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胎儿颈部透明层(NT)厚度与胎儿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NT厚度测量的单胎孕妇,共4 958例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进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妊娠早期血清学筛查、妊娠中期超声筛查及对新生儿出生后28 d的体格检查。根据妊娠早期超声筛查的结果,分为胎儿NT增厚(≥3.0 mm)者167例与NT厚度正常者4 791例;将胎儿NT增厚的孕妇,分为胎儿单纯NT增厚者86例与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者81例。分析不同NT厚度胎儿的预后,并重点对单纯NT增厚与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胎儿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妊娠早期超声筛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或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绒毛穿刺取样术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以明确产前诊断。结果(1)胎儿NT厚度正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共4 791例孕妇,包括胎儿NT厚度正常且无结构异常者4 726例,其中妊娠中期及产后新诊断结构异常83例,4 688例活产;胎儿NT厚度正常但结构异常的孕妇65例,其中61例孕妇终止妊娠,4例活产。(2)胎儿单纯NT增厚孕妇的妊娠结局:86例孕妇中,66例(76.7%,66/86)行CMA检测,3例胎儿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除7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外,余79例行妊娠中期超声检查、新生儿出生后28 d体格检查、新生儿电话随访至6~21个月均未发现发育异常。(3)胎儿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81例孕妇中,73例(90.1%,73/81)行CMA检测,其中32例的胎儿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70例选择终止妊娠,2例妊娠中期自然流产,9例活产。(4)NT增厚是否合并结构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及预后比较:单纯NT增厚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为3.5%(3/86),合并结构异常者为39.5%(3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P<0.01);胎儿单纯NT增厚孕妇的健康新生儿存活率为91.9%(79/86),合并结构异常者为9.9%(8/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1)。结论妊娠早期,超声筛查胎儿NT及结构,能提高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率。单纯NT增厚胎儿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较低,新生儿健康存活率较高。
简介:摘要RhD阴性血型孕妇孕育RhD阳性血型胎儿时,有发生胎儿或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风险,严重者可导致胎死宫内或新生儿死亡,孕期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RhD阴性血型孕妇孕育RhD阴性血型胎儿时,则无类似情况。近年来,随着遗传研究手段的不断涌现,对RhD阴性血型孕妇进行胎儿RHD基因型筛查,选择性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对RhD阴性血型孕妇的围产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欧美国家已常规开展胎儿RHD基因型无创产前筛查,但RhD阴性亚洲人中RHD基因除了有完全缺失和部分缺失型,还有点突变等存在形式,这导致针对高加索人群的筛查技术不完全适用于亚洲人群,需建立针对亚洲人群的无创胎儿RHD基因型检测方法。本文就亚洲RhD阴性血型孕妇基因型特点、胎儿基因型筛查的意义以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28~40周脐血管(动、静脉)内径变化对胎儿内环境的影响。方法2010年1-12月我院产前检查717例孕妇产前超声观察脐血管数量、内径、分布走向,结合频谱多普勒血流动力学测定。产后测量胎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观察脐带螺旋状况。结果正常胎儿各孕周脐血管内径随孕周增长而增加,孕28~40周脐动脉内径(3.35±0.44)~(4.04±0.49)mm,脐静脉内径(7.22±0.65)~(8.39±0.78)mm;正常胎儿脐动脉血流参数随孕周增长而降低,其近胎盘端低于近胎儿端,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巨大儿、胎儿宫内生长迟缓伴宫内窘迫的胎儿脐血管内径与同孕龄组正常胎儿比较存在差异。脐带螺旋扭转程度与胎儿宫内窘迫有关。结论了解正常胎儿的脐血管内径范围及脐动脉血流参数,有助于观察胎儿内环境的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胎儿游离DNA的基础性与拓展性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在胎儿非整倍体异常及染色体拷贝数目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77例基础性与拓展性NIP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随访妊娠结局,分析孕妇的临床数据、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率、筛查效能。结果2777例孕妇中,42.9%(1192/2777)选择了基础性NIPT,57.1%(1585/2777)选择了拓展性NIPT,失败率为0.1%(3/2777)。共检出21三体高风险8例,性染色体高风险6例,目标疾病外高风险32例。NIPT对21三体高风险阳性预测值为85.7%;拓展性NIPT对性染色体异常的筛查阳性率为0.38%,3例高风险病例进行了产前诊断,确诊47,XXX一例,假阳性2例。对于检测范围外的额外发现,基础性和拓展性NIPT的产前诊断率分别为71.4%(5/7)和68.2% (15/22),确诊7例真阳性CNVs,包括致病性和可疑致病性CNVs各1例,临床意义不明CNVs 5例。6例母源CNVs高风险病例中,5例胎儿携带相应CNVs且母亲为携带者;1例胎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未见异常,但其母亲为相应CNVs携带者。结论NIPT对21三体综合征和母源性CNVs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胎源性CNVs的检测效能有限。检测前由孕妇知情选择是否获知目标疾病外的高风险结果是NIPT临床应用的可选方案,目标疾病外的高风险病例可结合胎儿超声筛查结果选择是否行介入性产前诊断,但需充分告知可能的残余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及基因检测确诊1例Papillorenal综合征胎儿,并分析其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胎儿的超声检查结果。采集引产儿肌肉样本,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与临床表型相关的变异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变异进行验证。结果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双肾严重发育不良、羊水量少。引产组织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胎儿携带PAX2基因c.736G>T(p.Glu246Ter)杂合无义变异,既往未见报道。Sanger测序结果与全外显子组测序一致。胎儿父母双方该位点均为野生型,提示胎儿为新发变异的可能性大。结论PAX2 c.736G>T(p.Glu246Ter)新发杂合变异很可能是胎儿Papillorenal综合征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为家系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RhD阴性血型孕妇进行基因分型,探索适合本地区RhD阴性血型孕妇的胎儿RhD血型产前筛查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孕周≥12周的单胎妊娠RhD阴性血型孕妇33例。在行RHD基因分型的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RHD基因外显子5和10,对RHD完全缺失型及RHD-CE(2-9)-D型孕妇外周血游离DNA进行胎儿RhD血型产前筛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1号染色体上25648453位点,对RHD 1227A突变型孕妇外周血游离DNA行胎儿RhD血型产前筛查。同时经新生儿脐带血验证产前筛查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3例RhD阴性血型孕妇中,20例(60.6%)为RHD完全缺失纯合型,5例(15.2%)为RHD-CE(2-9)-D/RHD完全缺失杂合型,7例(21.2%)为RHD 1227A/RHD完全缺失杂合型,1例RHD711delC/RHD完全缺失杂合型。25例RHD完全缺失纯合型或RHD-CE(2-9)-D/RHD完全缺失杂合型孕妇产前筛查结果中,22例胎儿为RhD阳性血型、3例为RhD阴性血型,新生儿脐带血验证结果与产前筛查结果一致;7例RHD 1227A/RHD完全缺失杂合型孕妇产前筛查结果显示,胎儿均为RhD阳性血型,新生儿脐带血验证结果与产前筛查结果一致。1例RHD 711delC/RHD完全缺失杂合型孕妇未行胎儿RhD血型产前筛查。结论RHD完全缺失纯合型为本地区常见的等位基因类型,其次为RHD 1227A/RHD完全缺失杂合型及RHD-CE(2-9)-D/RHD完全缺失杂合型。在RhD阴性血型孕妇基因分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RHD完全缺失型、RHD-CE(2-9)-D型及RHD 1227A突变型孕妇进行胎儿RhD血型的产前筛查,有助于RhD阴性血型孕妇的分类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CNS)异常胎儿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并追踪其妊娠结局,探讨CMA在CNS异常胎儿中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20年12月因超声提示CNS异常至南京鼓楼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636例胎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表型,将CNS异常的胎儿分为脑室扩张组(n=441)、脉络丛囊肿组(n=41)、颅后窝池增大组(n=42)、全前脑组(n=15)、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组(n=22)及其他异常组(n=75);此外,根据是否合并CNS以外的异常,将胎儿分为孤立性(n=504)及非孤立性(n=132)CNS组。收集胎儿的产前样本(羊水/穿刺绒毛/脐血)或流产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进行CMA检测,并电话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636例CNS异常胎儿(包含89例流产组织),随访547例。CMA异常检出率为11.48%(73/636)。全前脑组、ACC组、脉络丛囊肿组、颅后窝池增大组、脑室扩张组、其他异常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0%(12/15)、31.82%(7/22)、19.51%(8/41)、14.29%(6/42)、7.48%(33/441)、9.33%(7/75)。与孤立性CNS异常组相比,非孤立性CNS异常组的检出率显著偏高(6.35% vs. 31.06%)(32/504 vs. 41/132)(χ2 = 62.867,P<0.001)。随访结果显示,CMA异常的52例胎儿中,1例发育正常,其余均已引产。CMA未见异常的434例胎儿中,377例活产(6例发育迟缓,其余均正常),57例引产;非孤立性CNS异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率显著高于孤立性CNS异常胎儿(26.56% vs. 10.54%)(17/64 vs. 39/370)(χ2 = 12.463,P<0.001)结论CNS异常的胎儿应通过CMA检测以明确遗传学病因。CMA未见异常的胎儿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型的可能。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CNS异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