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脑卒中病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在老年髋部骨折共管模式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治疗的1 09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6例,女786例,年龄65~95岁(平均79.6岁)。根据既往是否有脑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155例和非脑卒中组937例。脑卒中组患者发生脑卒中至髋部骨折手术时间均大于30 d。观察指标:(1)分析脑卒中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脑卒中类型、发病史、后遗症发生率、遗留肢体不利情况,以及肢体不利侧与肢体利侧发生骨折的占比)。(2)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侧别、伤前能否户外活动、伤前行走是否需要辅具等临床特征的差异。(3)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48 h内手术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的死亡率、再手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活动恢复情况、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结果的差异。结果(1)脑卒中组15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脑梗死141例(91.0%),脑出血14例(9.0%);1次脑卒中发病史148例(95.4%),≥2次发病史7例(4.5%);有脑卒中后遗症60例(38.7%);遗留肢体不利的患者43例(27.7%),其中81.4%(35/43)骨折发生在肢体不利侧,18.6%(8/43)发生在利侧。(2)2组患者的性别、骨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脑卒中组患者较非脑卒中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小(79岁与81岁),脑卒中组患者股骨颈骨折发生率(58.7%,91/155)、辅具帮助行走的比例(43.9%,68/155)及无法户外活动的比例(11.6%,18/155)均较非脑卒中患者高(49.6%,465/937;23.5%,276/937;5.7%,53/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组患者的入院48 h内手术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院内死亡率及入院后30 d、120 d、1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后30 d、120 d、1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恢复伤前活动能力的比较,入院后30、120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后1年随访脑卒中组(48.9%,68/139)低于非脑卒中组(59.8%,468/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79,P<0.001)。脑卒中组入院后30 d、120 d、1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为0.62(0.46,0.74)、0.78(0.57,0.90)和0.83(0.57,0.94)分均低于非脑卒中组的0.69(0.51,0.78)、0.83(0.73,0.94)和0.93(0.75,1.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2.97、-4.83,P值均<0.05)。结论合并脑卒中史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总体发病年龄稍早于无脑卒中史者,既往多有1次脑梗死病史发作,少部分人遗留有后遗症,伤前活动能力较差,髋部骨折多发生在脑卒中后遗留肢体活动不利侧。共管模式下对于脑卒中病史超过30 d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实施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连续收治的2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将服用氯吡格雷且停药4 d以内手术患者纳入研究组,共20例,年龄中位数为80(77,81)岁;男6例,女14例。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2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1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7例。将未服用抗凝、抗栓药且手术方式与研究组一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和出血相关并发症等,分析尽早手术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患者的入院至手术时间为42.5(36.3,48.0)h,与对照组患者[43.0(28.0,6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研究组患者末次服用氯吡格雷至手术时间为55.0(30.5,71.0)h。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切口引流放置比例、引流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全身麻醉比例(45.0%,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8.5%,41/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研究组椎管内麻醉患者均未发现椎管内出血的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血肿、继发感染。结论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停用氯吡格雷后可以尽早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高位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截骨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截骨组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K-L入路进行手术。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48±11)个月。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1.52、1.22,χ²=2.02,均P>0.05)。虽然截骨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与对照组相当(95.5%比88.2%,χ²=0.05,P=0.81),但截骨组复位优的比例较高,患者FRS评分及EQ-5D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5±13)比(80±15)分和0.86±0.12比0.80±0.17,t=2.87、3.47,均P<0.05]。结论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骨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有利于术野的暴露和操作,与传统K-L入路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简介:摘要内固定目前仍是老年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标准治疗方式,但内固定治疗后再手术率较高,因此识别内固定失败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指导初次治疗方式的选择。近年来,许多研究认为术前股骨头后倾的程度会影响内固定失败率及再手术率,并且已有研究开始尝试对老年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推荐初次关节置换术。但是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并不一致。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分析,阐明目前股骨头后倾的各种测量方法、股骨头后倾与内固定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及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疗效对比,以期对老年Garden 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接骨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间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Henry入路显露并将干骺端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治疗的5例近端桡骨干骨折(近端桡骨干骨折定义为骨折累及范围位于桡骨粗隆至旋前圆肌止点之间)的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41.4岁;左侧3例,右侧2例。术后规律随访和记录患者影像学资料、骨折愈合时间、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Anderson标椎以及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定疗效。结果5例患者术后获7~16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6个月。肘关节屈曲平均146°,伸直平均-2°,旋前平均77°,旋后平均88°。术后VAS评分:4例为0分,1例为1分。末次随访时Quick-DASH评分平均4.1分;根据Anderson标准评估疗效:5例均为优;根据Grace和Eversmann标准评估疗效:优4例,良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Henry切口显露并将干骺端钢板置于桡骨外侧固定是治疗近端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地区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北京地区3家市区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及3家郊区医院(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和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进行老年髋部骨折诊治的多中心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连续收入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髋部骨折患者,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发生时间、地点及原因,跌倒相关信息,主要合并内科疾病等数据,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2 071例患者,其中男653例,女1 418例,男女比为1∶2.17。年龄为65~102岁,平均79.8岁。以75~84岁年龄段患者最多见,占44.81%(928/2 071)。②股骨颈骨折占43.41%(899/2 071),股骨转子间骨折占56.59%(1 172/2 071)。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年龄为(78.6±7.7)岁,显著小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80.7±7.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跌倒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占94.69%(1 961/2 071);骨折地点多发生在家中71.27%(1 476/2 071)。④存在1种及以上合并内科疾病者占83.00%(1 719/2 071)。最常见的合并内科疾病为原发性高血压(57.89%,1 199/2 071)、糖尿病(27.09%,561/2 071)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02%,456/2 071)等。结论北京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75~84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股骨转子间骨折所占比例升高;跌倒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患者多伴有内科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的114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8~77岁;患者采用初步建立的基于ERAS理念的围术期康复途径进行治疗,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对照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17~70岁;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骨盆骨折康复措施,即术后院内会诊-康复医师指导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周的骨盆Majeed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术后12、24周的早期疼痛程度、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共105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151~254 d(平均177 d),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6、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Majeed评分[(44±13)、(67±16)、(86±14)、(98±7)分]和Barthel指数(57±13、79±16、95±8、1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16)、(51±16)、(73±14)、(91±12)分和(45±19、67±18、86±12、98±4)],术后12、24周试验组患者的SF-36评分[(129±15)、(1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4±15)、(1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盆骨折治疗相比,基于ERAS理念的围手术期康复途径可以改善骨盆骨折患者的早期功能,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55.8±15.2)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16例;采用腹直肌旁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49.4±14.6)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及T形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19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合并伤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50(120,180)min,显著低于B组患者[180(150,2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600,1 000)、1 000(600,1 3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1.9%(34/37)、78.4%(29/37),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9/37)、45.9%(17/3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旁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