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诗人杜甫生当唐之盛时,耳闻目睹过开元全盛之世,伴随着盛世之梦而与生俱长,是远大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保留下来最早一首杜诗《望岳》,末二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隐然显出当年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雄心壮志①。那正是开元末年满怀壮心年轻杜甫...

  • 标签: 杜甫 文学事业 文学理想 《戏为六绝句》 穷年忧黎元 杜诗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旗帜之一郭沫若,其文学观点形成与演变,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种种质素,又突出表现了本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在革命时代大潮推涌下,从观念到行动努力改造自身,不断重建自我形象甘酸苦辣体验。郭若沫感受过封建末世腐败、压抑,体味过“五四”新文化震荡、热风,经历并参与大

  • 标签: 理性传统 自我形象 中国现代文化 时代大潮 质素 载道
  • 简介:“甲申”纪念与李岩悲剧杨胜宽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一九四四年,其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农民起义成败教训,同时也的确有告诫中国共产党戒骄戒躁、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现实用意。所以,毛泽东在一九四四年...

  • 标签: 农民起义军 甲申 八年抗战 最后胜利 九四 明季北略
  • 简介:诗人心事,能感能发,与众不同。诗圣杜甫,生当唐王朝历史发展转折时期,无论其在封建盛世动心之事,其在战乱之中揪心之事,还是其在唐王朝逐渐衰败过程痛心、忧心之事,都显示出与那个特殊时代舍辙合拍、血肉相连。杜甫悲剧人生,就是那个时代历史悲剧写照与缩影。

  • 标签: 杜甫 心事 封建盛世 安史之乱 仁者情怀 悲剧人生
  • 简介:1926年初,郭沫若在回答陶其情对《马克思进文庙》这篇小说,将马克思共产制度与孔子国家主义视为"同根同源"责难时,阐述了他对孔子认识一个基本观点,即:"论人当以他时代环境为背景,更当一针见血地捉到他根本精神。"《马克思进文庙》和郭沫若在这里所坚持观点,是在其宣告已经成了个"彻底马克思主义信徒",即思想经历了一场"洗礼"之后二五、二六年间,公然表明对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思想精神"不相矛盾"看法。这说明,第一,郭沫若对中国文化传统根本精神之认识,当其用

  • 标签: 孔子思想 儒家精神 中国文化传统 儒家哲学 三达德 先秦儒家
  • 简介:苏轼具有乐观性格,超然旷达的人生观,和将生活趣味化、艺术化不懈追求,他为后世文人树立生活范式者以此,他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喜爱者也以此。本文从谈谐放诞天性、超然物外心灵、幽默风趣交际、游戏趣味文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力图展示出苏轼幽默人生文化个性。

  • 标签: 苏轼 幽默 乐观 交际 生活态度 游戏文章
  • 简介:在郭沫若长达5()余年对于墨子认识与评价,始终坚持对其思想立场进行批判和否定完全负面评价,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学者与之争议不已未了话题,也是颇为让研究者感到困惑和费解现象。梳理并剖析郭沫若认识评价墨子思维脉络、方法路径,依照他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及其所持宗教观念,对“宗教家”墨子,得出这种评价结论是必然

  • 标签: 郭沫若 墨子思想 宗教家 帝王本位 负面评价
  • 简介:杜诗记录中唐时代历史乱象与遍地疮痍社会良知及创作动力自何而来?笔者以为源于杜甫贯穿一生平民生活体验及其由此形成推己及人平民情怀。由奉儒者、游观者、干谒者、客居者、卧疾者串联而成平民角色,决定了杜甫必然具备平民化特征仁爱情怀、天地情怀、酸辛情怀、迁徙情怀与伤痛情怀。文章还就郭沫若关于杜诗“人民性”与杜甫“地主生活”问题进行了评析。

  • 标签: 杜甫 平民角色 平民情怀 郭沫若 杜甫评价
  • 简介:郭沫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处于国统区特殊工作环境,带着一定现实针对性和主观好恶色彩完成韩非子思想研究。他对韩非综合先秦法家“法”“术”“势”思想,且杂取诸子百家思想成分以完成古代法家思想体系构建功绩,几乎全盘否定,是不够客观公允。梳理郭沫若韩非子批判认识评价过程,透视其中复杂背景原因及其教训,对于今天学术研究工作健康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韩非 “法”“术”“势”思想 君主本位 否定性评价.
  • 简介:笔者近年正在进行宋代杜诗学研究,既涉及到从宋初至北宋中后期,及整个南宋时期宋人对杜甫其人其诗认识过程和评价变化,也涉及到某些文学流派对杜甫认识和评价传统,还对一些有代表性诗论家杜学思想进行了专门研

  • 标签: 杜甫 宋人 杜诗学 诗论家 文学流派 体认
  • 简介:转型发展既是地方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客观要求,也是自身寻求发展空间、实现办学功能重要机遇。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转型发展基本内涵,看清举国上下期盼改革促进发展时代趋势,把握加快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精心设计,统筹谋划,矢志不渝,注重实效,实现学校成功转型与质量更高良性发展。

  • 标签: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应用 服务 质量 特色
  • 简介:大学课堂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本世纪初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但许多课堂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制约因素,既与长期形成大学课堂教学若干观念误区相关,也是管理者在注重课堂教学规范评价导向与机制时,对教学实效重视不够所导致必然结果。大学人才质量进一步提高,应该从关注并建立真正有效大学课堂着手,形成新管理与评价机制。

  • 标签: 大学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主渠道 教师职责 评价机制
  • 简介: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对历史人物研究,其关于曹氏父子翻案性评价备受关注。近年来许多论者认为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是为了迎合当时政治需要甚至是毛泽东个人喜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分析了郭沫若《论曹植》对曹植全面否定以及对曹操、曹丕肯定,重点探讨其替历史和历史人物翻案所运用思维方式与评价标准,证明这是郭沫若由来已久、一以贯之思想观念与研究风格,时下"迎合"论观点与实际不符;同时,本文对郭沫若评价曹植思维角度与评价逻辑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全盘否定曹植观点与结论是不科学和不公正

  • 标签: 郭沫若 历史与历史人物 曹植 曹操 翻案 思维逻辑
  • 简介:我与《杜甫研究学刊》因缘,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一次偶然机会。记得1989年在江油参加全国首届赋学年会,饭后转街,与学刊编辑部曾亚兰女士同行,当时还有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田耕宇兄。互致介绍,我知道曾女士是刊物编辑,她也知道了我和田兄都是毕业于陕西师大古典文学硕士。对于初涉学术殿堂我们而言,自然希望能结识一些学术刊物编辑,甚至带着几分羡慕。谈话便主要围绕学刊稿件要求和杜诗研究展开。当时我,尚处在“不喜”杜诗年龄、不敢碰杜诗(觉得杜诗研究的人那么多,自己学识那么肤浅)心态,对从事杜甫其人其诗研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记得在曾女士许多谈话,她热心动员我们着手杜诗研究,充分利用年轻人大胆、思想新锐长处,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 标签: 杜诗 杜甫研究 赋学 因缘 古典文学 偶然
  • 简介:胡锦涛要求高等教育要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第四大职能,这引起了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高度关注。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办学实际,在区域文化传承弘扬、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等方面,认真履行办学新职能,切实处理好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适应地方发展需要与高等教育引领社会作用、人才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人格素质兼顾协调等重大关系,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自身特色发展。

  • 标签: 地方高校 地方文化 校园文化 传承 创新 人才培养
  • 简介:苏轼爱水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有名,他对'水'品格认识是最深刻.苏轼不拘一格艺术个性和他在千变万化完成自己文化人格塑造,与他所赋予'水'品格是完全一致.苏轼善'变'艺术人生,是其通变文化观念和善于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关系必然反映,也是其成就为'球形'文化巨人必然结果.

  • 标签: 苏轼 通变 通才 文化品格
  • 简介:《易》在中国数千年思想史和文化史发展上,都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它所阐述宇宙观与人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政权秦王朝以及此后两千多年封建政制和意识形态构建,都起了十分重要作用。也许正因于此,郭沫若很早就关注、研究《易》,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中叶,二十余年间经历了感性直观认知到科学辩证评价发展演进过程,其观点随时代形势变化和自身思想转变而发生改变,成为其认识和评价《易》突出特征。

  • 标签: 郭沫若 《易》 宇宙观 人生哲学 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
  • 简介:苏轼记体散文传统分类,太过琐碎,本文从中国记事散文发展出发,以“记事”为其文体特征,对苏轼散文作了重新归类,并就其记体散文议论化特点及其作用、创作灵感和表达风格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有助于人们对苏轼记体散文构思、立意及行文变化创新进一步了解。

  • 标签: 苏轼 记体散文 议论化 灵感 变化 艺术观赏性
  • 简介:郭沫若学术著作《李白与杜甫》已经问世40年了。学界对郭沫若“扬李抑杜”评价倾向批评甚多,但所持依据主要是书中批评杜甫失当之处,很少对其批评李白内容进行全面的审视。实际上,《李白与杜甫》虽然表现了“扬李抑杜”不恰当倾向,但郭沫若对李白同样有着许多深刻而严厉批评;其所肯定,是有相当原则性和客观分寸

  • 标签: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 “扬李抑杜” 李白 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