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性角色类型现状,分析均可型的相关特征,为HIV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2—10月采用雪球抽样,对四川省绵阳市MSM的性角色、性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性角色均可型相关特征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合格问卷回收1 125份,性角色被动型35.8%,主动型25.4%,均可型38.8%。不同性角色HIV、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2和2.181,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婚/离异/丧偶(OR=6.095)、县城及其他地区居住(OR=2.284)、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OR=2.469)、近6个月商业性行为(OR=6.095)、近6个月多性伴(OR=1.522)者的性角色均可型的可能大,年龄35岁以上(OR=0.386、0.446)、近1年参加社区活动(OR=0.583)者的均可型可能较小。结论当地MSM性角色以均可型占比较高,茶室/公园/公厕/草地寻找性伴大部分是均可型,更可能发生多性伴和商业性行为,此人群HIV感染风险大,应针对性加强行为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从风险感知、防护认知以及权威信任的视角探讨影响公众防护行为的关键环节,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城市公众防护行为决策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2月2日—2020年2月6日采用"问卷星"电子问卷收集系统对1 201名公众进行横断面资料收集。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新型冠状病毒公众防护行为决策量表。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使用AMOS 23.0对风险感知、防护认知、权威信任度以及防护行为4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构建新型冠状病毒公众防护行为决策模型。结果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好,风险感知对防护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410,防护认知对防护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070,权威信任度对防护行为的总效应为0.377。结论我国公众防护行为依从性好,该模型可有效预测城市公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药学干预活动在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在医院就诊的患者7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药学干预措施。在干预结束后,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处方不合理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用药处方不合理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数据对比的方法,验证了药学干预活动在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面的显著效果。药学干预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用药费用和住院天数,减轻经济负担,还可以提高合理用药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药学干预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干预措施的认可度,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药学干预应成为医疗机构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极简版病理性自恋量表(super brief-pathological narcissism inventory,SB-PNI)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测量学性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541名大学生实施SB-PNI和错失恐惧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FOMOs)、交谈行为量表(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cale)、交际交友量表(social interaction scale)3个效标问卷的测量。使用SPSS 25.0进行条目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和Cronbach α系数计算,使用Mplus 7.4做结构效度分析。结果通过结构效度分析发现,SB-PNI中文版双因子模型拟合较好,SB-PNI呈现较好的双因子结构(χ2/df=2.03,CFI =0.96,TLI=0.94,RMSEA=0.04,SRMR=0.04),即一个一般因子和两个局部因子(夸大自恋和脆弱自恋)。SB-PNI评分与夸大自恋、脆弱自恋、人际交谈行为、交际交友行为、错失恐惧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13~0.85,均P<0.01)。SB-PNI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4~0.81之间,合成信度在0.75~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75~0.85之间,同质性信度为0.64。结论SB-PNI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简介:摘要目的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BMI)分层的妊娠妇女中,通过孕中期的糖脂代谢指标建立巨大儿的风险评估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价值。方法为单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科门诊孕24~28周进行常规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孕妇共1 781例,排除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疾病及多胎妊娠后,最终入组1 114例,按照孕前BMI分为体重正常组(940例,BMI<24.0 kg/m2)和肥胖或超重组(174例,BMI≥24.0 kg/m2)。记录不同体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孕期糖代谢状态资料,记录妊娠结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建立巨大儿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价值并寻找相应预测切点。用PROCESS 3.4进行中介分析。结果与孕前体重正常组相比,孕前超重或肥胖组发生巨大儿风险更高(OR值为2.72,95%CI 1.75~4.23)。调整混杂因素(包括妊娠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后,孕中期的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hPBG)、妊娠期糖尿病(GDM)、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孕重增加(GWG)均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保护因素(均P<0.05)。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法建立巨大儿预测模型,孕前体重正常组共940例,最终纳入预测指标为孕中期的GWG、ApoB及TG/HDL-C;孕前超重和肥胖组174例,最终纳入预测指标为ApoB和TG/HDL-C。孕前体重正常组预测巨大儿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5.2%;超重或肥胖组ROC曲线下面积0.727,灵敏度仅为50.0%,特异度为97.3%。在2组中,TG/HDL-C作为中介变量,在血糖和巨大儿的关系里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孕中期ApoB、TG/HDL-C联合GWG建立的巨大儿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尤其在孕前体重正常的妊娠妇女中,提示血脂代谢紊乱对巨大儿的发生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组学方法诊断垂体泌乳激素大腺瘤(PPM)的效能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垂体大腺瘤患者122例,其中PPM 70例、非泌乳激素大腺瘤(NPPM)52例,比较两者年龄、性别、泌乳素水平、出血、囊变及Knosp分级的差异。应用3Dslicer软件对术前轴面T1WI增强图像进行预处理、感兴趣区勾画与特征提取。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进行特征选择。所有病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85例)与测试组(37例),使用logistic回归与支持向量机(SVM)在训练组与测试组进行建模与测试,分别绘制ROC曲线,计算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PPM与NPPM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8±12)岁、(43±11)岁]、性别(男/女分别为50例/20例、14例/38例)及泌乳素水平[分别为366.00(117.75,1 156.25)μg/L、47.25(32.68,62.40)μg/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与SVM在训练组鉴别诊断PPM与NPPM的AUC值分别为0.936和0.946,测试组AUC值为0.768和0.774。Logistic回归与SVM在训练组鉴别诊断PPM与NPPM的准确度分别为88.2%和91.8%,测试组的准确度分别为73.0%和77.8%。结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对垂体泌乳激素大腺瘤的诊断效能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改良NIH分级对于部分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评估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探讨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更为方便、准确的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以更好地指导中高危GIST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完整切除术、且术前未行靶向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按照改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度及高度复发风险的43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及校准曲线,对评分模型预测中高危GIST术后复发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432例中高危GIST患者中,高危组332例,中危组100例。男性237例,女性195例;年龄(57.4±12.4)岁。其中纤维蛋白原(FIB)>3.5 g/L者211例(48.8%),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272.5者85例(19.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4.2者122例(28.2%),全身炎性反应指数(SIRI)>2.7者102例(23.6%),肿瘤长径>8 cm者198例(45.8%)及核分裂象计数>8/50高倍视野者108例(25.0%)。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HR=1.789,95% CI:1.058~3.027,P=0.030)、PLR(HR=1.862,95% CI:1.067~3.249,P=0.029)、SIRI(HR=1.790,95% CI:1.039~3.084,P=0.036)、肿瘤长径(HR=1.970,95% CI:1.105~2.925,P=0.017)及核分裂象(HR=2.187,95% CI:1.211~3.950,P=0.009)为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危险评分模型,分别赋予58分、62分、58分、63分及78分的权重。其中总分≤78分判定为中复发风险(Ⅰ组),>78且≤136分为高复发风险(Ⅱ组)及>136分为极高复发风险(Ⅲ组)。ROC曲线显示,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C-index为0.724(95% CI:0.687~0.787),校准曲线及Ⅰ、Ⅱ、Ⅲ组人群Kaplan-Meier曲线均提示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结论FIB、PLR、SIRI联合肿瘤长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建立的复发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中高危GIST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叉头盒蛋白P3(FOXP3)基因沉默后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人结肠癌细胞(SW480细胞)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将SW480细胞分为FOXP3-小发夹核糖核酸(shRNA)组(转染FOXP3-shRNA)、NC-shRNA组(转染shRNA空载的慢病毒)及Control组(仅加入培养基处理)。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FOXP3基因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Wingless及int-1家族成员3A(Wnt3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蛋白表达。两组间对比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FOXP3-shRNA组人结肠癌细胞中FOXP3基因mRNA表达、24、48、72、96 h后吸光度值、侵袭率、Wnt3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NC-shRNA组和Control组细胞[FOXP3基因mRNA表达分别为0.11±0.04比0.98±0.05、1.05±0.07,24 h吸光度值分别为0.59±0.04比0.65±0.05、0.73±0.06,48 h吸光度值分别为0.67±0.05比0.86±0.06、0.95±0.07,72 h吸光度值分别为0.76±0.06比1.15±0.07、1.26±0.08,96 h吸光度值分别为0.87±0.06比1.34±0.08、1.45±0.09,侵袭率分别为(23.49±1.99)%比(10.38±2.56)%、(10.38±2.56)%,Wnt3a分别为0.22±0.04比0.76±0.05、0.78±0.06,β-catenin分别为0.31±0.03、0.84±0.06、0.87±0.07],凋亡率显著高于NC-shRNA组和Control组细胞[分别为(23.49±1.99)%比(10.38±2.56)%、(10.38±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42、17.233、11.145、13.427、16.538、16.135、54.182、19.341、26.177、16.135,P<0.05)。结论FOXP3基因沉默后可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模型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LD手术的4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评价采用腰椎JOA评分,评分改善率≥50%为疗效良好、<50%为疗效不佳。采用GBM模型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比较二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评价GBM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39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疗效优良者347例(87.8%)、疗效不佳者48例(12.2%)。不同年龄、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水平、突出物矢状径及有无钙化、初次症状至手术时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水平组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9.15,95%CI(4.04,20.73),P<0.001]、突出物矢状径大[OR=1.37,95%CI(1.18,1.58),P<0.001]是术后2年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椎间盘突出单侧型相对于极外侧型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6,0.55),P=0.003];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Ⅱ级者相对于Ⅲ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17,95%CI(0.04,0.70),P=0.014];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2级者相对于3级者疗效不佳的发生概率更小[OR=0.29,95%CI(0.10,0.81),P=0.018]。GBM模型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77,0.96)],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3.46%、83.33%和0.77,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0.86[95%CI(0.73,0.90)]、88.79%、66.67%和0.55。GBM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预测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ROC曲线下面积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11,P<0.001)。结论在预测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面,GBM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