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联合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别使用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及5-Aza-dC联合药物处理A549细胞。根据药物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顺铂联合紫杉醇(TP)组、顺铂联合吉西他滨(GP)组及5-Aza-dC分别联合TP、GP用药组。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药物处理对凋亡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对不同药物处理组细胞增殖程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TP组24、48、72 h不同时间点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0.00±4.23)%、(35.00±2.80)%,(56.00±3.11)%;5-Aza-dC联合TP组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率显著增加,在24、48、72 h不同时间点分别为(38.00±3.80)%、(50.00±3.25)%、(93.00±4.33)%。GP组24、48、72 h不同时间点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3.00±5.10)%、(54.00±3.80)%、(74.00±2.82)%;而5-Aza-dC联合GP方案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24、48、72 h不同时间点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4.00±3.00)%、(67.00±5.30)%、(95.00±1.13)%。同一药物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TP组:F=35.93,P<0.001;5-Aza-dC联合TP组:F=97.33,P<0.001;GP组:F=41.73,P<0.001;5-Aza-dC联合GP组:F=79.00,P<0.001),且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Aza-dC联合TP、GP化疗方案可抑制肺腺癌细胞A549的迁移和侵袭,且比TP或者GP组的抑制效果更强;5-Aza-dC联合GP方案与单独应用GP方案相比,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 8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5.87,P=0.004);5-Aza-dC联合TP方案与单独应用TP方案相比,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 8(t=3.94,P=0.017)、Caspase 6(t=5.81,P=0.004)和BCL2结合蛋白3(BBC3)(t=6.53, P=0.003)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5-Aza-dC可能作为化疗增敏剂来增加肺腺癌细胞的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58例肝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sCD28、sCD80、sCD137、sCD27、sGITR、sTIM3、sCTLA4、sHVEM、IDO、sLAG3、sBTLA、sPD1、sPDL1及sPDL2的表达水平并作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可溶性免疫检查点水平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sCD28和sCD80在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 0/A、B期患者中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和C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CD27和sHVEM在BCLC C期水平较0/A、B期明显下降,甚至低于健康对照者水平。BCLC 0/A、B期患者血浆sCD137、IDO、sPD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sPDL1和sPDL2在各期肝癌患者中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从0/A、B到C期维持高水平状态,不同分期肝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24个月后,复发肝癌患者术前血浆中sCD28水平低于未复发肝癌患者(t=2.843,P=0.007)。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sCD28判断肝癌复发的最佳cut-off值为101.42 pg/ml,曲线下面积为0.771(95%CI=0.611~0.931),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666。sCD28高水平(≥101.41 pg/ml)肝癌患者术后24个月累计复发率为57.9%,低于sCD28低水平组(<101.41 pg/ml)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7,P=0.000)。结论不同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特征不同,提示不同分期肝癌患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且sCD28可作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的精准管理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14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容量及营养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的容量及营养精准管理,共12周。比较两组患者水负荷值、营养相关指标、干预期内上机前平均血压和透析低血压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水负荷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期内观察组上机前平均血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透析低血压总发生率分别13.27%(86/648)、17.44%(113/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8,P=0.035)。观察组干预后白蛋白、肌肉量、身体细胞量及瘦体重较干预前升高,血磷及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A)得分较干预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肌肉量、身体细胞量及瘦体重高于对照组,血磷及改良SGA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的容量及营养精准管理可以有效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血压及营养状况,降低高磷血症及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鼻胃管、经鼻空肠管以及经肠外营养支持在胰腺炎不耐受经口进食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不能耐受经口进食的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57.4±15.9)岁。依据营养支持方式分为3组:鼻肠管组(n=34)、鼻胃管组(n=33)和肠外营养组(n=33)。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NRS2002)、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临床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 Ⅱ、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鼻肠管组(Z=2.28)和鼻胃管组(Z=1.99)治疗后的NRS2002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外营养组相比,鼻肠管组与鼻胃管组治疗后的NRS2002、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改善,鼻肠管组治疗后的APACHE Ⅱ(t=2.18)和血红蛋白水平(t=2.04)也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肠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41.2%(14/34)比78.8%(26/33),χ2=5.41]和肠外营养组[41.2%(14/34)比66.7%(22/33),χ2=4.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炎不耐受经口进食患者采用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后入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3例采用结肠后入路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61.9±8.8)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285.7±49.8)min,其中标本切除时间为(120.0±10.5)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0 ml,出血量范围50~800 ml。53例患者术中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3例(端端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300、325、385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术中5例(9.43%,5/53)因横结肠系膜受侵而离断结肠中动脉、切除部分横结肠系膜。术后5例(9.43%,5/5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胰瘘4例,出血合并胃排空障碍1例。5例离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5.40±1.14)d,均未发生结肠缺血坏死;48例未断结肠中动脉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92±1.03)d。全部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达到R0切除。结论结肠后入路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于十二指肠巨大肿瘤、胰头钩突部肿瘤和(或)伴有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受侵的患者安全可行,可实现R0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潜艇艇员在航海期间发生功能性便秘(FC)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740名返航潜艇艇员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模型,对航海时间、新鲜蔬果供应、饮水量、服役年限、受教育水平、体重指数、晕船情况、运动频次和排便辅助装置等可能影响潜艇艇员航海期间发生FC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航海时间(χ2=32.704,P<0.001)、新鲜蔬果供应(χ2=6.829,P<0.001)、饮水量(χ2=41.156,P<0.001)、体重指数(χ2=6.858,P=0.009)、运动频次(χ2=17.701,P<0.001)和排便辅助装置(χ2=6.171,P=0.013)是影响潜艇艇员航海期间发生FC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航海时间(OR:0.134,95%CI:0.069~0.260,P<0.001)、饮水量(OR:0.121,95%CI:0.060~0.244,P<0.001)、体重指数(OR:0.550,95%CI:0.384~0.788,P=0.001)、运动频次(OR:0.032,95%CI:0.012~0.084,P<0.001)以及排便辅助装置(OR:0.580,95%CI:0.351~0.959,P=0.034)是影响潜艇艇员航海期间发生F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潜艇艇员在航海期间发生FC可能与航海时间长、饮水量少、体重指数高、缺乏运动以及无排便辅助装置等因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VOSviewer与CiteSpace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材料与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建库至2022年收录的应用fMRI研究VCI的相关文献。采用NoteExpress去重并筛选文献,VOSviewer绘制核心作者密度视图,CiteSpace绘制机构合作网络图、关键词聚类图、关键词突现图及时间线图。结果共纳入文献475篇,涉及1168位作者、148种期刊及212家机构。年度发文量呈增长趋势,作者合作团队较少,且各团队间无联系;发表期刊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主,尚未形成以某一机构为核心的合作团队,研究机构独立且分散。关键词聚类包括“认知功能、发病机制、海马、痴呆、脑微出血、核磁共振、早期诊断、海马损伤、高血压”9个聚类,关键词突现中“脑血流”为2018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突现词。结论应用fMRI研究VCI的热度逐渐增加,热点集中于“认知功能、发病机制、海马、痴呆、脑微出血、核磁共振、早期诊断、海马损伤、高血压”方向,“脑血流”为该领域研究前沿。应用fMRI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领域需注重作者、机构团队合作、把握研究热点和前沿,提高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出现临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就诊的291例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以急性期临床病情恶化(clinical deterioration within 24 h,CD24h)和亚急性期临床病情恶化(clinical deterioration between 2 d and 14 d,CD14d)为主要终点事件。数据统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应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相应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终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主要终点事件CD24h和CD14d的发生率分别为21.6%(63/291)和30.6%(89/291),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为13.4%(39/291)。以CD24h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是增加CD24h风险的正性独立影响因素(OR=1.184;95%CI=1.078~1.300;P<0.01);小脑梗死(相比脑干梗死)(OR=0.250;95%CI=0.082~0.757;P=0.014)、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OR=0.026;95%CI=0.002~0.325;P=0.005)对CD24h有负性预测作用。以CD14d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肺部感染(OR=28.085;95%CI=6.863~114.927;P<0.01)和基线NIHSS高(OR=1.114;95%CI=1.001~1.240;P=0.048)是增加CD14d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再灌注治疗(OR=0.089;95%CI=0.013~0.613,P=0.014)可降低CD14d风险;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相比脑干梗死)(OR=7.526;95%CI=1.565~36.188;P=0.012)增加CD14d发生风险,而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OR=0.076;95%CI=0.009~0.683;P=0.021)对CD14d的发生风险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NIHSS(OR=0.834;95%CI=0.758~0.918;P<0.01),CD14d(OR=0.048;95%CI=0.018~0.130;P<0.01)和肺部感染(OR=0.045;95%CI=0.012~0.167;P<0.01)对良好临床预后(发病14 d的改良Rankin评分≤2)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早期临床病情恶化对轻型后循环脑梗死良好临床预后有负性预测作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亚型和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是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CD24h和CD14d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是CD14d的危险因素。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降低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恶化风险和改善临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3D打印前牙区牙周骨缺损模型联合案例导向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重度牙周病松牙固定术规培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口腔全科住院医师规培生60人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30人;其中CBL组接受CBL教学,3D+CBL组采用3D打印前牙区牙周骨缺损模型联合CBL教学。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规培生理论和实践成绩进行考核,并设计调查问卷评估规培生松牙固定术学习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相较于CBL组,3D+CBL组理论成绩(89.0±3.2)和实践成绩(90.0±2.5)均高于CBL组理论成绩(83.3±3.6)和实践成绩(84.2±3.5)(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D+CBL组规培生在牙周基础知识的掌握、松牙固定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病例诊断及制订治疗计划的能力、临床操作能力、教学内容趣味性、与带教教师沟通意愿、主动接诊患者的意识、规培满意度八个方面均高于CBL组(P<0.05)。结论3D打印前牙区牙周骨缺损模型联合CBL的教学在松牙固定术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效果,为3D打印模具在前牙松牙固定术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国内不同级别医院急性胰腺炎(AP)的诊疗现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组员所在医院及其他国内医院对AP的诊疗现状,设计《急性胰腺炎诊疗实践调查问卷》在线调研。调查时间为2020年12月8—24日。观察指标包括一般信息、AP诊断与评估、诊疗策略、随访信息,并对不同级别医院的诊疗情况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其中三级甲等(简称三甲)医院占75.4%(95/126),三级和二级医院分别占15.9%(20/126)和8.7%(11/126)。所有调查对象中,88.1%(111/126)采用经典AP诊断标准,88.1%(111/126)使用严重程度分级,其中使用修订版亚特兰大分级和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级进行严重程度评估的分别占72.1%(80/111)和22.5%(25/111)。70.6%(89/126)使用预测模型,常用模型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评分、影像学模型(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或Balthazar评级)和Ranson标准。对于早期胰腺或胰周感染者,75.4%(95/126)首选抗菌药物;对于包裹性胰腺坏死伴感染者,61.1%(77/126)首选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需外科干预者,首选方式为腹腔镜经腹手术(37.3%,47/126)和开腹手术(25.4%,32/126),61.1%(77/126)认同“延迟手术”策略,32.5%(41/126)常规采取“进阶手术”策略。对于轻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44.4%(56/126)在同次住院期间行胆囊切除术。关于随访,建议随访时长为6个月和12个月者分别占46.0%(57/124)和33.1%(41/124),随访时间间隔为3个月和1个月者分别占50.8%(63/124)和23.4%(29/124)。比较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AP诊疗资料发现,前者年收治≥100例AP的比例更高[34.7%(33/95)比12.9%(4/31),χ²=5.372,P=0.020],常规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更多[68.4%(65/95)比35.5%(11/31),χ²=11.107,P=0.004],常规进行重症预测比例更高[45.3%(43/95) 比12.9%(4/31),χ2 = 13.549,P=0.001],对于需外科干预的AP患者,采取进阶手术策略的比例更高[37.9%(36/95)比16.1%(5/31),χ²=8.512,P=0.017],认为随访应由专职人员完成的比例更高[35.8%(34/95)比22.6%(7/31),χ²=8.154,P=0.043]。结论我国AP诊断规范性较高,对AP严重程度与重症预测的评估仍需进一步推广,尤其在非三甲医院。AP治疗尤其是微创干预策略应成为今后规范化诊疗的推广重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脉夹层低温停循环手术中肾氧饱和度(RrSO2)变化,探讨其对于诊断急性肾损伤(AKI)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观察40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手术期RrSO2变化。将近红外光谱仪(BGOS-600B)探头分别固定于左右肾体表定位区,持续监测RrSO2。记录T1(手术开始时)、T2(体外循环开始后)、T3(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后)、T4(停止循环后)、T5(恢复循环后)、T6(体外循环开放主动脉后)、T7(体外循环停止后)、T8(手术结束时)等8个时间点的RrSO2。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左右肾RrSO2在T1~T8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1±1.10比67.90±1.20,t=1.204,P>0.05;T2:67.92±1.02比67.79±1.24,t=0.512,P>0.05;T3:71.50±0.74比71.74±0.65,t=1.541,P>0.05;T4:53.10±1.45比53.64±1.53,t=1.620,P>0.05;T5:69.83±0.87比69.70±0.98,t=0.627,P>0.05;T6:62.39±0.72比62.28±0.87,t=0.616,P>0.05;T7:64.71±0.80比64.50±1.16,t=0.943,P>0.05;T8:66.69±1.22比66.25±0.90,t=1.836,P>0.05)。手术开始后至体外循环开始时,RrSO2变化较小,T2与T1比较(67.86±1.29比68.06±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9,P>0.05)。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后,RrSO2逐渐上升,T3高于T1(71.62±0.49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0,P<0.05)。停止循环后,RrSO2逐渐降低,T4低于T1(53.37±2.21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0,P<0.05)。恢复循环后,RrSO2再次上升,T5高于T1(69.77±0.88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1,P<0.05)。体外循环开放主动脉后,RrSO2逐渐下降,T6低于T1(62.35±0.63比68.06±1.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20,P<0.05)。体外循环停止时,RrSO2轻微上升,T7低于T1(64.61±0.99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0,P<0.05)。手术结束时,RrSO2轻微上升,T8低于T1(66.46±1.15比68.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4,P<0.05)。结论RrSO2在主动脉夹层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可以较好反映肾氧合状态,有助于诊断急性肾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采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方式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7例。依据患者胰肠吻合所用导管类型分为两组:应用普通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普通组(n=61);应用"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变径组(n=86)。对比分析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58例,年龄(56.7±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径组胰体部断面胰管直径(3.2±0.1)mm,胰管内置管深度(4.7±0.2)cm,普通组则无法准确测量。变径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2.32%(2/61)比11.47%(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LPD的应用中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及3D打印导板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计算机辅助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计算机辅助截骨组)18例及接受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常规截骨组)25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3.2±2.5)岁(范围1~11岁);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研究所(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1型20例、2型9例、3型12例、4型2例;均为单侧脱位,左侧18例、右侧25例。计算机辅助截骨组依据CT片上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和骨性髋臼指数(bony acetabular index,BAI)制订截骨方案,使用Mimics软件模拟操作并制作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髋关节评分。于末次随访X线片上比较两组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central edge,CE)角及头臼指数(acetabulum head index,AHI),在三维CT片上比较手术前后计算机辅助截骨组ATA的变化。结果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随访(2.3±0.2)年(范围2.0~2.5年)、常规截骨组随访(2.8±0.15)年(范围2.5~3.0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手术时间为(127±20.6) min,较常规截骨组的(103±13.2) min长(t=4.657,P<0.001);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7.5) ml、常规截骨组为(151±15.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P=0.239)。术后2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髋关节JOA评分为(86.7±8.5)分,常规截骨组为(84.8±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P=0.533)。末次随访时计算机辅助截骨组CE角为36.8°±5.2°,大于常规截骨组的31.8°±4.4°(t=3.414,P<0.001);AI为23.5°±5.5°,与常规截骨组(25.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AHI为85.8%±6.6%,大于常规截骨组的80.4%±8.3%(t=2.284,P=0.028);患侧ATA为12.3°±1.4°,与健侧(11.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7)。结论基于特定解剖参数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可直观模拟截骨过程,并制造个体化3D打印导板。与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相比,对DDH患儿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可以达到更精准的影像学矫正,进而获得更佳的头臼匹配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多视频清创技术在复杂感染性胰腺坏死(CIPN)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治疗的34例CIP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视频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术中超声组、腹腔镜+胆道镜组、单纯腹腔镜组。对三组患者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总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腹腔镜+术中超声组共有患者13例,年龄(56.4±13.4)岁;腹腔镜+胆道镜组7例,年龄(48.0±8.4)岁;单纯腹腔镜组14例,年龄(51.4±15.6)岁。腹腔镜+术中超声组、腹腔镜+胆道镜组及单纯腹腔镜组的手术次数分别为(2.2±1.1)次、(1.6±0.8)次、(2.9±1.4)次,其中腹腔镜+胆道镜组的手术次数小于单纯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术中超声组、腹腔镜+胆道镜组及单纯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0.5±22.9)min、(65.7±19.9)min、(51.5±15.4)min,腹腔镜+术中超声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总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多视频清创技术可充分发挥各视频方式的优点,对改善CIPN患者疗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老年机械性小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90例机械性小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的肠梗阻导管组(40 例)和经鼻胃管减压的鼻胃管组(50 例)。结果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留置时间为(91.0±33.5) h,短于鼻胃管组的(149.3±82.3)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3,P=0.002)。肠梗阻导管组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X线检查气液平消失时间及结肠造影剂显影时间均短于鼻胃管组[(55.9±40.9) h比(127.6±59.1) h,t=5.149;(69.8±42.3) h比(134.9±48.4) h,t=5.371;(104.3±35.1) h比(178.3±79.8) h,t=4.297;(106.2±36.6) h比(175.8±79.1) h,t=4.050;(101.4±37.3) h比(172.4±72.9) h,t=4.407,均P<0.05]。肠梗阻导管组住院时间短于鼻胃管组、药品费用少于鼻胃管组 [(8.1±3.8) d比(11.6±6.7) d,t=2.248;(8 236±5 451)元比(15 329±9 582)元,t=3.293,均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可快速有效缓解老年人机械性小肠梗阻症状,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例行LDPPHR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29岁,年龄范围为14~66岁。25例病人均施行LDPPHR。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恢复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3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25例病人均完成LDPPHR,其中23例行全胰头切除术,2例行胰头次全切除术。25例病人手术时间为310 min(207~5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50~800 mL)。25例病人中,1例输注红细胞4 U、血浆400 mL,1例输注血浆500 mL,1例输注血浆600 mL,22例未输注红细胞和血浆。25例病人中,3例发生B级胰瘘,充分引流后出院;4例发生胆瘘,2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例充分引流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肝周积液行穿刺引流+胆总管支架植入术后症状消失,18例无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7 d(9~27 d)。(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5例病人肿瘤体积为6.0 cm×5.0 cm×2.0 cm(1.0 cm×2.0 cm×1.5 cm~10.0 cm×9.0 cm×8.0 cm);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例,胰头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真性囊肿、胰腺肿瘤结节中央胆固醇结晶及钙化、胰头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3)随访情况: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期间,25例病人中1例发生术后糖尿病,规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1例发生脂肪泻,口服补充胰酶制剂,症状改善;1例术前以间断头晕伴双下肢无力,低血糖为主要表现,术后未行特殊治疗血糖恢复正常;其余病人无代谢性并发症发生。25例病人无肿瘤癌变、复发和死亡,无胃排空障碍、胆管结石或狭窄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LDPPHR治疗胰头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安全、可行,具有保留消化道完整性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光照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化及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光照组及24 h持续光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及骨骼肌脂质含量和尿6-羟基硫酸褪黑素(6-SML)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骨骼肌生物钟基因及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组织免疫荧光及油红O染色评估肌纤维类型及脂质沉积。结果与正常光照组相比,持续光照小鼠夜间尿6-SML水平降低(P<0.05),骨骼肌核心生物钟基因脑肌类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Bmal1)、昼夜节律运动输出周期蛋白故障(Clock)、周期2(Per2)mRNA表达水平及节律发生改变。与正常光照组相比,持续光照组小鼠的体重、血脂以及骨骼肌游离脂肪酸、三酰甘油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脂肪酸氧化关键酶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b(Cpt1b)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进一步的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持续光照组小鼠骨骼肌慢肌纤维比例降低,而快肌纤维比例增加(均P<0.05)。结论持续光照导致小鼠骨骼肌脂质异位沉积,该过程可能与骨骼肌肌纤维重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