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高危吸烟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招募72例评估为慢阻肺高危且吸烟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根据干预模式随机分为传统组(35例)和智能组(37例)。传统组采用邮寄健康教育资料的方法,智能组则借助移动智能平台发送健康教育资料,进行互动反馈并干预。两种模式分别干预12周后对比受试者尼古丁依赖程度、国际体力活动程度、人群满意度、随访人员耗时等指标的情况。结果干预后,智能组尼古丁依赖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1.86±1.48)比(3.77±1.66)分],戒烟病例数显著多于传统组(11比1例)(均P<0.05);国际体力量表评分明显改善的例数显著多于传统组(15比0例),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97.30%比42.85%),且耗费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18.03±2.96)比(25.14±2.64)min](均P<0.01)。结论智能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慢阻肺高危吸烟人群健康教育效果,并改善其健康行为。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吸烟 高危人群 智能平台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与防控常态化下体检人群生活方式改变对体重和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2021年连续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全体南京市企事业单位团体体检人员801例纳入研究。收集其基本信息、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尿酸等数据,并通过检前问卷调查获得其饮食和锻炼习惯等信息。将2019年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20年数据作为疫情初期数据,2021年数据作为防控常态化下的数据。根据基线体质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各组体质指数和代谢指标变化,采用χ²检验比较饮食和锻炼习惯变化,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体重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疫情初期体重过低组体重增加比例最高(42.9%),超重组体重减轻比例最高(24.2%),肥胖组体重最稳定(70.6%)(P=0.004),男性(OR=0.56,95%CI:0.36~0.87)比女性更不易增加体重(P=0.010);防控常态化下各组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疫情初期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基线数据[4.98(4.66,5.42)比5.23(4.91,5.66)mmol/L、4.98(4.36,5.67)比5.11(4.54,5.77)mmol/L、2.90(2.45,3.33)比3.23(2.77,3.74)mmol/L],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基线数据[333.0(275.5,397.0)比311.0(257.5,368.0)μmol/L](均P<0.001);防控常态化下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疫情初期[24.0(21.9,26.3)比23.8(21.7,26.1)kg/m2、5.18(4.85,5.62)比4.98(4.66,5.42)mmol/L、5.12(4.42,5.76)比4.98(4.36,5.67)mmol/L、3.06(2.59,3.57)比2.90(2.45,3.33)mmol/L],尿酸水平显著低于疫情初期[319.0(265.0,377.0)比333.0(275.5,397.0)μmol/L](均P<0.001)。疫情初期居家组不健康饮食减少比例显著高于外出组(19.5%比11.4%),外出组锻炼增加比例显著高于居家组(5.1%比1.6%)(均P<0.05);防控常态化下居家组不健康饮食增加比例显著高于外出组(26.8%比13.0%)(P<0.001),锻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疫情初期与防控常态化下不健康饮食>3次/周(OR=3.85、3.01,95%CI:1.74~8.51、1.41~6.39)与体重增加均呈正相关,规律达标锻炼(OR=4.35、2.61,95%CI:2.05~9.23、1.15~5.91)与体重减轻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与防控常态化下,体检人群生活方式对体重和代谢指标均产生影响;疫情初期不健康饮食及锻炼减少,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均有所下降,体重过低者易增重;防控常态化下体检人群锻炼增加,但不健康饮食也增加,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均显著上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生活方式 体重 代谢 影响 饮食习惯 锻炼习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SNHG6与乳腺癌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SNHG6、miR-30-5p、FKBP3的表达情况;按照实验内容将MCF-7细胞分组:①si-NC组、si-SNHG6组、si-NC+miR-30-5p inhibitor组和si-SNHG6+miR-30-5p inhibitor组;②miR-NC组、miR-30-5p inhibitor组、miR-30-5p inhibitor+sh-NC组和miR-30-5p inhibitor+sh-FKBP3组。通过siRNA技术抑制SNHG6表达,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将miR-30-5p模拟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miR-NC)转染MCF-7细胞,构建针对FKBP3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抑制FKBP3表达。CCK-8、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伤口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观察各组MCF-7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蛋白质印迹法分析SNHG6与miR-30-5p、miR-30-5p与FKBP3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与MCF-10A细胞比较,MCF-7细胞中SNHG6和FKBP3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miR-30-5p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21.097, P=0.000;t=17.812,P=0.000;t=33.671,P=0.000)。与si-NC组比较,si-SNHG6组MCF-7细胞增殖活性被显著抑制(t=19.569,P=0.000;t=25.077,P=0.000),细胞集落形成数显著下降(t=34.071, P=0.000),细胞迁移与侵袭也受到抑制(t=33.419,P=0.000;t=29.372, P=0.000)。miR-30-5p与SNHG6存在互补结合位点,miR-30-5p mimic与SNHG6-WT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较miR-NC与SNHG6-WT共转染组显著降低(t=31.596,P=0.000)。各组MCF-7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之间差异显著(F=268.014,F=398.483,F=244.962),与si-SNHG6组比较,si-SNHG6+miR-30-5p inhibitor组的MCF-7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增加(P=0.000),与si-NC+miR-30-5p inhibitor组比较,si-SNHG6+miR-30-5p inhibitor组的MCF-7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00)。miR-30-5p与FKBP3的3’UTR存在互补结合位点,miR-30-5p mimic与FKBP3-WT共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较miR-NC与FKBP3-WT共转染组显著降低(t=28.557, P=0.000)。转染后各组MCF-7细胞间FKBP3蛋白表达差异显著(F=102.523),与miR-NC组比较,miR-30-5p mimic组FKBP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miR-30-5p inhibitor组FKBP3蛋白表达则显著升高(P=0.000)。各组MCF-7细胞间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差异均显著(F=177.036,F=285.530,F=217.992),与miR-30-5p inhibitor组和miR-30-5p inhibitor+sh-NC组比较,miR-30-5p inhibitor+sh-FKBP3组的MCF-7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00)。结论抑制miR-30-5p表达可逆转下调SNHG6对MCF-7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抑制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lncRNA SNHG6 miR-30-5p FKBP3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米氮平用于乳腺癌患者行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epiru-bicin+cyclophosphamide,EC)方案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的改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就诊的82例行E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福沙匹坦+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福沙匹坦+托烷司琼+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恶心呕吐生活功能指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及迟发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急性及迟发性恶心呕吐的临床控制率均为97.56%,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6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59%,显著低于对照组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部分总分、呕吐部分总分、FLIE指数总分分别为(58.41±7.52)分、(53.76±1.91)分、(112.17±5.2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8.61±5.76)分、(50.75±4.73)分、(99.36±4.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EC方案化疗期间采用米氮平替代地塞米松用于防控化疗相关恶心呕吐能够起到改善临床疗效,降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米氮平 乳腺癌 恶心 呕吐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仅表现为恶性胸腹腔积液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例仅表现为恶性胸腹腔积液的ALK- 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仅为大量胸腹腔积液,全身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亦未发现实质性肿物,在对腹腔积液包埋沉渣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结合细胞学涂片,腹腔积液液基制片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和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诊断为ALK-ALCL。给予化疗后,腹腔积液立即消失,Ⅰ期化疗后恢复良好,2016年完成8个周期化疗后停药。随访至截稿前,患者停药后首次因腹腔积液入院,充分引流后,症状即缓解,亦未发现实体肿物,维持西达苯胺治疗,随诊观察。结论腹腔积液诊断为ALCL少见,无实体肿瘤者更为罕见,需和原发渗出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间皮瘤等进行鉴别;部分ALK- ALCL预后良好。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胸腔积液,恶性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提高慢阻肺的知晓率和就诊率,并对早期慢阻肺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是慢阻肺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慢阻肺通常是指慢阻肺全球倡议指南中定义的轻、中度慢阻肺,在此阶段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最为迅速,对早期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可能会获得更大收益。运动干预被认为是肺康复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其作为早期慢阻肺非药物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早期慢阻肺运动干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阐述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呼吸训练和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等主要运动干预方式的现有证据,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运动 健康管理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