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是工民建施工现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混凝土浇筑受到温度、材料质量等各方面困扰,容易产生结构裂缝等质量缺陷,对此还要加强这方面工作。文章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问题与浇筑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及毒力特征。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CRKP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C3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确定菌株所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分析CRKP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采用接合试验评估耐药基因的转移能力和效率;采用大蜡螟毒力实验测定菌株的毒力表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C35对大多数受试药物耐药,尤其碳青霉烯类、舒巴坦和多黏菌素。SNP分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C35与多株分离自本院不同病房的CRKP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菌属于ST11型,携带包括blaKPC-2、blaCTX-M-199、mcr-1和tet(A)变异体等在内的13种耐药基因。blaKPC-2基因位于>69 800 bp的IncFⅡ型质粒上,blaCTX-M-199和mcr-1基因共同位于>64 800 bp的IncI2型质粒上,tet(A)变异体位于83 628 bp的不可分型质粒上,3种质粒均为可接合性质粒。肺炎克雷伯菌C35还携带rmpA和rmpA2毒力基因以及气杆菌素(aerobactin)相关基因iucABCD,为典型的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该菌在大蜡螟感染模型中也显示了较强的毒力表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35菌株48 h后大蜡螟幼虫存活率仅为16.7%,明显低于无毒力对照菌株的80.0%。结论本研究在1株肠道定植CR-hvKP中检测到多个可接合性耐药质粒,包括同时携带blaCTX-M-199和mcr-1基因的IncI2质粒,需引起警惕,并对此类菌株进行主动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经支气管镜确诊的有塑型形成的MP肺炎(MPP)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与同期无塑型形成的MPP患儿进行比较,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MP感染致PB的危险因素。结果306例MPP患儿中PB组50例,非PB组256例。PB组患儿年龄[(82.74±35.17)个月比( 66.63±35.67)个月]、中性粒细胞比例(N)(0.705 8±0.139 1比0.605 7±0.162 6)、C反应蛋白(CRP)[17.40(10.21,42.86) mg/L比11.43(4.55,23.66) mg/L]、D-二聚体(DD)[1 071(279.5,2 386.5) μg/L比523(233.0,1 099.5) μg/L]、乳酸脱氢酶(LDH)[491.1(342.3,607.4) U/L比394.9(319.1,512.8) U/L]、红细胞沉降率(ESR)[25.0(17.0,36.0) mm/1 h比15.5(9.0,28.0)mm/1 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5(26.1,49.3) U/L比29.2(24.0,37.2) U/L]、丙氨酸转氨酶(ALT)[19.1(11.45,31.50) U/L比13.6(10.30,23.15) U/L]、IgA[1.46(0.98,2.12) mg/L比1.15(0.64,1.60) mg/L]、CD3-CD(16+56)+ (0.155 0±0.088 6比0.120 2±0.071 5)、过敏史[44.0%(22/50例)比25.8%(65/256例)]、混合感染[38.0%(19/50例)比24.6%(63/256例)]、镜下黏膜糜烂[10.0%(5/50例)比2.3%(6/256例)]等方面均高于非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过敏史(OR=5.604,95%CI:1.937~16.216)、年龄(OR=3.142,95%CI:1.425~6.929)、N(OR=2.387,95%CI:1.088~5.238)、CRP(OR=3.959,95%CI:1.072~14.662)、DD(OR=7.824,95%CI:2.824~21.673)是MP感染致PB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其中年龄、N、CRP、DD的临界值分别为64个月、0.70、35 mg/L、2 000 μg/L。结论MP感染后发生PB往往见于年龄较大、有过敏体质的儿童,存在更强的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及高凝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同源性分析的能力。方法26株CREC为2018年从来自全国9个省、市(湖南、吉林、浙江、福建、上海、安徽、重庆、云南、河南)的样本中分离,FTIR检测菌株在900~1 200 cm-1区域的红外吸收光谱,使用欧式距离和平均连接聚类方法进行多变量分析;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FTIR将26株CREC分为14个红外光谱(IR)型,且相同IR型的菌株均属于同一序列(ST)型。相比WGS对CREC的聚类分析,FTIR的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性为92.3%(24/26)。结论FTIR对CREC同源性的区分能力具有较高准确性,且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