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公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越来越效率化和智能化。本文主要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相关内容,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必要性,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创新理念和目标的分析,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创新的有效措施,以充分发挥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提高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保障高速公路的通行安全。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电网运行过程中,针对其调度与控制运行需要实现对大量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并根据电网运行特点及要求,对其机理、策略等给出正确的判断,以此才能够确保电网运行符合各个用电侧的用电需求,并实现全方位安全、稳定供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电网运行及调度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需要设计能够符合人工智能调度的调控系统才能够促进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在人工智能领域当中,深度学习是一种具备较高实用价值的技术理论。当前深度学习常被应用于医学、工业生产、经济等领域当中,但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较少。在实际应用中,深度学习能够实现对各类事物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从而给出事物在未来发展中的变化趋势,并且预测结果具有极高的精度。因此,为促进电网的智能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应用优势,开展对其调控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频次臭氧关节腔注射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湘雅常德医院就诊的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年龄40~68岁,病程4~12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2次臭氧注射组、4次臭氧注射组,各组30例。2次臭氧注射组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腔注入臭氧10 ml(浓度30 μg/ml),1次/周,共2次;4次臭氧注射组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腔注入臭氧10 ml(浓度30 μg/ml),2次/周,共4次。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积液、滑膜增生厚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VAS评分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41.88,P<0.001,偏η2=0.419),分组的主效应与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F=103.63,P<0.001,偏η2=0.641;F=351.47,P<0.001,偏η2=0.858)。患者Lysholm评分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8.04,P<0.001,偏η2=0.326),分组的主效应与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F=9.30,P=0.003,偏η2=0.138;F=399.21,P<0.001,偏η2=0.873)。患者WOMAC评分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50.12,P<0.001,偏η2=0.464),分组的主效应与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F=33.60,P<0.001,偏η2=0.367;F=488.24,P<0.001,偏η2=0.894)。患者关节积液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45.73,P<0.001,偏η2=0.441),分组的主效应与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F=29.80,P<0.001,偏η2=0.339;F=293.44,P<0.001,偏η2=0.835);患者滑膜厚度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50.19,P<0.001,偏η2=0.464),分组的主效应与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F=33.60,P<0.001,偏η2=0.367;F=488.24,P<0.001,偏η2=0.894)。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VAS评分、WOMAC评分、关节积液和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下降(P均<0.05),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P均<0.05);4次臭氧注射组治疗后2、4周VAS评分、WOMAC评分、关节积液和滑膜厚度均低于2次臭氧注射组(P均<0.05),而Lysholm评分较高(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臭氧关节腔注射可短期内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减少膝关节积液,降低滑膜厚度,且注射4次的效果优于注射2次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取拟行OLV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组(D组)和组合式支气管导管组(C组)。所有患者按统一标准实施全身麻醉诱导,D组插入DLT,C组插入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方案,术毕D组待患者苏醒后拔除DLT,C组在停止OLV后即拔除内气管导管,患者苏醒后拔除外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完成后1 min(T2)、插管完成后5 min(T3)、拔管前(T4)、拔管后1 min(T5)、拔管后5 min(T6)的MAP、心率,记录两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调整定位情况、插管对位时间、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术中记录肺萎陷效果,术后记录口咽部和气道损伤情况,术后24 h随访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T2、T4、T5时点,D组MAP、心率均高于C组(P<0.05);两组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2、肺萎陷效果、口咽部及气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插管对位时间短、纤支镜下调整定位率低,且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D组(P<0.05)。结论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在成年人胸科手术中实现OLV的新型导管,相对于DLT,其对患者循环波动影响小、插管对位难度低、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