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利用BOPPPS模式,包括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utcome)、前测(pre-tes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on)、后测(post-test)、总结(summary),探讨肿瘤放疗从业人员线上学习放射生物学相关知识的效果。方法选取细胞存活曲线、细胞周期和放射敏感性为例,以多个大学附属医院放疗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所有学员采用分类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BOPPPS组和对照组。BOPPPS组是将课程设计为网上课堂,分为课前准备、网络授课以及课后阶段3个环节。网络授课阶段包含视频观看、基础知识学习、文献探讨及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照组即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一般情况的一致性,采用非参检验比较两组或者多组间成绩的差异。结果课前摸底测试为(58.56±0.99)分。课后BOPPPS组平均分为(85.48±0.85)分,对照组为(77.79±1.10)分,与对照组相比,BOPPPS组平均分升高7.69分(Z = 5.31,P < 0.001)。BOPPPS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答题时间分别为(296.62±15.40)和(386.41±21.27)s,BOPPPS组缩短了89.79 s(Z=3.34, P=0.001)。亚组分析发现,学员不论是否学过放射生物学课程,BOPPPS组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在未学过的学员中,成绩提升幅度更大。从不同岗位情况分析,发现BOPPPS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特别是对于医师、副主任医师和技师成绩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3.53、2.32,P<0.05);不同学位之间成绩也有差异,本科和博士学员的成绩有显著提高(Z=3.64、4.18,P< 0.001)。结论将BOPPPS教学模式灵活应用于放射生物学等枯燥的学科的线上教育中,对于提高放疗科医技人员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心膈角或膈上淋巴结转移(LNM)放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56例心膈角或膈上LNM的HCC患者病例资料。按1月是否接受外照射分为外照射组和非外照射组,每组28例。外照射组放射野包括或不包括原发灶,非外照射组未给予任何针对心膈角或膈上LNM的局部治疗。比较两组的缓解率、生存率、局部控制率、预后因素。结果外照射后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患者分别为9例(32.1%)和9例(32.1%)。中位生存外照射组为16.1个月(95%CI 9.00~23.21,RR=3.63),非外照射组为6.9个月(95%CI 4.63~8.77,RR=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心膈角或膈上LNM 1年局部控制率,外照射组为37.0%,非外照射组为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确诊心膈角或膈上LNM后,3个月内甲胎蛋白(AFP)较外照射前升高,外照射组4例(14.3%),非外照射组13例(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结论心膈角或膈上LNM的HCC患者行外照射能延长总生存、提高LNM局部控制率。伴有肝内肿瘤多发、肝内肿瘤>5 cm、AFP≥400 μg/L、未行外照射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