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anibot智能开颅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开颅手术中应用的精确性、效率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和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联合研发的Cranibot智能开颅手术机器人系统分别进行3种实验对象的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研究,包括8个3D打印的PVC颅骨模型、5只家猪离体头颅、5只在体巴马小型猪头颅。每种实验对象对称选择左、右侧各2个部位进行钻孔开颅,每个部位钻孔4个,形成一个方形骨瓣;随机选择头颅一侧的1个部位开颅为实验组,另一侧对称的部位开颅为对照组。实验组由机器人进行开颅,对照组由同一组操作者进行开颅。分别观察和测定两组的钻孔位置误差、开颅用时及组织损伤发生率。结果颅骨模型实验中,实验组的开颅钻孔位置误差和开颅用时分别为(1.87±0.66)mm、(6.64±1.15)min;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3.14±0.73)mm、(8.06±1.10)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猪离体头颅实验中,实验组的开颅钻孔位置误差和开颅用时分别为(3.13±0.35)mm、(7.79±1.21)min,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3.83±0.42)mm、(9.05±1.1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体小型猪头颅实验中,实验组的开颅钻孔位置误差和开颅用时分别为(3.26±0.51)mm、(11.83±0.92)min;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分别为(4.39±0.75)mm、(26.10±1.6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总的组织损伤发生率为5.6%(2/36),对照组总的组织损伤发生率为16.7%(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nibot智能开颅手术机器人系统能够提高开颅手术的精确性和效率性,但在安全性方面的验证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
简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明,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从而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生命的“元素周期表”的公布,将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生物产业向前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微创介入治疗术后形成胆汁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三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资料。筛选术后随访证实的胆汁瘤患者,总结胆汁瘤的分类和治疗。结果共筛选出43例胆汁瘤患者,其中14例需要治疗,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1(29~85)岁。根据治疗方法和部位不同将胆汁瘤分为:肝外胆汁瘤(2例),行经皮胆道引流术;单纯性胆汁瘤(10例),行经皮胆汁瘤引流术;感染性胆汁瘤(2例),同时行经皮胆道引流术及经皮胆汁瘤引流术。结论胆汁瘤是肝脏疾病介入治疗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将其分类指导治疗,以期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其相关严重感染的发生风险。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等英文数据库中,关于来那度胺治疗MM的疗效及其相关严重感染发生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其中研究组采用来那度胺或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地塞米松或安慰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将纳入文献通过改良后Jadad量表进行RCT质量评价。使用R3.3.1软件对来那度胺治疗MM的无病生存(PFS)期、总体生存(OS)期、严重感染发生率、呼吸道严重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相对危险度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纳入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7篇RCT文献。共计纳入4 007例MM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为2 117例,对照组患者为1 890例。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RCT。Meta分析结果示:①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3年PFS期显著延长(HR=0.54,95%CI:0.36~0.82, P=0.004),而3年OS期无明显受益(HR=0.84,95%CI:0.62~1.14, P=0.262)。②接受来那度胺治疗的MM患者严重感染率为6.67%~21.47%,总体发生率为14.01%(95%CI:11.01%~17.02%),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46%(95%CI:27%~6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来那度胺治疗MM患者相关严重感染发生风险增高(RR=1.92, 95%CI:1.59~2.33, P<0.000 1)。结论来那度胺虽可使MM患者PFS期获益,但其对患者OS期无明显改善,并且所致的严重感染发生风险较高,尤其是呼吸道严重感染。在MM患者接受来那度胺治疗过程中,应对感染进行密切监测,以期实现来那度胺的优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方法总结13例左室乳头肌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以室早时局部心内标测电位提早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形态以及放电20秒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胸超声导管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记录和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征,并总结导管操作技术要点,为以后此类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提供指导意见。结果乳头肌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有一定特征,左室前组室性早搏QRS波形以下壁导联qR型、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前导联单相R波或qR型以及V1导联降支存在切迹为特征,左室后组乳头肌室性早搏QRS波形表现为下壁导联呈rS型或QS型、电轴左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导联单相R波或qR型以及V1导联降支有切迹为主要特征。乳头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导管操作有一定难度,经动脉逆行途径适合左室前组乳头肌消融,穿间隔途径适合后组乳头肌室性早搏导管消融。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的特征分析,可以初步了解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室性早搏的定位。在消融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大致确定标测区域。根据前后组乳头肌起源点不同,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及消融途径,必要时配合使用心脏超声,了解导管头端贴靠情况,以增加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全身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在此过程中对此种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救治。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 2016年 3月到 2018年 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经过全身麻醉手术的 42例患者。对其麻醉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是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麻醉,之后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呼吸系统所伴随的并发症症状共有,呼吸道梗阻,呕吐,窒息等,而肺部并发症所表现出来的肺炎,肺不张,而循环系统常常伴随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等。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会伴有苏醒延迟,抽搐等症状。研究结论:对于手术治疗疾病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过程中,如出现以上众多症状,相关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避免产生以外,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全身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在此过程中对此种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救治。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2016年3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经过全身麻醉手术的42例患者。对其麻醉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是对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麻醉,之后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相关系统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呼吸系统所伴随的并发症症状共有,呼吸道梗阻,呕吐,窒息等,而肺部并发症所表现出来的肺炎,肺不张,而循环系统常常伴随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等。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会伴有苏醒延迟,抽搐等症状。研究结论对于手术治疗疾病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过程中,如出现以上众多症状,相关医务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避免产生以外,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AGL基因变异导致糖原累积症Ⅲ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Ⅲ,GSD Ⅲ)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进行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医学外显子组家系检测对患儿及双亲进行基因检测,并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变异的生物学危害性。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两例患儿AGL基因均发生了复合杂合变异,患儿1的AGL基因存在c.1423+1G>A和c.3701-2A>G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的AGL基因存在c.4213_4214insA(p.Glu1405Glufs*17)和c.3589-3C>G复合杂合变异,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3个剪接位点变异均影响正常的剪接。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AGL基因c.1423+1G>A、c.3701-2A>G和c.4213_c.4214insA变异均评定为致病(PVS1+PM2+PM3,PVS1+PM2+PM3,PVS1+PM2+PP5),c.3589-3C>G变异评级为意义不明(PM2+PM3+PP3)。结论AGL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导致两例患儿发病的原因,新变异的检出拓展了AGL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 (THA)术后发生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全面评估围术期风险,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 2015年 1月 ~2019年 3月 89例股骨颈骨折拟行 TH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隐性失血量分为两组,隐性失血组≥ 480 mL的 41例患者为高失血组,隐性失血组 <480 mL的 48例患者为低失血组,采用自行设计的 THA患者资料收集 Excel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 Garden分型、身体状况、手术时间及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失血组患者男性、骨质疏松构成比较高于低失血组, Garden分型Ⅳ型构成比例大于低失血组;高失血组术后第 3dHb下降值高于低失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不是 THA术后高隐性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Garden分型Ⅳ型、骨质疏松、术后第 3dHb下降值高是 THA术后高隐性失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OR: 1.259, 0.983, 0.735; 95%CI: 1.019-1.968; 0.592-2.281; 0.540-1.173)。结论: Garden分型Ⅳ型、骨质疏松、手术时间长、术后第 3dHb下降值高是 THA术后发生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在操作中对Ⅳ型、骨质疏松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控制手术时间,密切监测 Hb变化,以降低高隐性失血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RECO脑血流恢复装置(RECO支架)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试验设计,将7家医院卒中中心自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36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分成试验组(RECO支架取栓,67例)和对照组(Solitaire支架取栓,6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其中主要疗效终点为术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级],次要疗效终点为预后良好(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穿刺至主要疗效终点时间或血管未成功再通者的手术结束时间、术后90 d内死亡;安全性终点为任何与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术后闭塞血管成功再通率(91.0% vs. 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率(62.7% vs. 46.4%)、穿刺至主要疗效终点时间或血管未成功再通者的手术结束时间[(85.4±47.0) min vs. (89.9±53.3) min]、术后90 d内死亡率(13.4% vs. 23.2%)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与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并且2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5% vs. 7.4%)、术后24 h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1.5% vs. 1.4%)、脑疝(4.5% vs. 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RECO支架是一款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有效安全的机械取栓装置。
简介:摘要目的对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进行分析,探讨眼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脉络,为眼科领域科研人员了解不同专业基础研究的进展和资助申请提供参考信息。方法统计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眼科学领域的资助项目,对获得资助的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经费数额、项目依托单位、地域进行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近10年间,眼科学研究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总体平稳,约占医学部立项数和经费总量的2%。立项项目中代表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和方法的关键词逐渐增多。在各研究领域中,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角膜和眼表疾病、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立项数量占据前3位。研究项目主要落户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项目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和底蕴雄厚的依托单位。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稳定的投入和支持在眼科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立项项目反映了我国研究热点的变迁,眼科学新技术及其与交叉学科的融合促进了学科发展;科研立项与经济、教育和科研的地域环境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