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1例典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法对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构建迷你基因质粒转染至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提取RNA进行转录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型包括反复癫痫发作,伴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肺淋巴管肌瘤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多发性骨质硬化。二代测序提示患者TSC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者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突变,其父母及100名无关健康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变异。该突变位点既往未见报道。迷你基因实验显示,患者TSC2基因mRNA序列发生改变,原4号外显子剪切位点丢失,插入74 bp内含子序列,使剪切位置后移90 bp(r.336delins336+16_336+90)。结论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变异可导致异常剪切,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病因。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DNA突变分析 TSC2基因 迷你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收集患者及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对患者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再通过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验证。结果高通量测序提示患者TSC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者TSC2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c.1053delG(p.Glu352SerfsX10)杂合变异,其父母及100名无关正常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053delG变异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结论TSC2基因第11外显子c.1053delG(p.Glu352SerfsX10)移码变异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高通量测序 TSC2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纤维瘤(DF)的组织病理与临床特征,探讨两者的相互联系。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病理科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150例DF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结果150例患者中,男65例,女85例,年龄(42 ± 13.8)岁,病程3个月至> 30年,部分有伴随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有自发痛、轻压痛,18例皮损有外伤、虫咬或感染病史。皮损主要位于四肢(107例,71.3%),以单发皮损为主(105例,70%)。病理检查前拟诊为"DF"102例,"表皮样囊肿"16例,"色痣"13例,"瘢痕疙瘩"3例,"皮肤肿物"12例,"恶性黑素瘤"1例,"黄色肉芽肿"1例,"结节性痒疹"1例,"神经纤维瘤"1例。在这些患者的169张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66张(39.1%)为细胞性,36张(21.3%)硬化性,25张(14.8%)表现为动脉瘤样型DF,22张(13.0%)上皮样型。12张切片内可见两种或两种以上亚型并存的现象。还可见少数新的变异型,如DF伴汗腺导管增生(1例)、深在型DF(3例)、上皮样细胞与增生胶原相间的DF(1例)等。动脉瘤样型DF病程长短不一,7个月至> 30年,多表现为发生于下肢的皮肤肿物样损害。细胞性DF病程相对较短,常发现数月后就诊,好发于四肢,常伴痒痛。硬化性或萎缩性DF病程长,为数年或数十年,好发于上肢,多无伴随症状。上皮样型DF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多发于下肢,无伴随症状。结论DF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均具有多样性,不同的DF皮损可有相似的典型组织病理学表现,不典型的病理表现可干扰疾病诊断。

  • 标签: 组织细胞瘤,良性纤维性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 简介:摘要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批判和继承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民权思想,形成了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民权主义革命思想。

  • 标签: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 民权主义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