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43在膀胱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同一时期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51例,女17例,年龄(54.5±6.7)岁;对照组男32例,女8例,年龄(54.8±8.6)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icroRNA-143在两组人群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病理分级、有无转移、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roRNA-143在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0.68±0.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87±0.26),P<0.05。microRNA-143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均P<0.05)。观察组microRNA-143的中位表达水平为0.652,分为低于中位表达水平的低表达组34例和高于中位表达水平的高表达组34例,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为(37.53±1.85)个月,明显低于相对高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44.97±2.00)个月(P<0.05)。结论microRNA-143在膀胱癌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microRNA-143 膀胱癌 血清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携带者是前列腺癌的高发人群,然而对于携带BRCA突变的高转移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报道1例胚系BRCA1基因突变的高转移负荷的mHSPC患者,在接受传统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后快速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遂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联合阿比特龙,取得了显著的PSA应答,提示ADT联合阿比特龙有可能是治疗BRCA1基因突变的高转移负荷的mHSPC患者的有效方案。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胚系BRCA1基因突变 醋酸阿比特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卡介苗(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复发风险因素。方法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选取32个研究中心的18~75岁且病理检查确诊为中高危NMIBC患者纳入研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2分。排除标准:①有免疫缺陷或损害(如艾滋病)、正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放疗,有可能引起全身性BCG疾病反应者、对BCG或表柔比星或两药的辅料成份过敏者,患发热及急性传染病者,包括活动性结核者或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者,伴有严重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肾病者;②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者;③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2期)患者;④过去4周内接受过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者(除外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的育龄期妇女、计划于试验期间受孕者(包括男性受试者伴侣受孕);⑥已知或怀疑术中发生膀胱穿孔;⑦入组前尚存在肉眼血尿,怀疑手术创面未愈合或尿路黏膜受损;⑧伴有膀胱炎,或曾经接受过其他膀胱灌注药物治疗且膀胱刺激征严重,预期影响本研究评估者;⑨入组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⑩已知阿片类药物或酒精依赖者;⑪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增加受试者危险性或干扰临床试验执行的任何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或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术后即刻灌注1次表柔比星50 mg。入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产生随机表,按2∶2∶1比例随机纳入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试验1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9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灌注1次,连续3次;然后每月灌注1次,连续10次。试验2组灌注BCG 120 mg/次,共15次:诱导灌注期每周灌注1次,连续6次;术后第3、6、12个月的每月前3周,每周灌注1次。对照组灌注表柔比星50 mg/次,共18次:每周1次,共8次;然后每月1次,共10次。比较3组的复发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BCG灌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2个研究中心共纳入681例患者,试验1组274例,试验2组277例,对照组130例,共脱落113例,总脱落率16.6%,3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22)。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ECOG评分、危险分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1(12.1,32.3)个月,3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4)。随访期间患者复发及进展116例(复发112例,进展4例),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复发(进展)分别为39、41、36例;2年复发率分别为14.2%、14.8%、27.7%,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4),试验1组和试验2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017,P=0.0020)。累计无复发生存率方面,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7~1.46,P=0.7173),试验1组和试验2组均优于对照组(HR=0.439,95%CI 0.26~0.74,P=0.0006;HR=0.448,95%CI 0.29~0.80,P=0.0021)。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4.5%(204/274)、72.6%(201/277)、69.8%(79/130),试验1组与试验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5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P=0.0051)和试验2组(P=0.0167);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分别为13.5%(37/274)、15.5%(43/277)、12.3%(16/13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6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膀胱癌(HR=6.397,95%CI 1.95~20.94,P=0.0001)是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产BCG膀胱灌注预防中高危NMIBC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优于表柔比星。BCG 15次和19次两种灌注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与表柔比星相比BCG并不增加SAE发生率。膀胱癌病史是NMIBC国产BCG灌注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中危 高危 卡介苗 表柔比星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的可行性和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8月41例行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北京朝阳医院3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0例。年龄平均59(44~78)岁。体质指数平均25.3(20.1~34.7)kg/m2。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平均3(2~6)分。术前检查均无尿道狭窄,无尿失禁。核素骨扫描、胸部X线片、B超等检查均未发现远处转移。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取活检或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前病理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73.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9例(高危或反复复发)(22.0%),原位癌2例(4.9%)。41例均在全麻下先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之后在体腔内采用邢式原位回肠新膀胱进行尿流改道。距回盲部约30 cm向近端截取末端回肠约60 cm,将已截取的回肠近端10 cm移至远端,作为右侧输入襻,之后将中间40 cm肠管去管化,U形缝合后反折缝合成球形,构建成顺蠕动双输入襻回肠新膀胱即邢式原位回肠新膀胱。记录围手术期相关资料、术后<30 d和30~90 d并发症情况、术后尿控恢复情况(日间、夜间控尿满意均定义为需要尿垫≤1个)及预后。比较手术开展的前21例和后20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总手术时间平均324.9(210~480)min。出血量平均177.6(50~700)ml。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时间平均105.5(60~178)min,邢氏新膀胱构建时间平均179.7(121~298)min。前21例与后20例的总手术时间[(365.1±61.7)min与(290.9±41.8)min,P<0.01]、邢氏新膀胱构建时间[(211.7±44.5)min与(170.1±29.1)min,P=0.001]和出血量[(207.1±144.3)ml与(128.0±63.2)ml,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诊断尿路上皮癌40例(2例合并原位癌),小细胞癌1例。清扫淋巴结数量中位值为19(11~58)枚。淋巴结阳性7例(17.1%)。切缘阳性3例(7.3%),分别为输尿管切缘阳性1例,膀胱切缘阳性2例。病理分期Ta~T1期16例,T2期10例,T3期13例,T4期2例。41例术后下地时间中位值为1(1~4)d,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中位值为3(1~18)d,术后正常饮食恢复时间中位值为7(3~18)d,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值为9(3~23)d,输尿管支架拔除时间中位值为15(13~35)d,尿管拔除时间中位值为20(6~30)d,总住院时间中位值为21(11~35)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为14(7~29)d。术后1例进入ICU病房。术后<30 d Clavien 1~2级并发症19例(46.3%),分别为低白蛋白血症15例、感染2例、低钾血症1例、不全肠梗阻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lavien 3~4级并发症1例(2.4%),为空肠穿孔行手术治疗治愈。术后30~90 d Clavien 1~2级并发症2例(4.9%),分别为切口感染和低白蛋白血症各1例,对症处理后好转,无Clavien 3~4级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7.6(2~64)个月。36例(87.8%)生存,其中2例(4.9%)转移,1例(2.4%)复发;5例(12.2%)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骨转移1例、多发转移2例,心脏疾病2例。术后12个月复查血肌酐平均77.2(54.3~104.1)μmol/L;影像学检查40例无肾积水,1例出现肾积水。41例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无需导尿,术后12个月37例(90.2%)日间控尿满意,29例(70.7%)夜间控尿满意。结论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构建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尿控恢复较满意。

  • 标签: 膀胱肿瘤 完全腹腔镜 邢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尿流改道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菌群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和济南市济钢医院就诊的35例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后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内支架管4周。排除标准:尿液细菌培养阳性;严重肉眼血尿;近期口服抗生素;存在明显残石患者。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注册号为ChiCTR1800020025),根据有无支架管结壳将患者分为结壳组23例和无结壳组12例。收集拔管当日患者尿液行细菌16s DNA检测。使用UPARSE、UCHIME和RDP calssifier等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尿液菌群分布特点,明确两组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总数、细菌丰度,以及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类别,比较两组患者尿液细菌种类、数量及细菌丰度的差异,明确结壳组患者尿液中丰度占比较大的细菌菌属。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置管侧别、内支架管型号及结石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s DNA检测结果显示,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74个;无结壳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为7个,丰度占比>0.01%的菌属数量为11个,两组丰度占比>1%的菌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00)。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为乳杆菌属(23.1%)、拟杆菌属(18.8%)和未分级拟杆菌属(17.1%),非结壳组中菌属丰度占比前3位分别是为埃希菌-志贺菌属(32.2%)、肠球菌属(24.9%)和假单胞菌属(18.2%)。两组间差异最大的3种细菌是乳杆菌属(P=0.010),拟杆菌属(P=0.004)和未分级拟杆菌属(P=0.004)。结论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细菌种类和数量都明显多于非支架管结壳患者。拟杆菌属细菌在支架管结壳患者尿液中的细菌种类丰度较大。

  • 标签: 尿路结石症 拟杆菌属 支架 基因测定 结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总生存期(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69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7例(63.3%),女62例(36.7%)。平均年龄65(36~87)岁,其中<65岁73例(43.2%),≥65岁96例(56.8%)。38例(22.5%)有吸烟史。15例(8.9%)有膀胱癌病史。肿瘤单发159例(94.1%),多发10例(5.9%)。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评分0分159例(94.1%),≥1分10例(5.9%)。血小板计数217.0(68.0~772.0)×109/L,血清白蛋白42.0(27.3~52.7)g/L,PAR为5.40(0~17.31)×109。手术方式: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47例(87.0%),节段性输尿管切除术22例(13.0%)。术后辅助放化疗155例(91.7%)。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AR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AR组和高PAR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前PAR与UTU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ROC曲线显示PAR最佳截断值为6.67×109,将患者分为低PAR组(<6.67×109)133例(78.7%)和高PAR组(≥6.67×109)36例(21.3%)。高PAR组和低PAR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50.0%和77.6%,5年总生存率为46.2%和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G1~2或G3)、病理T分期(pTa/T1或pT2~4)和术前PAR与OS和CSS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AR与OS(HR=1.850,95%CI 1.095~3.127,P=0.022)和CSS(HR=2.154,95%CI 1.242~3.736,P=0.006)均呈显著相关性,PAR是预测UT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AR对于UTUC患者的OS和CSS均具有预测作用,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对高危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意义。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