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诊疗需多学科合作、治疗方案繁杂且需个体化、对临床医师的经验要求高,存在疗效欠佳及易发生并发症等问题,迫切需要新的手段助力PFD的诊疗预防。在信息化医疗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步入信息化医疗的第三阶段——智慧医疗,即“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医疗体系。本文综述智慧医疗在PFD的预测及预防、临床决策诊疗方案、手术治疗及随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总结目前各种智慧医疗诊疗系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分析智慧医疗在PFD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的临床特征、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来源分为产科感染组(30例)及非产科感染组(3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感染源及微生物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1)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脓毒症发生于产前39例(57%,39/68),产后29例(43%,29/68)。非产科感染组孕产妇呼吸、肾、肝、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产科感染组高,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脏骤停、血乳酸水平≥4 mmol/L更常见,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高于产科感染组,各项指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感染源及微生物学特点:脓毒症最常见的病因是生殖道感染(37%,25/68);其中,产科感染组以绒毛膜羊膜炎(40%,12/30)最常见,非产科感染组以腹腔感染(34%,13/38)居多。诊断为血流感染(BSI)的孕产妇37例(54%,37/68),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多见(70%,26/37),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继发性BSI最常继发于生殖道感染(65%,17/26)。(3)治疗:非产科感染组患者ICU入住率、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高于产科感染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例(47%,32/68)脓毒症孕产妇行外科手术清除感染源,其中子宫切除术5例。(4)预后:孕产妇脓毒症的病死率为19%(13/68),非产科感染组(29%,11/38)高于产科感染组(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产前诊断脓毒症至终止妊娠的时间为(5.5±8.6) d;其中,产科感染组(1.9±2.2) d,非产科感染组(7.7±10.3)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于早、中孕期者(72%,18/25)高于晚孕期者(3/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非产科感染比产科感染孕产妇并发症更多、病情更危重、预后更差,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母儿预后。

  • 标签: 脓毒症 妊娠 产后期 生殖道感染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9家移植中心已开展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i-KT)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开展ABOi-KT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收集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各中心已开展ABOi-KT和同期ABO血型相容亲属活体肾移植(ABOc-KT)的临床资料,从组织配型、术前处理方案、术后并发症、移植物及受者存活率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国内现阶段ABOi-KT的效果。结果342例ABOi组和779例ABOc组供、受者相比,(1)年龄、体重指数、供受者关系及术前透析等待时间等没有显著差别;(2)ABO血型:各移植中心O型受者等待名单最长,实施O型受者ABOi-KT,特别是A型给O型的比例最高;(3)HLA配型:两种手术在错配率、群体反应性抗体(PRA)I类、PAR Ⅱ类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4)术前抗CD20单抗的使用根据不同时期应用方案不同;(5)外科并发症:开展ABOi-KT的早期以出血最为常见,现阶段可见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与ABOc-KT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6)术后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和受者存活率均较高,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低,与ABOc-KT相当。结论ABOi-KT技术成熟、安全有效,各移植中心可根据需要开展。

  • 标签: 肾移植 ABO血型 不相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显示直肠癌病灶的最佳keV值,并探讨其对直肠癌T分期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3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手术1周前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扫描。基于静脉期CT图像重建40、50、60、70 keV虚拟单能级图像(VMI)和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测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获得最佳keV VMI。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基于最佳keV VMI和120 kVp PI术前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图像CT值、SNR和CNR,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准确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直肠肿瘤SNR及CNR在40~70 keV VMI均优于120 kVp PI,40 keV VMI的肿瘤SNR高于其他图像(P<0.05),且在40 keV VMI可获得较高的CNR,但与50 keV 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60 keV VMI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120 kVp PI(P<0.001)。40 keV VMI为最佳图像。40 keV VMI与120 kVp PI术前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7.4%(29/43)、48.8%(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术前诊断局部进展期(T3~4期)直肠癌方面,40 keV VMI的诊断准确率(83.7%,36/43)和特异度(58.8%,10/17)均明显高于120 kVp PI(P=0.016、0.031)。结论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40 keV VMI图像质量较好,可提高术前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光谱CT 虚拟单能谱图像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盆腔器官脱垂(POP)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疾病,能引起影响女性生命质量的诸多症状。临床处理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经阴道植入网片(TVM)是借助合成网片对盆底薄弱部位进行加固的手术,能够降低术后解剖学复发率和POP引起的再手术率,但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故成为目前POP手术治疗中极具争议的重要治疗方法。本文针对TVM在POP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我国器官来源的成功转型,心脏死亡后捐献肾移植数量越来越多,供肾质量评估与合理舍弃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临床课题。本文报道2例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开放后移植肾暗紫超过半小时无缓解,但术后移植肾功能逐渐自行恢复。这种现象以往未见报道,希望本文给将来类似病例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儿童受者肾移植疗效的总结,探讨安全有效扩大供肾来源与提高儿童肾移植成功率的举措。方法2002年9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实施儿童肾移植(受者年龄<18岁)111例,根据成人供肾41例及儿童供肾70例分为两个大组,前者又分为亲属活体供肾19例及器官捐献供肾22例两个亚组,后者分为单侧供肾移植48例及双侧供肾移植22例两个亚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移植预后。结果成人供肾组受者年龄为(15.6±1.9)岁,亲属活体供肾组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0例,器官捐献供肾组6例(27.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2~181个月,移植肾1、5年存活率在亲属活体供肾组和器官捐献供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100%比94.1%;5年:93.8%比94.1%)。儿童供肾组的供者年龄在单侧供肾组和双侧供肾组分别为6(0.6,60.0)个月和0.5(0.1,2.0)个月(P<0.05),受者年龄分别为(9.5±5.3)岁和(11.5±1.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1岁的婴儿受者肾移植7例。单侧供肾移植组3例(6.3%)发生血栓,双侧供肾移植组5例(22.7%)发生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随访4~54个月,移植肾1、2年存活率在单侧供肾组为85%和80%,在双侧供肾组为75%和7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血栓形成外,导致儿童移植肾功能丧失的其他原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等。儿童移植受者1年存活率在单侧供肾组为98%,双侧供肾组为95%。结论成人供肾给大龄患儿可获得满意疗效,儿童供肾给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存活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对新生儿供肾,应在充分评估风险后使用。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 存活率
  • 作者: 蔡俊超 朱兰 陈刚 张雷 Qing Xin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苏州才博(移植)医学研究所 215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30,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 200433,Hematopathology Division,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Harbor-UCLA Medical Center
  • 简介:摘要自2002年被引入临床器官移植以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本文重点探讨了在临床移植中利妥昔单抗使用的四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利妥昔单抗的靶细胞和清除时效性的问题:利妥昔单抗是一个选择性杀伤所有表达细胞膜表面抗原CD20+的B细胞,使用后1~2 d内可以清除大于90 %的外周血中的CD20+阳性细胞,结合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其B细胞抑制作用可以持续1~3年或更长。由于B细胞大量存在于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中,其远期效应依赖于对这些淋巴组织中CD20+细胞的杀伤。2.利妥昔单抗的使用剂量问题:利妥昔单抗最早被引入移植临床时,使用的剂量参照了其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时的剂量(375 mg/m2或更高),而这个剂量对于绝大多数接受维持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移植受者而言往往偏高,容易引起感染等副作用。3.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使用时的时间点问题:由于其B细胞清除的长效性,当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对于高危受者可能发生AMR的预防性诱导治疗的措施时,一旦有了确定的移植供体,利妥昔单抗建议在移植前1~2周或更早使用,这种提前清除B细胞的治疗可以避免受者在接触移植物时体内仍有大量的B细胞而被移植物中异体抗原激活并发育成浆细胞。4.利妥昔单抗和血液净化联合使用时的次序问题:血液净化,如血浆置换/双重滤过等可以清除血浆中可溶性成分和大分子物质,包括利妥昔单抗等药物。两种治疗联合使用时,建议血浆清除在前、利妥昔单抗在后;或者在利妥昔单抗使用后至少等1~2个半衰期(2~4周)再进行血浆置换/血浆清除,以期发挥利妥昔单抗最大的B细胞清除效果。

  • 标签: 器官移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预防 治疗 利妥昔单抗 血浆置换 脱敏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中毒患者在救治期间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救治的急性中毒患者 82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 41例)和观察组( 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救治期间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仅有 2例不良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 9例;对救治期间护理的满意度达到 95.1%,高于对照组的 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急性中毒患者在救治期间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急诊救治时间和住院总时间,使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 标签: 急性中毒 预见性护理干预 满意度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循证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 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