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术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穿孔中的应用疗效,并探讨其应用条件。方法我院于2008年3月~2010年12月共接收急性胃穿孔患者57例,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完全随机分为胃大部分切除术组和胃穿孔修补术组,分别实施胃大部分切除术和胃穿孔修补术,随防两年后了解其术后疗效并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并发症比较得出胃大部切除术组患者治疗后其中毒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胃穿孔修补术组患者治疗后的发生率,术后疗效评价结果为总体上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术后疗效更好。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高于单纯胃穿孔修补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穿孔做进一步推广及研究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 PDCA循环管理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6 年 1月~ 2019 年 12月在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 4831例患者和 238名工作人员 (包括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卫生员 )作为研究对象。 2016 年 1月起对我院妇产科门诊手术室运用 PDCA循环管理法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对比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比率及手卫生合格率情况。结果 :运用 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后,患者医院感染率为 0. 43%,与控制前 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比率和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 93.80%、 93.02%,显著高于控制前的 77.06%、 70.64%(P< 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医院感染控制,可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及手卫生合格率,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各种制度的切实执行及质量的持续改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与脾切除组相比,脾动脉结扎组手术时间短[(181±72)min比(284±72)min ,t=-6.205,P<0.01]、术中失血量少[(100±50)ml比( 700±86) ml,t=-5.166,P<0.01]、输血率低(28%比67%,χ2=11.47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动脉结扎组术后排气时间短于脾切除组(2 d比3 d,Z=2.361,P<0.05);脾切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上升程度高于脾动脉结扎组(P<0.05);脾切除组10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脾动脉结扎组6例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7,P<0.05)。结论与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创伤小、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低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责任制康复护理管理在脑血栓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9年3~2021年3月收治的92例脑血栓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层的方式,将患者划分成2组,每组各46例,一组为对照组,以一般护理模式为主,另一组为干预组,实施责任制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生活水平能力提升与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干预组QOL评分的(82.84±8.45)高于常规组的(63.17±11.05);干预组满意度的95.65%高于的76.09%。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康复治疗护理管理时,采取责任制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患侧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后入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3例采用结肠后入路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61.9±8.8)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285.7±49.8)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为(120.0±10.5)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0 ml,出血量范围50~800 ml。53例患者术中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端端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25、385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术中5例(9.43%,5/53)因横结肠系膜受侵而离断结肠中动脉、切除部分横结肠系膜。术后5例(9.43%,5/5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胰瘘4例,出血合并胃排空障碍1例。5例离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5.40±1.14)d,均未发生结肠缺血坏死;48例未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92±1.03)d。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达到R0切除。结论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十二指肠巨大肿瘤、胰头钩突部肿瘤和(或)伴有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受侵的患者安全可行,可实现R0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采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方式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7例。依据患者胰肠吻合所用导管类型分为两组:应用普通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普通组(n=61);应用"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变径组(n=86)。对比分析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58例,年龄(56.7±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径组胰体部断面胰管直径(3.2±0.1)mm,胰管内置管深度(4.7±0.2)cm,普通组则无法准确测量。变径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2.32%(2/61)比11.47%(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LPD的应用中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30例,年龄(59.1±9.7)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71例患者均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D腹腔镜下实施5例,3D腹腔镜下实施66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2例。手术时间(388.9±92.9)min,术中出血量(411.3±176.9)ml,术后住院时间(14.1±5.8)d。71例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操作时间(26.9±6.8)min。25.4%(18/71)的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其中B级胰瘘2例(2.8%),引流管拔除时间最长为术后第17天。71例患者并发胆瘘6例(8.5%)、胃排空障碍5例(7.0%)、肺部感染4例(5.6%),非胰瘘相关性腹腔感染4例(5.6%),非胰瘘相关性腹腔出血1例(1.4%),胆道出血1例(1.4%),乳糜漏2例(2.8%)。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降落伞式单荷包胰肠吻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融合成像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导航系统)在腹腔镜胰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例志愿者(志愿者1为胆管癌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志愿者2为胰腺癌行腹腔镜胰体尾+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8岁、40岁。采用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进行腹腔镜训练器模型(刚体模型、假体模型)测试和临床测试研究。观察指标:(1)模型测试情况。(2)临床测试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1)模型测试情况。初始腹腔镜模拟训练器的腹腔镜视野可见有遮挡物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增强CT检查三维可视化重建可见有遮挡物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和隐去遮挡物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三维可视化重建图像与腹腔镜实时画面叠加融合成像后,腹腔镜模拟训练器的腹腔镜视野可见被遮挡的刚体模型或假体模型。刚体模型吻合度良好,标志点距离误差为(0.26±0.11)mm;假体模型吻合度良好,标志点距离误差为(0.29±0.18)mm。(2)临床测试情况。2例志愿者初始腹腔镜视野可见有遮挡的腹腔脏器和血管;增强CT检查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导航系统可显示肿瘤、重要脏器及重要血管的位置;三维可视化重建图像与腹腔镜实时画面叠加融合成像后,腹腔镜视野可显示肿瘤、重要脏器及重要血管的位置。志愿者1血管标志点距离误差为(1.36±0.57)mm;志愿者2血管标志点距离误差为(1.24±0.33)mm。结论导航系统运用于腹腔镜胰腺手术效果满意,腹腔镜视野中能够显示常规腹腔镜胰腺手术无法明确的深层组织和血管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影像学诊断方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42例60椎体经我院X线平片、CT以及MRI诊断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隐匿性骨折,对三种不同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诊断结果未见明显骨折症状,仅提示存在57例病患椎体结构出现异常;CT诊断结果提示存在51例椎体骨折,9例椎体未见明显病症;MRI诊断结果提示60例椎体均存在异常信号,即存在病变,但未见有椎体形态异常。结论X线平片、CT以及MRI均能作为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方法,但CT较之于X线平片和MRI对于骨折的检出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亚急性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他汀、多巴丝肼、控制危险因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 d。采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结果共纳入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78例,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后显示,观察组患者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oC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5.90±1.88)分比(24.45±2.86)分,(74.00±5.90)分比(67.24±5.89)分](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和Lp-PLA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13±1.70)mg/L比(6.27±1.89)mg/L,(175.00±14.37)μg/L比(198.50±26.92)μg/L](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改善亚急性VP患者的症状并有效减轻VP患者的炎性反应,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