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相关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期间应用两性霉素B且用药前后肝功能检查结果记录完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进行肝损伤分型与诊断,计算两性霉素B致肝损伤发生率,并将患者按年龄(≤45、>45岁),入院前3个月内有无肝损伤/肝病史,所用两性霉素B剂型(非脂质体、脂质体)、最大日剂量(<30、≥30 mg)、最大日剂量/体重(<0.5、≥0.5 mg/kg),是否阶梯加量用药、疗程(≤21、>21 d)、累积剂量(<600、≥600 mg)、累积剂量/体重(<10、≥10 mg/kg),是否联用保肝药物,以及是否联用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各分为2组,分别比较上述11项临床特征不同的2组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性霉素B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前者效应值为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后者效应值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95%CI和R2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13~92岁;体重(65.0±12.3)kg。42例患者中,>45岁者26例;既往有肝损伤/肝病史者15例;应用两性霉素B者30例,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者10例,2种剂型均应用者2例;两性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最大日剂量/体重<0.5 mg/kg者25例,≥30 mg、≥0.5 mg/kg者17例;阶梯加量用药者28例,初始剂量即为最大日剂量者14例;累积剂量<600 mg、累积剂量/体重<10 mg/kg者24例,≥600 mg、≥10 mg/kg者18例;联用保肝药物者29例;联用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者33例。应用两性霉素B后,42例患者TBil、AL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0.019;P=0.017),诊断为两性霉素B相关肝损伤者7例,肝损伤发生率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γ-GT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9,95%CI:1.037~3.970,P=0.03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累积剂量≥600 mg是用药后TBi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59,95%CI:0.28~0.90,P=0.001;标准化回归系数:1.61,95%CI:0.14~3.07,P=0.033;R2=0.524),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ALP和γ-G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85,95%CI:0.25~1.45,P=0.006,R2=0.205;标准化系数:0.89,95%CI:0.29~1.50,P=0.005,R2=0.206)。结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两性霉素B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6.7%。两性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累积剂量≥600 mg是用药后TBi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ALP和γ-G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肺炎链球菌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和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种可以降低慢阻肺患者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接种时机与复种、疫苗种类选择等尚存争议。本文主要对慢阻肺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相关研究和接种策略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肿瘤学化疗教育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效果和有效性。方法:于我院实施反思性教学前后各随机抽取20例学生作为对照组(20例,常规教学)和观察组(20例,反思性教学),对比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和综合评价,调查两组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理论知识(87.24±5.43)分,实践技能(85.09±5.67)分。观察组理论知识(93.38±6.56)分,实践技能(91.15±7.40)分。对照组应急能力(72.15±5.36)分,沟通能力(76.64±4.21)分,对教学满意度(90.91±2.42)分。观察组应急能力(83.05±7.69)分,沟通能力(85.14±8.20)分,对教学满意度(96.85±3.27)分。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肿瘤学化疗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提高应急能力和沟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顾客四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的疼痛程度以及护理后SAS、SDS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情况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情况更理想。SAS、SDS评分同样是观察组患者情况更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心理护理对骨科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可以使患者的疼痛情况得到显著缓解,并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衰弱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衰弱患者中随机选取64例进行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和延续性护理,在护理前后,评价两组肌力、躯体综合功能以及身体功能,用握力、TUGT、SPPB评分表示,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护理前,观察组握力、TUGT、SPPB评分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握力增加,TUGT时间缩短,SPPB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老年衰弱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力、躯体综合功能以及身体功能,效果显著,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护理时运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一些具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所接收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40例进行此次的研究,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患者分成两组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将其分成护理1组与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20例,分别进行常规的护理以及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后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和统计。结果在使用不同的护理干预后,护理2组的患者护理有效率要显著优于护理1组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使用循证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让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循证护理的护理优势,是临床上值得推荐的护理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纸盒中盲抽签进行分组,43例绿色卡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并纳入对照组,43例黄色卡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并纳入观察组,对比不同组别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以及用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及用药依从性均更高(P<0.05)。结论:为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也有利于提升其用药依从性,对控制病情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呼吸专科医师临床实践中对于门诊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诊断和评估工具应用现状,为推广实施诊疗规范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对中国慢阻肺联盟(含94家单位)、北京市慢阻肺联盟(含108家单位)和中国基层呼吸疾病联盟(覆盖除港澳台及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呼吸专科医师发放和回收由研究者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我国呼吸专科医师对于门诊稳定期慢阻肺诊断和评估工具的应用情况,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 204份。71.7%(2 297/3 204)的受访医师来自三级医院。75.4%(2 415/3 204)的医师依据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肺功能结果诊断慢阻肺,且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78.7%比66.9%,P<0.01)。99.3%的医师在诊断过程中会询问/评估呼吸困难症状,但26.8%的医师未使用评分系统(慢阻肺评估测试问卷和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进行量化评估。尽管83.8%的医师会在工作中使用指南推荐的综合评估(即ABCD分组),但只有45.1%完全依据分组制订初始治疗方案。另外,28.5%的受访医师没有常规检查血嗜酸粒细胞计数,20.1%的医师没有主动询问肺结核病史。结论虽然大多数呼吸专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基本依照指南对门诊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但在评估工具的使用上仍有所不足,在诊治规范的推广和培训中应予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