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254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3例,女性71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4.6岁。根据患者室壁瘤的大小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73例接受线性缝合(线性缝合组),181例接受心室内补片成形(补片成形组)。记录术前,术后2周、3个月、1年和5年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大小和容积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2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67±22)min(范围:33~152 min),体外循环时间(92±32)min(范围:44~196 min)。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9/254),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缓解。术后5年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由术前的96.1%(244/254)降至9.9%(16/161)。线性缝合组和补片成形组术后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91%、77%和96%、9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线性缝合组射血分数由术前的(39±10)%(范围:22%~50%)升至术后1年的(46±6)%(范围:39%~54%),补片成形组由术前的(38±13)%(范围:26%~51%)升至术后1年的(50±6)%(范围:39%~55%)。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术后效果满意,根据室壁瘤的大小与范围选择线性缝合或心内补片心室成形,均可取得较满意的近远期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常用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所致的不良反应以及促进合理用药的措施。方法:随机抽选患者125例,就诊时间2020年05月~2021年05月,均因服用常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品种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结果:在药物种类方面,头孢菌素类(42.40%)均高于青霉素类(23.20%)、大环内酯类(21.60%)和四环素类(12.80%),P<0.05;在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面,皮肤与软组织系统不良反应(39.20%)均高于神经系统(7.20%)、呼吸系统(16.80%)、消化系统(20.80%)以及心血管系统(16.00%)的不良反应,P<0.05。结论: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软组织系统的症状,在临床治疗时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合理用药,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联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和玻尿酸对于重塑下面部轮廓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进行整容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分析组60例。其中为对照组注射玻尿酸,为分析组注射玻尿酸+A型肉毒素,最后对比两组的美观满意度、不良反应以及面部轮廓参数变化情况。结果:分析组的美观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都优于对照组,对比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面下部长度/面下部宽度相比治疗前均增加,且分析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面下部宽度/面中部宽度相比治疗前要减小,但组间对比P>0.05。结论:对于需要进行面下部轮廓重塑的患者,联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和玻尿酸注射有良好效果,美观度更强,不良反应发生减少,重塑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A型肉毒素对于瘢痕疙瘩在临床治疗的效果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12月我院入院治疗瘢痕疙瘩的患者共计200例。将患者依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里有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全部都进行泊松的局部注射,同时每天在患处外使用一次透明质酸,观察组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向邻近瘢痕疙瘩病变的皮肤单次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观察组中注射十聚酮。比较两组的临床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的VAS评估,回答问题的观察和皮肤病变厚度的改善均显着改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疼痛明显。和瘙痒也比对照组要大。缓解很快(P <0.05),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也更高(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着降低(P <0.05)。结论与仅使用去甲酮和局部透明质酸的治疗方案相比,局部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去甲酮和透明质酸的治疗方案对病理性瘢痕患者有效。效果更好,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瘙痒,安全性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病患接受肩锁钩钢板与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病患,时间分布界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接受肩锁钩钢板治疗的15例病患归入肩锁钩组,另外把接受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15例病患纳入锁骨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记录值统一关系明显(P>0.05),肩锁钩组术中出血量记录值,相较于锁骨组明显偏多,差异对比P<0.05;肩锁钩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46.67%(7/15),相较于锁骨组6.67%(1/15)偏高,差异对比P<0.05。结论:在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运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方法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相对更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胃癌腹腔镜规范化手术治疗模式在上海部分区域医疗中心培训推广的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自2020年1月开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暨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牵头、对上海市11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为期1年的胃癌腹腔镜规范化手术治疗先进技术培训推广,收集培训推广计划前后的手术患者病例资料。纳入标准为术中行腹腔镜下远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为胃癌、且肿瘤无远处转移或腹膜转移的患者;排除未施行腹腔镜D2根治切除、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和临床病例资料不完整者。2019年1—12月为规范化技术推广前,此期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作为推广前组(46例);2021年1—12月期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作为推广后组(102例);另外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21年1—12月期间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138例),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推广前组相比,推广后组的手术时长明显缩短[(207.3±36.0)min比(254.2±47.1)min,t=7.038,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增多[(24.4±12.2)枚比(18.9±5.5)枚,t=2.900,P<0.001];而两组胃切除范围以及术后开放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推广后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较长[(207.3±36.0)min比(172.6±26.0)min, t=8.281,P<0.001],全胃切除术的比例较低[17.6%(18/102)比29.7%(41/138),χ2=7.380,P=0.007],术后开放流质时间较长[(6.3±3.2)d比(5.5±3.0)d,t=2.029, P=0.044],住院时间也较长[(14.3±5.6)d比(10.1±4.8)d, t=6.036,P<0.001];而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推广后组为9.8%(10/102),低于推广前组的23.9%(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23),而推广后组与对照组[9.8%(10/102)比6.5%(9/138),χ2=0.867,P=0.3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胃癌腹腔镜规范化治疗技术推广后,区域医疗中心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接近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水平,胃癌腹腔镜规范化治疗技术值得在区域医疗中心普及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年4—9月期间接受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回肠D型储袋肛管吻合术(D-IPAA)的4例UC和1例FA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储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储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通过克利夫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CGQL)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Wexner评分法评估术后排粪功能,记录24 h及夜间排粪次数;随访截至2019年6月。结果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体质指数(18.0±2.5)kg/m2。均患有低蛋白血症,术前凝血功能正常,UC患者CGQL评分为(0.5±0.2)分,FAP患者CGQL评分0.7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一般状况可,手术时间(240±30)min,储袋构建时间(35±10)min,储袋容积(160±10)ml。首例UC患者出血量为6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均为(150±50)ml;1例UC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冲洗引流后痊愈,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为(17±3)d。随访1~9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漏、储袋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及9个月CGQL评分分别为(0.6±0.2)分、(0.7±0.1)分、(0.7±0.1)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5±0.8)分、(2.7±0.5)分、(2.5±0.6)分。24 h排粪次数分别为(5.4±0.9)次、(4.2±0.8)次、(3.5±0.6)次,夜间排粪次数分别为(2.0±0.6)次、(1.6±0.5)次、(1.5±0.5)次。结论UC和FAP患者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后,接受动脉双供血回肠D-IPAA,围手术期风险可控,安全可行,对储袋黏膜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储袋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1个月内残余肿瘤血流灌注随时间变化情况,探讨其在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一次TACE治疗的HCC患者61例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60例,女性1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3±13)岁。纳入病例在TACE术前及术后接受多次超声造影(CEUS)检查。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提取出各个定量参数,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TACE术前的峰值强度(IMAX)及灌注指数(PI)明显高于术后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52、-3.723,P均< 0.01)。TACE术后3 d的PI低于术后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09)。TACE前后峰值强度及灌注指数的变化大致表现为术后3 d IMAX及PI值显著下降,术后15 d较术后3 d略有上升,术后30 d较术后3 d则有较明显上升,但仍低于术前。结论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血流灌注水平在术后3~15 d范围内处于最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提供了一种评估TACE术后血流灌注改变的无创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