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发可用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测的Tap-hammer激发系统,并报告Tap-hammer刺激在VEMP检测中的初步应用结果。方法研发携带惯性触发开关的Tap-hammer激发系统,并将其与肌电诱发电位记录仪耦合,使之能够用于骨导振动刺激诱发的VEMP检测。对20名(男7例、女13例,年龄20~37岁,共40耳)健康志愿者进行气导声刺激(air-conducted sound,ACS)诱发的VEMP(ACS-VEMP)和Tap-hammer诱发的VEMP(Tap-VEMP)检测,记录和分析Tap-VEMP的波形特点及其参数,并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ACS-VEMP和Tap-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40/40)。Tap-hammer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Tap-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n1-p1波间期、振幅以及耳间不对称比分别为(9.80±2.51)ms、(13.90±3.26)ms、(4.09±1.43)ms、(16.43±9.61)μV及(22.68±17.35)%;Tap-hammer诱发的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Tap-c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p1-n1波间期、振幅及耳间不对称比分别为(13.26±2.07)ms、(21.84±2.89)ms、(8.58±2.10)ms、(457.65±274.94)μV及(20.42±13.46)%。与ACS-VEMP检测结果相比,Tap-VEMP的n1、p1潜伏期较短(P值均<0.05),而两种刺激方式的波间期、振幅和耳间不对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ap-hammer激发系统可以在健康青年人中诱发出VEMP反应,该系统可以作为骨导VEMP检测的备选刺激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水脂分离技术快速定量眼外肌的脂肪含量,探索其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初诊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66例,共129例患眼。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眼部评估等数据,以一侧患眼炎症受累最严重的眼外肌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为FFmax,一侧眶部四眼外肌平均FF为FFmean。比较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度组间FF差异,分析FF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随访对比患眼治疗前后的眼外肌FF改变。结果FFmax和FFmean在轻度组显著高于中重度组与威胁视力组,男性患眼中非活动组的FFmax与FFmean高于活动组患眼,病程分组间均存在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二者与病程呈正相关,与疾病活动度、疾病严重程度等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治疗后的FFmean和FFmax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34.03%±6.75%对32.26%±6.06%,P=0.040;33.43%±9.44%对29.04%±8.45%,P=0.006)。结论FF可快速、客观定量患者眼外肌的脂肪含量,为病情评估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手针对无针刺经历的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预防效果。研究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受试者、结局评估者和统计人员盲态。研究地点2016年6月5日至2018年11月15日在中国的7家医院。研究对象150例无针刺经历的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干预措施8周内20次真穴位处手针加常规护理,20次异节段非穴位非穿透性假针刺加常规护理,或只给予常规护理。主要结局指标随机化后第1~20周每4周偏头痛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次数较基线(随机化前4周)的变化。结果在150例随机患者中[平均年龄36.5 (标准差:11.4)岁;女性123名(82%)],147例纳入全分析集。与假针刺组相比,手针组在第13~20周时偏头痛天数显著下降,在第17~20周时偏头痛发作次数显著下降。第13~16周时,手针组平均偏头痛天数较基线减少3.5(标准差:2.5)天,假针刺组平均减少了2.4(3.4)天(校正后两组差值为-1.4天,95%可信区间:-2.4~-0.3天;P=0.005);第17~20周时,手针组和假针刺组平均偏头痛天数较基线分别减少了3.9(3.0)天和2.2(3.2)天(校正后两组差值为-2.1天,-2.9~-1.2天;P<0.001)。第17~20周,手针组偏头痛平均发作次数减少2.3(1.7)次,假针刺组患者减少1.6 (2.5)次(校正后两组差值为-1.0次,-1.5~-0.5次;P<0.001)。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手针组和假针刺组患者对针具是否穿透皮肤的感知比例未见显著差异(79%比75%;P=0.891)。结论在预防发作性无先兆偏头痛方面,20次手针的疗效优于假针刺和常规护理。这些结果有助于支持在患者不愿意使用预防性药物或当预防性药物无效时使用手针,并且应考虑将其纳入未来的指南。试验注册Clinicaltrials.gov NCT0276558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蝶形软骨嵌入法修补鼓膜前缘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耳内镜下蝶形软骨嵌入法修补鼓膜前方穿孔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34.5±14.2)岁。分析穿孔愈合率及术后并发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比较手术前后的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术后平均随访(9.4±3.1)个月(6~18个月),穿孔愈合率94.7%(36/38)。术后气导平均听阈为(21.4±7.7)dB HL,明显小于术前气导平均听阈[(30.9±8.9)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3,P<0.05);术后平均骨气导差为(10.8±6.0)dB,明显小于术前平均骨气导差[(18.4±6.3)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2,P<0.05)。骨气导差缩小(8.3±1.5)dB。随访期间,发生鼓膜炎2例(4.7%,2/38),再穿孔2例(4.7%,2/38),钝角愈合1例(2.4%,1/38)。无继发性胆脂瘤发生。结论耳内镜下蝶形软骨嵌入法修补鼓膜前方穿孔简单、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1999至2018年收治的8例JGCT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7例女性,1例男性。患者年龄最大8岁,最小2个月。JGCT表现为粒层细胞和卵泡膜细胞弥漫性或滤泡样增生,瘤细胞常出现黄素化,一般不见Call-Exner小体。细胞核具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常见,罕见核沟。免疫组织化学波形蛋白、CD99、α-抑制素、Calretinin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阴性。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年,均健康存活。结论JGCT为一种少见的肿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睾丸JGCT预后良好;卵巢JGCT的预后可能取决于临床分期和年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伴有T315I突变的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接受CD19 CAR-T治疗的伴T315I突变的复发难治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4岁男性,2017年1月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并开始口服伊马替尼,4个月后转化为B-ALL,因检出E355G耐药基因突变调整治疗药物为达沙替尼,同时行诱导化疗,获得完全缓解(CR)后序贯巩固化疗3次。患者CR半年后复发并检出T315I突变,予再诱导化疗未缓解。随后接受CD19 CAR-T治疗(细胞数1.0×109,活性度98%),输注前予FC(氟达拉滨每天30 mg/m2,第1天至第3天;环磷酰胺每天200 mg/m2,第1天至第3天)方案预处理,输注后发生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AR-T治疗后半个月评估原发病达CR,CR后1个月成功行脐带血移植。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已达396 d。结论对于复发难治B-ALL合并T315I突变的患者,CAR-T治疗可能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例T-LGLL合并GBS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6岁,淋巴细胞增高15年未行特殊治疗,确诊T-LGLL后,予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方案化疗,化疗中患者红细胞计数降低,减量CsA同时给予泼尼松治疗,后因患者不耐受,调整为环磷酰胺(CTX)+MTX方案化疗。化疗期间患者出现肠道和肺部感染,后出现肌力下降、发音含糊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查体双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未引出。脑脊液:总蛋白1.187 g/L;无色、透明、无凝块;Pandy实验阴性;白细胞计数0×109/L;结合临床表现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确诊GBS,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出院后口服CsA+CTX治疗1年,血象稳定,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结论T-LGLL合并GBS罕见,发病可能与T-LGLL患者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以及化疗后免疫抑制合并感染有关。治疗除对原发病及感染控制外,针对GBS的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也非常必要。
简介: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 护理部 山东济南 250001 【摘要】目的: 探讨在眼科器械清洗的过程中采取优化摆放方式的应用效果以及成本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8 年 1 月到 2018 年 12 月眼科器械,作为传统组,共 4214 件,在接受器械清洗的过程中并未接受优化摆放的方式。选择我院于 2019 年 1 月到 2019 年 11 月眼科器械,作为实验组,共 4568 件,在接受清洗的过程中接受优化摆放的方式,对比两组清洗合格率以及损耗率。 结果: 实验组的清洗合格率 4431 件 ( 97.00% ) ,传统组 3500 件 ( 83.06% ),实验组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实验组损耗率 11 件 ( 0.24% ),传统组 23 件 ( 0.55% ),实验组损耗率显著低于传统组, P < 0.05 。 结论: 在眼科器械清洗的过程中,采取优化摆放的方式,提高了清洗合格率,减少器械的损耗和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