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1990—1991年173例、2009—2010年956例及2018—2019年1 440例CKD住院患者病因进行总结,分析3个时间段中青年组与老年组CKD的病因构成和演变。利用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应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1990—1991年、2009—2010年和2018—2019年CKD的第一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炎(52%)、慢性肾炎(35%)和糖尿病(36%)。3个时间段的CKD病因构成有显著差异(χ²=74.375,P<0.001),其中糖尿病(χ²=14.847,P=0.001)和高血压(χ²=12.279,P=0.002)导致的CKD占比呈上升趋势,慢性肾炎(χ²=19.976,P<0.001)占比呈下降趋势。老年组中,3个时间段CKD的第一位病因分别为慢性肾炎(34%)、糖尿病(40%)和糖尿病(43%)。中青年组3个时间段中,慢性肾炎始终是CKD的第一位病因,占比分别为49%,43%和40%,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χ²=31.345,P<0.001)和高血压(χ²=15.485,P<0.001)在中青年CKD患者中均呈上升趋势。在2018—2019年队列中,终末期肾脏病(ESRD)有494例,糖尿病和高血压在ESRD中的占比分别为48%和37%。结论糖尿病和高血压是老年CKD的主要病因。慢性肾炎仍是中青年CKD的主要病因,但占比呈下降趋势。糖尿病和高血压也是引起ESRD的主要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2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头痛241例(84.86%),发热179例(63.03%),恶心呕吐183例(64.44%),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94例(33.10%),意识障碍49例(17.25%),抽搐28例(9.86%),大小便失禁12例(4.23%)。脑脊液检查结果颅内压升高147例(51.76%),其中>300mmH20者34例(11.97%)。有核细胞数升高225例(79.23%);蛋白升高136例(47.89%);糖降低133例(46.83%);氯化物降低158例(55.63%)。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细胞、增强免疫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予抗痨治疗。本组284例患者中,好转出院179例,占63.03%,病情恶化自动出院68例,占23.94%,住院期间死亡37例,病死率为13.03%。结论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会性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低压配电网线损计算精度不高的情况,基于高级量测体(advancedmeteringinfrastructure,AMI)提供的精准用电侧数据,提出一种精确计算与分析低压配电网线损的方法一是将窃电因素计入理论线损中,为了检测低压配网中普通用户的窃电情况并估计窃电量,引入公共结合点(pointofcoupling,PC)与比较集合的概念,并提出利用AMI智能电表提供的用户电压和电流数据计算电压差的方法;二是将智能电表采集的电压和电流数据作为初始输入同时更新窃电点电流,然后采用三相前推回代潮流算法更新支路电流,最后计算低压配电网络中的各类损耗及其所占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中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共计100例展开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可分为50例对照组和50例观察组。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内。将优质护理应用于观察组。以LH、E2性激素水平改善情况和妊娠成功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LH、E2激素护理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LH、E2激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中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LH、E2性激素水平,提升妊娠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接受基于生物 -心理 -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方法 将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 100例冠心病患者,以单双号编号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基于生物 -心理 -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分析 2组冠心病患者护理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坚持用药、合理饮食等治疗积极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接受基于生物 -心理 -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操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49例),分析感染组的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对策,同时探讨不同程度局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频次、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结果感染组共26例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细菌的类型比例由高到低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46.51%)、肺炎克雷伯杆菌(30.77%)、微小棒状菌(15.38%)、其他(7.69%)。与未感染组的材料因素、置管季节、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9、5.0、13.6、9.4、6.2,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非"U"形固定、延期换药、置管时间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贴膜松脱可作为引起PICC导管相关感染高危因素(OR=2.78、2.42、3.16、2.66、2.32,均P<0.05)。重度分别相比于中度、轻度相比,中度与轻度相比治疗频次较高,总有效率较低,治愈时间较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353、8.775、12.341,均P<0.05)。结论材料因素、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均能够作为引起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者通过制定有效的临床干预对策能够辅助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风险防范管理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感染中的有效性。方法:在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选取76例MHD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接受基于风险防范管理理念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血管通路感染率及患者满意度,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在风险防范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肌酐、血红蛋白水平及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营养不良-炎症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心理状态有所改善。此外,在干预后8周和12周,观察组的血管通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导管固定、手卫生和舒适度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风险防范管理理念的护理干预对MHD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营养状态和体质量,还能有效降低血管通路感染的风险。同时,这种干预方式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并提高其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