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危险因素,建立发生淋巴漏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48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术后发生淋巴漏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本组487例胃癌患者中术后发生淋巴漏32例(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95%CI:1.222~7.357,P=0.016)、病灶位于贲门-胃底(95%CI:1.117~6.788,P=0.028)、肿瘤浸润深度cT分期为T3~T4期(95%CI:1.149~25.676,P=0.033)、手术时间≥4 h(95%CI:1.469~11.480,P=0.007)、术中联合脏器切除(95%CI:1.106~12.886,P=0.034)、术中D2+淋巴结清扫(95%CI:1.969~11.510,P=0.001)及术后贫血(95%CI:1.271~9.392,P=0.015)均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方程:logit(P)=-9.624+1.098×X1+1.013×X2+1.692×X3+1.413×X4+1.328×X5+1.560×X6+1.240×X7,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P=0.348)。采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87~0.926,P<0.001):评分≥4分患者发生淋巴漏的概率为14.1%,评分<4分患者为2.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与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在围手术期能够有效识别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的高风险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计算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探讨其预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 273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公式[SII=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计算SII值。根据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确定的SII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SII组和低SII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分别绘制术前SII、病理TNM分期和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和复发的ROC,并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比较三者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ROC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为589.5,高SII(SII≥589.5)组1 180例(51.91%),低SII(SII<589.5)组1 093例(48.09%)。与低SII组相比,高SII组胃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多≥5 cm[49.04%(536/1 093)比56.27%(664/1 180)],组织学类型多为低分化至未分化[55.63%(608/1 093)比61.19%(722/1 180)],肿瘤浸润深度以T4a~T4b期为主[45.11%(493/1 093)比54.83%(647/1 180)],且淋巴结转移率、病理TNM分期、脉管浸润率、神经受侵发生率、Ki-67表达水平、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糖类抗原19-9水平均较高[分别为67.70%(740/1 093)比80.68%(952/1 180)、57.64%(630/1 093)比71.10%(839/1 180)、55.54%(607/1 093)比67.03%(791/1 180)、53.89%(589/1 093)比64.32%(759/1 180)、45.29%(495/1 093)比56.69%(669/1 180)、56.91%(622/1 093)比63.20%(734/1 180)、53.25%(582/1 093)比57.97%(684/1 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842、11.097、7.225、21.467、50.200、44.984、31.687、25.594、29.549、6.612、5.119,P均<0.05)。低SII组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66%、67.61%,均高于高SII组(分别为24.92%、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0.700、413.00,P均<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病理TNM分期、有无脉管浸润和术前SII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126、2.255、5.123、3.826、6.126和4.683、2.472、5.224、4.416、6.212;95%可信区间2.123~9.721、1.632~7.427、3.325~10.211、2.321~9.322、4.127~13.782和2.561~9.418、1.322~6.289、3.315~11.526、2.213~9.382、4.474~13.541;P均<0.05)。术前SII(AUC值分别为0.842、0.815)、病理TNM分期(AUC值分别为0.881、0.827)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相似,但两者联合(AUC值分别为0.943、0.895)较术前SII、病理TNM分期单独应用有更高的预测能力。结论术前SII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病理TNM分期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和复发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结果312例胃癌患者中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27例(8.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5.312,95% CI 1.532~18.420,P=0.008)、年龄≥60岁(OR=4.928,95% CI 1.493~16.250,P=0.009)、术前合并糖尿病(OR=3.062,95%CI 1.091~8.589,P=0.034)、病灶位于胃体-胃窦(OR=3.121,95% CI 1.052~9.251,P=0.040)、术中网膜囊切除(OR=6.209,95% CI 2.084~18.478,P=0.001)、术中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OR=3.114,95% CI 1.044~9.281,P=0.042)、术中联合脏器切除(OR=5.063,95% CI 1.473~17.400,P=0.010)、术前TNM分期为Ⅲ期(OR=4.973,95% CI 1.189~20.792,P=0.028)是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预测方程为P=-8.619+1.670X1+1.595X2+1.119X3+1.138X4+1.826X5+1.136X6+1.622X7+1.604X8,各因素X为二项赋值(0或1),其中X1~X8分别为性别(男性为1)、年龄(≥60岁为1)、术前糖尿病史(有为1)、病灶部位(胃体-胃窦为1)、术中是否网膜囊切除(是为1)、术中是否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是为1)、术中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为1)、术前TNM分期(Ⅲ期为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P=0.395)。应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判断胰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 CI 0.872~0.960)(P<0.01);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40.90%,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3.3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围术期能够有效识别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高风险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癌结节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 386例,分析癌结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影响。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459例(19.24%)有癌结节,1 927例无癌结节。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36)、pN分期(P=0.024)、pTNM分期(P=0.032)、Borrmann分型(P=0.008)、有无脉管瘤栓(P=0.001)是形成癌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2 27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内1 259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1 152例死亡,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9.32%和44.61%。有癌结节组患者(441例)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6.76%和24.94%,无癌结节组患者(1 832例)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75%和49.3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个癌结节组(115例)、2~3个癌结节组(202例)和≥4个癌结节组(124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74%、30.69%和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0.00%、28.22%和9.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04)、pT分期(P=0.007)、pN分期(P=0.004)、pTNM分期(P=0.002)、有无脉管瘤栓(P=0.034)、有无癌结节(P=0.005)和癌结节数量(P=0.001)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P=0.04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癌结节的发生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有无癌结节及癌结节数量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癌结节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2 386例,分析癌结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影响。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459例(19.24%)有癌结节,1 927例无癌结节。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36)、pN分期(P=0.024)、pTNM分期(P=0.032)、Borrmann分型(P=0.008)、有无脉管瘤栓(P=0.001)是形成癌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2 27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内1 259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1 152例死亡,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9.32%和44.61%。有癌结节组患者(441例)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6.76%和24.94%,无癌结节组患者(1 832例)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75%和49.3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个癌结节组(115例)、2~3个癌结节组(202例)和≥4个癌结节组(124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74%、30.69%和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0.00%、28.22%和9.6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P=0.004)、pT分期(P=0.007)、pN分期(P=0.004)、pTNM分期(P=0.002)、有无脉管瘤栓(P=0.034)、有无癌结节(P=0.005)和癌结节数量(P=0.001)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P=0.04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癌结节的发生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有无癌结节及癌结节数量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的20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overlap吻合术10例,行食管残胃前壁吻合术10例。结果表明,改良overlap组与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41)min和(184±3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21)ml和(51±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overlap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有1例术后1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2组患者术后1年行食管下段pH值检测,分别为6.9±0.2、6.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overlap手术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前提下,能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同时减少了胃的酸性反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386例胃癌患者,筛选出年龄≥70岁的患者,分析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386例胃癌患者中年龄≥70岁者342例(14.3%)。两组之间在性别、伴发疾病个数、NRS2002评分、PG-SGA评分、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共981例(41.4%),其中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413例(17.3%),出现非手术相关并发症者568例(24.0%)。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发疾病数目≥2个为≥70岁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HR=4.478,95%CI:1.121~7.918,P=0.006)。≥70岁胃癌组5年OS为21.1%,5年DSS为62.7%;而<70岁胃癌组5年OS、DSS分别为54.1%、70.0%,两组患者的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年DSS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组织学类型为低-未分化类型(P=0.004)、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为pT4a~pT4b期(P=0.007)、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4)、肿瘤pTNM分期为ⅢA~ⅢC期(P=0.002)和同时存在脉管瘤栓(P=0.034)是影响≥70岁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0岁胃癌患者术前伴发疾病多,增加了术后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应重点关注其共患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以提高手术安全和疗效,同时年龄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1N3M0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收治的110例术后病理分期为pT1N3M0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pT1N3M0期胃癌患者中pT1aN3aM0期27例(24.5%),pT1aN3bM0期10例(9.1%),pT1bN3aM0期45例(40.9%),pT1bN3bM0期28例(25.5%);病灶位于贲门-胃底51例(46.4%),胃体-胃窦59例(53.6%);病灶直径≥2 cm者40例(36.4%),<2cm者70例(63.6%);高~中分化腺癌59例(53.6%),低~未分化腺癌51例(46.4%)。全组患者中有104例(94.5%)获得随访,2年总生存率(OS)为63.5%,2年无病生存率(DFS)为57.7%,其中各组2年OS分别为92.0%、50.0%、70.7%、30.8%,2年DFS分别为88.0%、41.7%、65.9%、23.1%,各组2年OS和DF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T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N分期、肿瘤标记物CA19-9、CA72-4表达水平、脉管瘤栓、神经受侵、Ki67阳性比例及Lauren分型均与pT1N3M0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灶直径≥2 cm(P=0.003)、肿瘤组织类型差(P=0.004)、淋巴结分期为N3b期(P=0.000)、同时合并脉管瘤栓(P=0.001)及神经受侵(P=0.002)均是影响pT1N3M0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1N3M0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淋巴结转移N分期为N3b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P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56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cT3/4N0/+M0)接受新辅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D的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结果本组569例患者全部完成新辅助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59例(10.4%)患者发生P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χ2=10.091,P=0.001)、病理类型(χ2=4.110,P=0.043)、Borrmann分型(χ2=91.941,P=0.001)及治疗前cT分期(χ2=7.980,P=0.005)均与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D后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未发生PD患者的缩短,发生局部PD的患者选择二线治疗或手术切除对生存影响并无差异。结论病理类型、Borrmann分型、治疗前cT分期是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发生PD的影响因素;PD患者的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2期胃癌根据固有肌层浸润深度进一步分期为pT2a期和pT2b期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提出的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从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中,筛选出术后病理T分期为pT2期的患者,根据肿瘤浸润深度的不同分为pT2a期组(侵犯浅肌层)和pT2b期组(侵犯深肌层),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情况。结果1 411例术后病理T分期为pT2期的患者中位随访68.8个月,1 347例(95.4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5年无病生存率为67.83%,5年总生存率为65.85%。709例pT2a期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73.91%,5年总生存率为72.50%;638例pT2b期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61.13%,5年总生存率为58.46%,两组之间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按照N分期进行分层分析,pT2aN0M0(274例)、pT2aN1M0(192例)、pT2aN2M0(147例)、pT2aN3aM0(59例)和pT2aN3bM0(37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67%、77.08%、67.35%、54.24%和35.1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8%、72.40%、68.71%、54.24%和35.12%。pT2b期组患者中,pT2bN0M0(209例)、pT2bN1M0(166例)、pT2bN2M0(127例)、pT2bN3aM0(78例)和pT2bN3bM0(58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86%、69.28%、54.33%、35.90%和15.5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08%、62.05%、56.69%、37.18%和17.24%。N分期为N0、N1期时,pT2a期组与pT2b期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9和0.090);N分期为N2、N3a、N3b期时,pT2a期组与pT2b期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7、0.022和0.025);在N分期相同的情况下,pT2a期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均优于pT2b期组(P值分别为0.023、0.034、0.034、0.043和0.018)。结论固有肌层浸润深度不同的pT2期胃癌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固有肌层浸润深度分为pT2a期和pT2b期,并结合淋巴结转移数目,将可以更加精准评估pT2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2期胃癌根据固有肌层浸润深度进一步分期为pT2a期和pT2b期在胃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提出的第8版胃癌TNM分期系统,从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中,筛选出术后病理T分期为pT2期的患者,根据肿瘤浸润深度的不同分为pT2a期组(侵犯浅肌层)和pT2b期组(侵犯深肌层),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情况。结果1 411例术后病理T分期为pT2期的患者中位随访68.8个月,1 347例(95.4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5年无病生存率为67.83%,5年总生存率为65.85%。709例pT2a期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73.91%,5年总生存率为72.50%;638例pT2b期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61.13%,5年总生存率为58.46%,两组之间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按照N分期进行分层分析,pT2aN0M0(274例)、pT2aN1M0(192例)、pT2aN2M0(147例)、pT2aN3aM0(59例)和pT2aN3bM0(37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67%、77.08%、67.35%、54.24%和35.1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8%、72.40%、68.71%、54.24%和35.12%。pT2b期组患者中,pT2bN0M0(209例)、pT2bN1M0(166例)、pT2bN2M0(127例)、pT2bN3aM0(78例)和pT2bN3bM0(58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86%、69.28%、54.33%、35.90%和15.5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08%、62.05%、56.69%、37.18%和17.24%。N分期为N0、N1期时,pT2a期组与pT2b期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9和0.090);N分期为N2、N3a、N3b期时,pT2a期组与pT2b期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7、0.022和0.025);在N分期相同的情况下,pT2a期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均优于pT2b期组(P值分别为0.023、0.034、0.034、0.043和0.018)。结论固有肌层浸润深度不同的pT2期胃癌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固有肌层浸润深度分为pT2a期和pT2b期,并结合淋巴结转移数目,将可以更加精准评估pT2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单纯脱落细胞学阳性(P0CY1)胃癌患者转化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来自于前瞻性、单中心、Ⅱ期临床试验中接受转化治疗的36例P0CY1胃癌患者,在接受转化治疗前后均行MSCT检查,测量转化治疗前后原发病灶最长径和体积变化,以评估其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 1.1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Recist 1.1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与转化治疗结果的相关性。用ROC曲线确定鉴别转化治疗有效与否的体积减少率的界定值,并制定新的分级标准。结果根据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转阴情况,36例患者转化治疗成功15例,转化治疗失败21例。转化治疗成功组和转化治疗失败组患者的平均肿瘤体积减少率分别为44.38%±37.86%和-54.96%±15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Recist 1.1评分与转化治疗结果呈中度相关(R=0.540,P=0.001),肿瘤体积减少率与转化治疗结果呈强相关(R=0.657,P<0.001)。以肿瘤体积减少率26.27%作为评价转化治疗的有效阀值时,其ROC曲线下的AUC最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及85.7%。结论MSCT测量Recist 1.1评分和肿瘤体积减少率均可以评估P0CY1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疗效,并且CT肿瘤体积测量与转化治疗结果的相关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