μmol/L比(242.1±39.6) μmol/L]以及内外引流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179.3±37.1) μmol/L比(288.1±35.4) μmol/L]和直接胆红素水平[(147.7±32.5) μmol/L比(233.7±36.1) μmol/L]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外引流组患者再次手术调管、重新置管或双侧置管[15.6%(8/51)比3.7%(3/81)]、胆道感染[50.9%(26/51)比27.1%(22/8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引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道感染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内外引流组高于外引流组[7.8%(4/51)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肠道来源细菌为两组患者胆道感染的主要细菌。内外引流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外引流组[(34 928.0±3 693.0)元比(29 360.0±3 219.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BD外引流术和内外引流术都能迅速有效的缓解黄疸症状,两者引流效果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大范围肝切除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应用乌司他丁情况,分为治疗组(105例)和对照组(127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 d治疗组患者炎症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t=4.520,P=0.000;IL-6:t=17.982,P=0.000;TBIL:t=9.843,P=0.000;ALT:t=11.913,P=0.000;AST:t=4.520,P=0.000)。治疗组患者大量腹水发生率(χ2=4.212,P=0.040)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t=9.994,P=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炎症因子的生成,保护肝功能,降低大量腹水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MKP1转基因(MKP1)小鼠(购自武汉华联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各自随机分为两组:WT、WT+TNF-α组和MKP1、MKP1+TNF-α组。WT+TNF-α组和MKP1+TNF-α组的小鼠按6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TNF-α;WT组和MKP1组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小鼠心肌MKP1表达、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抗氧化剂和呼吸复合物表达以及线粒体凋亡情况,采用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与WT+TNF-α组比较,MKP1+TNF-α组的小鼠心肌线粒体分裂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分裂因子(Mff)相对表达下调(Drp1:1.80±0.20比1.00±0.30、t=-10.134、P<0.05;Mff: 2.80±0.20比1.10±0.30、t=-8.3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升高[GSH:(29±2) nmol/mg比(49±3) nmol/mg、t=12.127、P<0.05;SOD:(2.2±0.1) U/mg比(8.1±0.2) U/mg、t=10.301、P<0.05;GPX:(50±4) U/mg比(172±6) U/mg、t=11.1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粒体呼吸复合物(complex)Ⅲ和ⅢⅡ相对表达上调(complex Ⅲ:1.00±0.20比2.20±0.12、t=10.715、P<0.05;complex Ⅱ:1.10±0.09比1.90±0.08、t=8.3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9)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相对表达下调(Caspase-9: 2.20±0.11比1.15±0.09、t=-5.210、P<0.05;bax:2.30±0.12比1.42±0.09、t=-6.0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诱导心肌损伤的机制涉及线粒体的过度分裂、线粒体氧化还原平衡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以及线粒体凋亡。而MKP1过表达可明显抑制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保护线粒体功能,抑制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