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行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10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根治术后行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术(单侧组),38例行双侧输尿管双侧皮肤造口术(双侧组)。单侧组男53例,女13例;年龄(71.8±9.8)岁;体质指数(23.3±3.2)kg/m2。双侧组男33例,女5例;年龄(75.1±10.8)岁;体质指数(22.7±3.0)kg/m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生存状况、远期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患者填写欧洲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单侧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46例(69.7%),淋巴结转移15例(22.7%),远处转移7例(10.6%);双侧组MIBC 24例(63.2%),淋巴结转移6例(15.8%),远处转移2例(5.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中位随访时间31.6(3.7~84.8)个月,31例死亡,其中28例死于肿瘤进展;双侧组中位随访时间28.2(4.1~131.2)个月,23例死亡,其中16例死于肿瘤进展,两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单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43.9% (29/66)与63.2% (24/38),P<0.001],其中单侧组肾盂肾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16.6%(11/66)与42.1%(16/38),P=0.006]。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单侧组躯体功能评分[(54.9±7.1)分]和情感功能评分[(63.1±6.4)分]均高于双侧组[(49.2±6.7)分和(59.9±6.7)分,P < 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采用双侧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的方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肿瘤 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患儿 男,1月12日龄,因“左前臂肿胀1个月,加重3 d”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骨科,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穿刺,诊断为留置针穿刺部位感染引发新生儿尺骨骨髓炎,通过手术引流,术后万古霉素强力抗感染,病变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细胞免疫组化方法在膀胱肿瘤二次电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8例尿路上皮癌行二次电切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53例血尿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和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观察组的DNA倍体分析异常的阳性率为18.75%(9/48),高于对照组[1.89%(1/53)](P<0.01)。观察组尿脱落细胞免疫组化检查异常的阳性率为16.67%(8/48),高于对照组[1.89%(1/53)](P<0.05);术后观察组DNA倍体分析异常诊断膀胱癌的确诊率为75.00%(9/12),而尿脱落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阳性率为66.67%(8/12),两者均高于对照组(均为0)(均P<0.01)。结论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细胞免疫组化方法的检查结果可为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提供手术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DNA倍体分析 尿脱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4期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8例T4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8.3(53~81)岁。其中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10例,均有不同程度膀胱血块填塞和(或)下尿路梗阻症状;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8例,其中5例出现严重血尿且局部症状严重、生活质量低,3例肿瘤单纯侵犯膀胱颈。18例术前Gleason评分中位值8(7~10)分;临床分期T4N0M0期10例,T4NxM0期2例,T4N1M0期6例。所有患者术前卡氏评分(KPS)均≥80分,平均84(80~90)分。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OL)平均28(21~32)分。18例中2例因肿瘤侵犯直肠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CRPC和HSPC各1例);7例因肿瘤侵犯输尿管开口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CRPC 5例,HSPC 2例);9例肿瘤侵犯膀胱颈行保留膀胱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CRPC 4例,HSPC 5例),其中4例HSPC行扩大淋巴结清扫。结果本组1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256(219~310)min。术中出血量中位值300(250~350)ml,其中4例(CRPC 3例,HSPC 1例)术后输血治疗。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11~37)d。18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8(13~58)个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8例术后3个月QOL平均37(25~45)分;9例保留膀胱患者无真性尿失禁或膀胱出口狭窄,术后3个月平均最大尿流率23(19~25)ml/s。10例CRPC中2例分别于术后8、15个月死亡;7例于术后9~15个月PSA复发,行多西他赛或阿比特龙治疗;1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随访58个月,末次随访PSA 0.003 ng/ml,未见远处转移。8例HSPC术后予内分泌治疗,PSA均<0.2 ng/ml。结论对于手术经验丰富的医生,采用手术治疗T4期前列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短期内可明显改善CRP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远期获益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评估;对于HSPC患者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可能长期获益。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局部晚期 手术治疗 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 多学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代谢的特点及其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211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甲状腺功能、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骨钙素、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等生化指标,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获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变异系数(CV)、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葡萄糖在目标范围时间(TIR)和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等数据,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检测患者的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OP)组和非骨质疏松(NOP)组,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各项生化指标及血糖波动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与血糖波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11例T2DM患者中,OP组104例,NOP组107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达49.29%(104/211)。OP组与NOP组间的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尿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OP组相比,OP组骨钙素水平降低,β-CTX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P组和NOP组间MAGE、CV、SDBG、MODD、TIR和T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绝经年限和MAGE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和25羟维生素D水平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代谢特点为骨形成减少伴骨吸收增强,体重指数和25羟维生素D为保护因素,而年龄、绝经年限和MAGE是其危险因素,精细控糖尤其是控制日内血糖波动幅度有利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

  • 标签: 糖尿病,2型 骨质疏松 骨转换标志物 血糖波动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雄激素治疗(BAT)治疗的机制和探索未来联合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以庚酸睾酮为实验药物,RM1细胞荷瘤后进行阉割和恩杂鲁胺治疗后进展的雄性C57小鼠为恩杂鲁胺抵抗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动物模型,通过设立阴性对照组(对照组、去势+恩杂鲁胺组)、空白对照组(空白注射组、空植入体组)和实验组(雄激素注射组、雄激素植入体组)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雄激素含量来确认安全性和释放效率。以腹腔注射法和植入体法为BAT给药方式,治疗荷瘤恩杂鲁胺抵抗小鼠模型,检测体内肿瘤的大小和重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CD3+T细胞变化,GraphPad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注射法和植入体法均是有效的给药方式,并且能够显著提高血液中雄激素水平[(31.97±2.90)、(20.70±0.92) ng/ml比(1.14±0.43)、(1.21±0.34) ng/ml,F=149.653、40.399,P<0.01]和降低小鼠荷瘤大小[(907.60±55.95)、(894.71±100.65) mm3比(1 685.82±12.37)、(1 642.83±8.30) mm3,F=3.744、2.9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植入体法,注射法高浓度雄激素维持时间短但降低肿瘤大小效果好,能引起更多的DNA损伤(F=14.855,P<0.01),且能够部分提高CD3+T细胞的浸润(F=9.78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安全程度欠佳。结论植入体法与注射法给予BAT均有效,注射法效果稍好于植入体法,注射法DNA损伤程度更大且造成更多的免疫细胞浸润,未来联合免疫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 标签: 前列腺癌 雄激素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复发风险因素。方法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选取32个研究中心的18~75岁且病理检查确诊为中高危NMIBC患者纳入研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2分。排除标准:①有免疫缺陷或损害(如艾滋病)、正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放疗,有可能引起全身性BCG疾病反应者、对BCG或表柔比星或两药的辅料成份过敏者,患发热及急性传染病者,包括活动性结核者或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者,伴有严重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肾病者;②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者;③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2期)患者;④过去4周内接受过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者(除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期妇女、计划于试验期间受孕者(包括男性受试者伴侣受孕);⑥已知或怀疑术中发生膀胱穿孔;⑦入组前尚存在肉眼血尿,怀疑手术创面未愈合或尿路黏膜受损;⑧伴有膀胱炎,或曾经接受过其他膀胱灌注药物治疗且膀胱刺激征严重,预期影响本研究评估者;⑨入组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⑩已知阿片类药物或酒精依赖者;⑪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增加受试者危险性或干扰临床试验执行的任何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或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后即刻灌注1次表柔比星50 mg。入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产生随机表,按2∶2∶1比例随机纳入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9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灌注1次,连续3次;然后每月灌注1次,连续10次。试验2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5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术后第3、6、12个月的每月前3周,每周灌注1次。对照组灌注表柔比星50 mg/次,共18次:每周1次,共8次;然后每月1次,共10次。比较3组的复发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BCG灌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2个研究中心共纳入681例患者,试验1组274例,试验2组277例,对照组130例,共脱落113例,总脱落率16.6%,3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2)。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ECOG评分、危险分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1(12.1,32.3)个月,3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4)。随访期间患者复发及进展116例(复发112例,进展4例),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复发(进展)分别为39、41、36例;2年复发率分别为14.2%、14.8%、27.7%,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4),试验1组和试验2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017,P=0.0020)。累计无复发生存率方面,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7~1.46,P=0.7173),试验1组和试验2组均优于对照组(HR=0.439,95%CI 0.26~0.74,P=0.0006;HR=0.448,95%CI 0.29~0.80,P=0.0021)。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4.5%(204/274)、72.6%(201/277)、69.8%(79/130),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5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P=0.0051)和试验2组(P=0.0167);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分别为13.5%(37/274)、15.5%(43/277)、12.3%(16/13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膀胱癌(HR=6.397,95%CI 1.95~20.94,P=0.0001)是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产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NMIBC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优于表柔比星。BCG 15次和19次两种灌注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与表柔比星相比BCG并不增加SAE发生率。膀胱癌病史是NMIBC国产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中危 高危 卡介苗 表柔比星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