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新的靶向CD19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融合蛋白(19TriTE),研究其对CD19阳性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19TriTE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该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19TriTE对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作用及介导T细胞发挥对CD19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19TriTE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②19TriTE可以特异性结合T细胞和Nalm6细胞,与T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9.21 nmol/L,与Nalm6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1.67 nmol/L。③2 nmol/L浓度的19TriTE与T细胞及Nalm6细胞共培养时,T细胞中CD69阳性表达率为35.4%,CD25阳性表达率为49.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④19TriTE在浓度为1 nmol/L时即可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第12天时,T细胞绝对计数由初始1×106扩增至7.4×107,增殖74倍。⑤19TriTE融合蛋白能明显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靶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浓度为10 nmol/L时,靶细胞裂解率达50%。⑥脱颗粒实验验证,CD19阳性靶细胞存在时,19TriTE可以显著激活T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⑦将19TriTE融合蛋白分别与过表达RFP及Luciferase基因的靶细胞及T细胞共培养,19TriTE能够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的靶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及表达19TriTE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其可以有效活化T细胞,并促进T细胞增殖。同时,能够结合CD19阳性靶细胞和T细胞,促进T细胞发挥体外抗白血病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新的靶向CD19的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融合蛋白(19TriTE),研究其对CD19阳性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19TriTE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该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19TriTE对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作用及介导T细胞发挥对CD19阳性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①成功构建19TriTE融合蛋白表达质粒,并通过真核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②19TriTE可以特异性结合T细胞和Nalm6细胞,与T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9.21 nmol/L,与Nalm6细胞的平衡解离常数为11.67 nmol/L。③2 nmol/L浓度的19TriTE与T细胞及Nalm6细胞共培养时,T细胞中CD69阳性表达率为35.4%,CD25阳性表达率为49.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④19TriTE在浓度为1 nmol/L时即可显著促进T细胞增殖,第12天时,T细胞绝对计数由初始1×106扩增至7.4×107,增殖74倍。⑤19TriTE融合蛋白能明显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靶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浓度为10 nmol/L时,靶细胞裂解率达50%。⑥脱颗粒实验验证,CD19阳性靶细胞存在时,19TriTE可以显著激活T细胞且与剂量呈正相关。⑦将19TriTE融合蛋白分别与过表达RFP及Luciferase基因的靶细胞及T细胞共培养,19TriTE能够介导T细胞杀伤CD19阳性的靶细胞。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及表达19TriTE融合蛋白,体外实验验证其可以有效活化T细胞,并促进T细胞增殖。同时,能够结合CD19阳性靶细胞和T细胞,促进T细胞发挥体外抗白血病作用,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个人因素以及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研究选择了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在我院骨科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把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术后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将这组患者称为调查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为45人,对对照组和调查组患者进行基础病史的调查和分析,对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了溶栓和抗凝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析对比两组的过往病史,主要对比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以及血栓史三样,同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了对比,主要对比两组患者抽烟喝酒的比例,结果显示术后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调查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以及血栓史的比例远大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抽烟喝酒人数基本相同。临床上诊断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是患者凝血状况的判断依据,手术指标则通过手术时间和制动时间进行判断。时间分析表明:调查组患者的凝血指标中的PT和APTT低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手术指标高于对照组低于未发生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调查组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PT、APTT、FIB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对调查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达到了100%。结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跟患者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关;手术前,调查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跟对照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对调查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血管手术,术后滞留于ICU并行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的311例患者的资料。男性241例,女性70例,年龄(58.3±12.5)岁(范围:20~85岁)。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构建患者住院死亡的评估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采用拟合优度检验进一步评价该模型的评估效能。结果311例患者中,81例患者死亡。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以及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由这些预后因素构成的评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评估效能良好(χ2=4.243,P=0.835)。结论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时间、探查前48 h内最差血肌酐值、探查后24 h内最差乳酸值,二次开胸前后发生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是心血管外科术后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明确二次开胸患者住院死亡的预后因素,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医师对术后危重患者进行筛查,及时调整临床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