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进行蜂王浆提取物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研究。方法 采用限量法的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结果 在本试验条件下,蜂王浆提取物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20.0g/kg.bw,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蜂王浆提取物以1.5g/kg.bw、3.0g/kg.bw、4.5g/kg.bw的剂量经口给予大鼠90天,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蜂王浆提取物对大鼠未见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结论 蜂王浆提取物长期食用是安全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主动脉缩窄的妊娠期管理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的5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随访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分娩方式、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诊断孕周及合并畸形:5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的诊断孕周为(28.0±4.9)周,常见的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25例(48%),永存左上腔静脉11例(21%),左房室腔偏小9例(17%),胎儿生长受限6例(12%),主动脉瓣狭窄5例(10%),泌尿系统畸形5例(10%),主动脉瓣二瓣化4例(8%)。(2)产前咨询:11例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主动脉缩窄胎儿中,2例(2/11)存在致病性微缺失。5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中,27例选择终止妊娠,终止妊娠主要原因为合并畸形和染色体异常;20例继续妊娠;5例失访。(3)分娩情况:20例继续妊娠者定期随访胎儿生长发育及子宫颈管长度,1例早产,19例足月分娩;分娩方式为9例自然分娩,11例行剖宫产术。早产儿出生体重2 980 g,其余19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2 000~3 850 g,其中4例妊娠期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分娩后证实新生儿为小于胎龄儿。(4)分娩后诊断及治疗:20例主动脉缩窄新生儿出生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主动脉弓缩窄17例(85%,17/20),专科医院评估后12例行手术治疗,均成功,5例为轻度主动脉缩窄,无需手术。随访时间1~8年,17例患儿目前生长发育均正常范围,无高血压发生;无新生儿死亡。结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阳性预测值较高,后续治疗成功率高。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主动脉缩窄后,需详细评估有无合并畸形及畸形的严重程度,多学科会诊充分咨询后,可继续妊娠,分娩方式依据产科指征而定。分娩后及时评估,适时手术,新生儿可获得良好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孕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剂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SLE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期每天口服糖皮质激素剂量(均等量换算成泼尼松)分为≤7.5 mg组(67例)和>7.5 mg组(74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对比分析2组的母婴结局。结果与>7.5 mg组相比,≤7.5 mg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长、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较高[(2 990.69±532.20) g比(2 734.57±608.35) g、(48.97±2.34) cm比(47.43±3.38) cm、(17.69±6.16)×109/L比(15.11±6.00)×109/L、(276.92±74.51)×109/L比(240.05±69.29)×109/L],而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新生儿转儿科率则均较低(13.85%比30.43%、12.31%比3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2.587、3.068、2.354、2.841、5.301、8.321,均P<0.05)。同时,与>7.5 mg组相比,≤7.5 mg组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多项母体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而贫血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服泼尼松≤7.5 mg/d的SLE患者总体母婴结局优于>7.5 mg/d的患者,但产妇孕期贫血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有所增高,故应注意个体化监测和治疗,以改善母婴结局。
简介:摘要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是目前解决男性不育的重要手段,但仍有少数患者由于精子不能激活卵母细胞而出现反复ICSI受精失败。卵母细胞人工激活(AOA)技术可提高受精率、妊娠率、活产率等,但其对子代是否会带来近、远期影响尚未可知。现总结近年来有关AOA技术对子代围生期结局、遗传学、体格发育及神经发育等方面影响的相关文献,为生殖医学工作者及儿科医师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植入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的CHF患者24例。植入术前及术后即刻,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左房压(LAP)、右房压(RAP)、肺动脉压、跨房间隔梯度压差、心脏指数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舒张末面积指数(LAEDAI)、左房舒张末容积指数(LAED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舒张末横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和分流压差;评估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程度;记录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6 min步行测试(6MWT)等,行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植入术前、术后PCWP/LAP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与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个月NYHA分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D-Shant心房分流器。②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PCWP/LAP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显著下降(均P<0.001),跨房间隔梯度压差显著下降(P<0.001),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压减低(均P<0.001),Qp/ Qs显著升高(P<0.001)。③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TAPSE、RVFAC及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均P<0.05);术后3个月LVEF及肺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增加(均P<0.05),二尖瓣反流程度显著减轻(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未见显著改善(P>0.05)。LAEDAI、LAEDVI、LVEDVI、LVESVI、舒张早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二尖瓣口峰值流速(A)、室间隔侧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S′)、E/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肺动脉内径、右房舒张末横径、右室舒张末横径和下腔静脉内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及分流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及3个月患者NYHA分级改善、KCCQ评分增高、6MWT显著增加(均P<0.01)。⑤LVEF术前-术后、PCWP/LAP术前-术后、TAPSE术前-术后、RVFAC术前-术后与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存在显著相关(rs=0.738、-0.730、0.738、0.723,均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术前-术后是术后3个月患者NYHA分级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687,95%CI=0.475~0.992,P=0.045)。结论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后可有效改善CHF患者心功能与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是评价CHF患者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疗效可行、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基于QCC活动的手术室护理应用价值。方法:本文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我院手术室收治的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比较探究,用数字表格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QCC活动的手术室护理,比较探究两组上肢功能指标以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统计显示,观察组上肢功能指标与临床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过程中运用基于QCC活动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活动情况,加快患者患处恢复进程,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简介:摘要:低温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手术环境、手术时间长、麻醉方式有关。体温过低是指患者体温失衡,表现为畏寒、低反应、皮肤冰冷,不利于患者预后。如果术中出现体温过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肌收缩和凝血功能,降低肾功能,影响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增加手术风险。因此,如何预防低温成为外科学者探讨的热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再次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SLE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活产分娩史,将患者分为初产组(94例)及再产组(32例),分析2组的母婴结局。结果共纳入SLE并妊娠患者126例,再产组较初产组产妇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比例显著降低[3例(9.38%)比27例(2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7,P=0.026);再产组并狼疮性肾炎及甲状腺疾病、产后出血等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初产组增多,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小于胎龄儿等不良新生儿结局较初产组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新生儿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及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LE并妊娠患者再次分娩时虽部分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但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减少。此外,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对新生儿结局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孕母所生新生儿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孕母和ITP孕母所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GT组和ITP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与结局。结果共收治血小板计数<100×109/L孕母104例,其中32例(30.8%)为妊娠合并ITP,72例(69.2%)为GT。ITP组新生儿胎龄[(37.0±1.5)周比(38.0±2.0)周]、母亲分娩前24 h内血小板计数(39×109/L比86×109/L)及妊娠期血小板最低值(17×109/L比75×109/L)均低于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新生儿生后血小板计数低于GT组(184×109/L比277×109/L,P<0.00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发生率高于GT组(43.8%比6.9%,P<0.001),ITP组NT新生儿生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92×109/L比170×109/L,P<0.05)及血小板计数最低值(43×109/L比103×109/L,P<0.05)低于GT组,但两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发生时间[(3.5±1.2)d比(4.4±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T新生儿均未发生颅内出血。结论妊娠期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GT及ITP孕母所生新生儿有发生NT的可能,妊娠合并ITP孕母分娩新生儿NT发生率高于GT孕母所生新生儿,但总体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对职业护士人群产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参加河北省护士高血压现患率调查的3 351名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的护士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以年龄匹配的6 702名妊娠期血压正常的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人群产后血压水平。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人群产后高血压的患病比例。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对产后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产后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1.54 mmHg和110.52 mmHg、70.97 mmHg和70.17 mmHg(均为P<0.001)。妊娠期高血压组产后高血压的患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和2.7%(均为P<0.001)。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妊娠期高血压组发生产后高血压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22倍(95%CI:1.65~2.99,P<0.001)。结论在中国北方职业护士人群中,妊娠期高血压是产后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目标管理法减少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的长效机制并评价其管理效果。方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开始实施目标管理法。遵循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流程,通过成立领导和实施小组、确定控制目标、制订现场检查追踪内容和评价标准、加强全员培训、过程追踪并及时反馈等方法建立减少住院患者UE的长效机制,评价2014—2018年患者UE发生率、重置率和病区UE管理的合格率。结果2014—2018年UE发生率及重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5—2018年住院患者UE发生率分别为0.21%(141/72 112)、0.08%(62/79 284)、0.07%(52/69 840)、0.06%(41/71 994);UE重置率分别为31.58%(48/152)、46.77%(29/62)、26.92%(14/52)、26.83%(11/41)。2015—2018年病区UE管理合格率分别为61.33%(92/150)、90.54%(134/148)、98.66%(147/149)、98.37%(181/184)。结论目标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可持续降低住院患者UE发生率和重置率,提高病区UE管理的合格率,提升护士对非计划拔管的正确管理能力,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D-TGA)胎儿的产前诊断、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19例D-TGA胎儿的产前诊断情况、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情况及预后。结果5年余,孕期超声检查诊断的胎儿D-TGA的发生率为0.12%(19/16 028)。19例D-TGA胎儿中,单纯D-TGA 7例(7/19),D-TGA合并室间隔缺损7例(7/19),D-TG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5例(5/19)。19例D-TGA胎儿中合并心外畸形2例(2/19),合并胎儿生长受限1例(1/19),胎儿颈部透明层增厚3例(3/19)。19例超声检查发现的D-TGA胎儿中,18例(18/19)进行了胎儿或新生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2例,均于孕中期终止妊娠。对D-TGA胎儿进行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和多学科联合诊治,9例(9/19)孕中期引产,10例(10/19)足月分娩,分娩孕周为(38.3±0.7)周,其中产科因素剖宫产术分娩6例(6/10),阴道分娩4例(4/10)。10例新生儿出生时血氧饱和度为(69.2±11.3)%,根据出生时情况予以常压吸氧或前列地尔6.00~13.00 ng·min-1·kg-1泵入,新生儿转出时血氧饱和度为(77.8±6.7)%。10例患儿除1例失访外,其余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出生后(21.8±22.1) d,8例一次手术完成,1例行二次手术。9例手术治疗的患儿随访至今均预后良好。结论孕期超声检查发现的D-TGA胎儿应行产前诊断,并进行个体化评估和孕期及围产期一体化管理。胎儿D-TGA并非剖宫产术指征,患儿出生后必要时药物维持动脉导管的开放,通过手术可获得良好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活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运用项目管理法,通过成立专项管理小组,统筹设计,制定方案,实施专项培训,分析项目持续运行5个月以来的上报率、活动类型,采用志愿活动联络员对志愿护理服务活动的认知及态度调查表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019年4—8月,共上报志愿活动49次,平均每月9.8次;活动类型以义诊及护理帮扶为主,分别占30.61%和26.53%。志愿者联络员对志愿护理服务活动认知和态度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结论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志愿护理服务活动的上报率,推动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呼吸系统合并症的晚期早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晚期早产儿的临床数据,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来自北京地区21家医院的晚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生后短期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为呼吸系统疾病组,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入组959例晚期早产儿,其中男530例,女429例。959例中237例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为24.7%,以感染性肺炎为最多[81例(8.4%)],其次为新生儿湿肺[65例(6.8%)],第3位为羊水吸入[51例(5.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居第4位[24例(2.5%)]。患儿均痊愈出院。呼吸系统疾病组237例,对照组722例,2组性别、母亲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剖宫产娩出者更多(73.4%比59.7%,χ2=14.43,P<0.001),1分钟Apgar评分较低[(9.41±1.66)分比(9.83±0.53)分,t=5.4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母亲有合并症者较多(66.7%比58.6%,χ2=4.877,P=0.027),各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母亲以妊高征及先兆子痫较多(27.8%比22.6%,χ2=2.728,P=0.099)。2组患儿出生胎龄、体质量、身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较多(18.8%比14.1%,6.3%比2.4%,χ2=8.960,P=0.011)。呼吸系统疾病组患儿,因为需要住院治疗,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患儿[(9.00±4.42) d比(6.82±4.19) d,t=6.676,P<0.001]。结论晚期早产儿中约1/4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母亲孕期有妊高征和先兆子痫、剖宫产娩出患儿需密切监测,非适于胎龄儿更易于患呼吸系统疾病,应给予适宜的呼吸支持治疗,以利于顺利渡过转换期。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单位收治晚期早产儿(LPIs)中小于胎龄儿院内营养支持情况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地区共25家医疗单位收治的LPIs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及非小于胎龄儿组(非SGA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分析影响小于胎龄LPIs出院时达到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LPIs 1 347例,其中男性730例,女性617例;SGA组151例,非SGA组1 196例。SGA组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较高(5.3%比4.5%,P<0.01),加奶速度较慢[11.0 ml/(kg·d)比12.1 ml/(kg·d),P=0.003],达足量喂养平均所需时间较长(10.0 d比8.0 d,P=0.013),肠外营养应用率较高(77.5%比53.1%,P<0.01),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较长(5.0 d比2.0 d,P<0.01)。SGA组出生体重(1 940 g比2 490 g,P<0.01)、最低体重(1 890 g比2 400 g,P<0.01)及出院体重(2 135 g比2 530 g,P<0.01)均较低;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较低(3.1%比8.0%,P=0.015),体重增长速度较慢(13.3 g/d比33.0 g/d,P<0.01),平均住院日较长(11.0 d比8.0 d,P<0.01)。SGA组出院奶量[145.6比122.2 ml/(kg·d),P<0.01]及出院热卡[443.9 kJ/(kg·d)比384.1 kJ/(kg·d),P<0.01]均较高,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率(31.8%比16.6%,P<0.01)及恢复出生体重率(78.8%比57.9%,P<0.01)均较高。以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为观察结局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加奶速度、肠外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7天、是否纯母乳喂养、母亲孕期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胎盘早剥均为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论小于胎龄LPIs院内加奶速度慢,肠内营养热卡低,肠内营养程度不足;肠外营养应用率高,持续时间较长、提供热卡较高,因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故其出院奶量和出院热卡也较高,出院时恢复出生体重率及达足量喂养率均较高。但小于胎龄LPIs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出院体重仍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收治胎龄34~36周+6晚期早产儿的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北京地区共25家医院收治的晚期早产儿,记录其营养管理及营养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不同胎龄、不同级别医院的晚期早产儿的纯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晚期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情况及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Cox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共1 463例晚期早产儿纳入,胎龄(35.6±0.8)周,范围为34.9~36.1周。34~34周+6与35~35周+6及36~36周+6晚期早产儿相比,住院时间更长[10(8~13)与8(7~10)、7(6~9) d,P值均<0.05],最低体重下降幅度更大[4.3%(2.6%~6.3%)与3.8%(2.0%~5.6%)、3.3%(1.9%~5.5%),P值均<0.05],呼吸暂停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更高[分别为5.3%(20/369)与2.1%(12/566)、1.3%(7/528),7.1%(28/369)与3.0%(17/566)、3.2%(17/528),P值均<0.05],出院时未恢复出生体重者比例更低[32.5%(120/369)与38.7%(219/566)、47.9%(253/528),P值均<0.05]。34~34周+6、35~35周+6及36~36周+6晚期早产儿母亲孕期并发症方面,仅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23/369)与12.7%(72/566)、11.9%(63/528),χ2=10.244,P=0.007]。(2)晚期早产儿住院期间加奶速度为13.7(10.5~17.3)ml/(kg·d),且以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为主(46.0%,673/1 463);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的比例仅为4.5%(66/1 463),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可升高到14.4%(211/1 463)。25家医疗单位出院时母乳喂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893,P<0.001),纯母乳喂养比例最高的单位可以达到32%,最低为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426,95%CI:1.075~5.473,P=0.033),胎膜早破(OR=8.726,95%CI:1.193~63.802,P=0.033)可能是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时肠内营养量达到150 ml/(kg·d)的比例为28.4%(416/1 463),达到120 kcal/(kg·d)(1 kcal=4.184 kJ)的比例为19.2%(281/1 463)。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级别(HR=1.470,95%CI:1.030~2.098)、住院时间(HR=1.162,95%CI:1.097~1.231)、出生体重(HR=0.946,95%CI:0.898~0.995)、纯母乳喂养(HR=2.354,95%CI:1.031~5.374)、喂养不耐受(HR=3.677,95%CI:1.201~11.253)、肠外营养支持(HR=1.900,95%CI:1.379~2.616)及加奶速度(HR=1.426,95%CI:1.369~1.484)是晚期早产儿出院时能否达到足量喂养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现状特点为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各医疗单位间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加奶速度较慢,多数晚期早产儿出院时未能达到足量喂养。妊娠期糖尿病和胎膜早破是影响晚期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生体重低、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存在过喂养不耐受、应用过肠外营养支持、住院时间较长或加奶速度更快的晚期早产儿更倾向于能够在出院前达到足量喂养。
简介:摘要1例以宫内胎儿水肿为特征的患儿,新生儿期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重度贫血、肝脾肿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存在SPTB基因移码变异,为c.5165_c.5166delTT,为新发变异,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以非免疫性胎儿水肿为特征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少见,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而常规辅助检查不支持的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基因检测可协助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颌面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处理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了解,加强对其他严重并发症的防范意识,并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措施治疗患者口腔颌面创伤骨折。结果患者骨折部位均达I期愈合,I期愈合率100%,患者术后经X线与CT检查,均提示复位良好、随访6个月~1年,面部结构未见明显畸形,咬合关系及颌面部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口腔颌面部创伤性骨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其操作便捷,疗效安全可靠,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