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新业薄片公司第一党支部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用好身边红色资源,以“三个课堂”为支点,打造“教育党员的学校”,实现党员从浅学到精学,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断提升党员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努力为企业锻造了一支思想强、业务精、服务好的党员队伍。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WOCN)岗位职责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和对WOCN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参考专家协调小组的意见,自行设计专家函询问卷。于2019年1—4月,邀请全国专业相关医生、WOCN代表、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代表及各省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共45名资深专家进行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WOCN岗位职责指标体系。结果3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45/45)、93.3%(42/45)和100.0%(42/42),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16)。最终构建的WOCN岗位职责指标体系包括临床实践、教育、研究、协调管理、专业促进5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明确WOCN的岗位职责,有助于为专科护士的工作、绩效及分级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拉鲁肽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与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64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2例,使用阿法骨化醇治疗)和观察组(32例,加以利拉鲁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治疗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在采用利拉鲁肽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后,血糖水平、骨代谢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阿法骨化醇治疗,可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其骨代谢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中股骨侧分别应用可吸收交叉钉、带鞘挤压钉和悬吊固定3种固定方式,胫骨侧均应用带鞘挤压钉予以固定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资料完整的承德医学院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行手术治疗3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股骨侧固定3种固定方式分别为可吸收交叉钉(可吸收交叉钉组)125例、带鞘挤压钉(带鞘挤压钉组)112例和悬吊固定(悬吊固定组)136例。随访时间(13.96±1.42)月;应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3组间不同时间段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样本手术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5.98±1.37)分、带鞘挤压钉组(66.13±2.13)分、悬吊固定组(65.76±1.5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80.14±2.02)分、带鞘挤压钉组(79.70±1.98)分、悬吊固定组(79.84±1.86)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4.56±2.35)分、带鞘挤压钉组(94.96±1.34)分、悬吊固定组(94.40±3.15)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7584.14,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65,P=0.07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1.28,P=0.277)。IKDC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2.02±1.43)分、带鞘挤压钉组(61.95±0.82)分、悬吊固定组(62.25±2.0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77.99±2.18)分、带鞘挤压钉组(78.13±2.02)分、悬吊固定组(77.97±2.24)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2.68±3.21)分、带鞘挤压钉组(93.25±2.04)分、悬吊固定组(92.96±3.11)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8 338.15,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91,P=0.40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0.98,P=0.419)。(3)手术时间比较:可吸收交叉钉组(99.04±18.01)min、带鞘挤压钉组(112.88±19.79)min、悬吊固定组(83.81±16.69)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74,P<0.001),进一步3组间两两比较,悬吊固定组用时较其他两组最短(均P<0.001)。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的ACLR近期疗效方面3种不同的股骨侧固定方式未见明显差异,且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从手术用时来看,悬吊固定组用时最短,简单易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Tönnis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DDH)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22髋)应用Tönnis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DDH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8.6~16.8岁,平均13.5岁;左侧12髋,右侧10髋;按照Tönnis分级标准均为Ⅰ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年6个月~3年6个月,末次随访X片评估的患髋平均髋臼Sharp角由术前53.5°±5.2°降低至术后40.8°±2.3°,平均中心边缘角由术前10.5°±2.9°改善到术后的35.4°±5.6°,平均臼顶角由术前38.6°±2.8°降低到术后的6.7°±1.3°,臼头指数由术前(54.3±5.2)%增加至术后(86.2±2.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17.6、50.1、27.5,均P<0.05)。末次随访时Harris临床功能分级评价,17髋优,3髋良,2髋可,优良率为90.9%(20/22髋);根据Severin X线评分标准评价,Ⅰ级8髋,Ⅱ级12髋,Ⅲ级2髋,优良率90.9%(20/22髋)。末次随访X线片髂骨耻骨截骨处愈合良好,坐骨截骨处骨不连3例,骨不连发生率为13.6%。结论对于大龄DDH患儿,采用Tönnis三联截骨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总结临床体会。方法 纳入2021.06-2024.04年我院行DSA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疼痛评分。结果 8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即刻缓解,2例患者明显缓解,8例患者术中球囊形态均呈理想“梨形”。术后 1 d、1 个月,8例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未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展神经麻痹、脑膜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0。结论 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1月,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1例手掌深度烧伤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9~5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5 cm~8.0 cm×6.0 cm。术前行足部CTA检查,采用计算机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动静脉起始位置、走行、分布等,并根据创面面积、形状等设计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皮瓣面积为3.5 cm×3.0 cm~8.5 cm×6.5 cm。皮瓣覆盖创面后,将足底内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端端吻合,其伴行静脉或大隐静脉属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隐神经终末支或足背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掌浅支端端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外侧全厚皮覆盖。对比术中观察的足底内侧动脉穿支情况与三维CTA重建图像的一致性。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皮瓣外观、功能等,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术中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的起始位置、走行、分布情况和术前三维CTA重建图像基本一致。术后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较好,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较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0~8.0 mm,评定为优4例、良6例、可1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选择,术前行三维CTA,可探知血管变异情况,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恶性梗阻性肝外胆管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且接受胆道支架植入,继而序贯调强放射治疗及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近距离放射治疗剂量-体积参数等,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水平、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192Ir三维近距离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后1个月复查,18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2例,其中14例患者在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肿瘤较调强放射治疗后缩小,4例肿瘤无明显变化。6个月局部控制率(LC)为94.4%(17/18)。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5.6%(10/18)和38.9%(7/18)。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低,黄疸症状明显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发热,胆道感染等,但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192Ir三维近距离放射治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在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中,局部控制率良好,不良反应可耐受,但对长期生存的影响尚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