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统激光光凝(以下简称为激光)、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Coats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连续就诊且未经治疗的Coats病2B~3A2期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激光组、联合组、注药组。激光组患眼初始治疗为单纯传统激光治疗;注药组患眼初始治疗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联合组患眼初始治疗为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或抗VEGF药物治疗后1周内行激光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3组间的治疗有效率、视网膜下液(SRF)、黄斑水肿、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60只眼中,男性55例,女性5例;年龄(17.1±2.0)岁;均为单眼。2B、3A1、3A2期分别为26、23、11只眼。激光组、联合组、注药组各20例20只眼。注药组所有患眼初始治疗后,异常血管均无明显消退;SRF吸收、增加分别为4 (20.0%,4/20)、5 (25.0%,5/20)只眼。给予补充激光治疗16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4只眼。激光治疗的16只眼中,治疗有效10只眼(50.0%,10/20 );治疗过程中发生玻璃体积血、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1、1、2只眼,均再给予PPV治疗;黄斑水肿反复、持续存在分别为4、1只眼。联合组患眼中,治疗有效11只眼(55.0%,11/20);治疗过程中出现SRF增多、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5、2、2只眼,均再次给予PPV治疗;黄斑水肿反复、持续存在各1只眼。激光组患眼中,治疗有效15只眼(75.0%,15/20 );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量玻璃体积血、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2、2、1只眼,均再次给予PPV治疗。结论单纯抗VEGF药物治疗Coats病无效,需联合其他异常血管消融治疗。抗VEGF药物在Coats病治疗中,既可促进SRF的吸收,亦可能致其增加,应用需谨慎。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生成抑制剂 激光凝固术 视网膜下液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oats病伴中心凹下纤维化结节患眼的黄斑区微血管异常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0日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oats病伴或不伴中心凹下纤维化结节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0例40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年龄均<21岁。根据是否存在中心凹下纤维结节,将患者分为伴中心凹下纤维结节、不伴中心凹下纤维结节(黄斑水肿或渗出),并据此分为纤维化组、非纤维化组,分别为26例26只眼、19例19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仪对患者双眼黄斑区3 mm×3 mm或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设备自带软件自动处理图像。观察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否存在FAZ边缘吻合血管拱环断裂、异常微血管分支(AMB)。结果纤维化组26只眼均可见自中心凹旁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发出的AMB,长入并破坏FAZ边缘吻合血管拱环的完整性;AMB呈交错缠绕状,纡曲扩张。B扫描像可见中心凹下纤维结节内血流信号,其中血流信号横贯于内层视网膜和纤维结节之间23只眼(88.46%,23/26)。非纤维化组患眼血管异常均表现为毛细血管纡曲扩张及缺损,未见FAZ吻合血管拱环断裂、AMB。结论Coats病伴中心凹下纤维结节时,交错紊乱及纡曲扩张的AMB自中心凹旁血管网发出,长入并破坏FAZ边缘吻合血管拱环的完整性,并向下纵向生长至纤维结节内。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中心凹下纤维结节 黄斑区微血管异常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stx2e亚型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8年间监测中发现的3株人源、13株动物源及8株食品来源的携带stx2e基因亚型的大肠埃希菌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序列,对菌株stx基因亚型、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系统进化关系及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进行分析。结果24株菌分为19种O∶H血清型和19种序列(ST)型,均携带至少1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19株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3株人源菌株分别属于不同血清型及ST型,但存在与之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动物、食品来源菌株;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显示相同血清型或ST型的人源菌株分别与动物或食品源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不同菌株间stx2e序列高度相似(>99.7%),但志贺毒素前噬菌体基因组成、大小等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我国对罕见的人源性stx2e亚型大肠埃希菌菌株特征进行报道,结合动物及食品源性菌株,表明我国stx2e亚型菌株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 标签: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2e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人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抗生素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携带状况。方法33株非O157 STEC菌株来自2011—2019年7个省份,包括青海、黑龙江(各1例),广西、山东(各2例),广东(4例),河南(11例),上海(12例),均分离自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微量肉汤法对非O157 STEC进行19种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O∶H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耐药相关基因预测。结果33株非O157 STEC分为19种O∶H血清型、17种MLST序列型;10株菌对1种或以上抗生素耐药,5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30.3%,10株),并检出阿奇霉素耐药菌株(12.1%,4株),但所有菌株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共检出22种耐药基因,全部菌株均携带blaEC基因,并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型blaCTX-M-15(3.0%,1株),首次检出fosA7基因。结论中国7省份33株人源非O157 STEC中存在多重耐药和阿奇霉素耐药菌株,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型,但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 耐药表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5例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合并CML的PDR患者5例10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CML病史等基本信息。检测其内分泌、血液学指标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眼部情况。患者接受的眼科治疗包括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等。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6年。随访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眼前节及视网膜状态。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9岁。均为双眼发病。均患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为3个月~13年。4例患者在眼科就诊前均已确诊CML,1例患者因视力下降首诊于眼科而后确诊CML。患者治疗前视力为光感~0.4 ,6只眼的初始视力<0.1。除静脉纡曲扩张、渗出、微动脉瘤以及新生血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之外,患者还出现了罗斯斑等白血病眼底表现。所有患者双眼均发展至PDR,易在视网膜下方出现异常增厚的视网膜前增生膜并继发严重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患眼均接受了RPR治疗,9只眼接受PPV治疗。经治疗后,8只眼视网膜复位,最佳矫正视力为无光感~1.0,其中4只眼最佳矫正视力达到0.2以上,1只眼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丧失。结论合并CML的PDR患者眼底不仅具有静脉纡曲扩张、渗出、微动脉瘤、新生血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同时还出现了罗斯斑等白血病的眼底表现。其视网膜病变迅速进展,加重的增生膜、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会导致视力预后不良,早期筛查和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血病,髓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α receptor,IFNAR)、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RNase L)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1例CHB初治患者,18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23例患者给予普通干扰素治疗。采用反转录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4、8、12、24周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25例患者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治疗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和PKR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48±0.129、1.169±0.125和1.047±0.091,分别高于无效组患者的0.591±0.021、0.689±0.059和0.791±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4、16.482、-5.346,均P<0.01);有效组患者PBMC中ISGF3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9±0.159和0.780±0.140,无效组患者分别为0.690±0.035和0.733±0.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0、-1.443,均P>0.05)。基线,治疗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线,治疗4、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干扰素治疗后,CHB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可升高,其中IFNAR2和PKR在治疗早期(4周)即明显升高。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α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模拟教学在产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产科轮转的新护士36名为观察组,采用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模拟教学法;选取2018年32名产科轮转的新护士为对照组,沿用传统培训法。研究结束后,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新护士的理论考试、操作考核成绩、临床综合素质及培训满意度。运用SPSS 21.0作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培训后观察组产科新护士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及临床综合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培训满意度均在88%以上。结论基于Miller金字塔原理的模拟教学有利于产科新护士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提升产科操作技能及对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其培训的满意度。

  • 标签: Miller金字塔原理 产科 新护士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兰陵县羊携带志贺毒素基因stx2k新亚型大肠埃希菌的情况及其分子特征。方法2019年11月采集山东省兰陵县不同养殖户的羊粪便512份,经EC肉汤增菌后PCR检测stx基因,阳性样品分别接种科玛嘉(CHROMagar™)ECC及科玛嘉(CHROMagar™)STEC培养基,对stx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基因组数据分析菌株stx基因亚型、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情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从512份羊粪中共分离86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包括5种不同的stx亚型,其中stx2k亚型菌株37株;86株菌分为20种O∶H血清型及18种不同ST型。结论山东省兰陵县羊携带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在志贺毒素亚型、血清型及毒力基因等分子特征方面存在多样性,且检出了产志贺毒素2k新亚型的大肠埃希菌。

  • 标签: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志贺毒素2k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Myc诱导的核抗原53(Mina53)在肝细胞肝癌(HCC)及距肿瘤边缘>5 cm的肝组织(LTM5)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18对新鲜HCC及LTM5中Mina5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ina53在284份HCC及LTM5标本中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18对新鲜HCC组织中Mina53 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LTM5组织(mRNA:-4.41±1.48与-5.93±1.65,t = 3.100,P = 0.007;蛋白质:1.12±0.29与0.46±0.21,t = 10.616,P < 0.001);Mina53在284份H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LTM5(z = -18.739,P < 0.001)。Mina5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χ2 = 5.474,P = 0.019)、脉管侵犯(χ2 = 8.965,P = 0.003)、病理分级(χ2 = 12.006,P = 0.002)、TNM分期(χ2 = 16.686,P < 0.001)有关;Mina53高表达HCC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28.5个月、22.7个月)较低表达者(33.0个月、31.8个月)更短(P值均< 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Mina53及肿瘤多发性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结论Mina53可能在HCC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肿瘤生长及浸润转移过程;Mina53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作为判断HCC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转移 预后 Myc诱导的核抗原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膳食干预对成年超重或肥胖人群减重及食物成瘾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的18岁以上超重或肥胖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接受健康宣教和个体化饮食指导,并通过智能手机体重管理APP上交饮食日志,营养师对饮食不达标的受试者进行指导和纠正12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12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耶鲁食物成瘾量表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受试者的体重、食物成瘾症状计数得分及食物成瘾者比例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体成分测量值、血生化指标以及症状计数得分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共纳入101例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男性31例,女性70例,年龄为(30.4±7.3)岁,体质指数(BMI)为(32.76±4.46) kg/m2,体重为(89.95±17.12) kg,食物成瘾者占比为26.73%。通过手机APP膳食干预12周后,患有食物成瘾的人数从27例减至14例,比例下降了12.9%,症状计数≥3的比例从41.6%下降到19.8%(χ²=5.17、11.26,均P<0.01),症状计数由2.25±1.61下降到1.50±1.31(t=3.64,P <0.001);同时,体重、BMI和腰围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6.54±1.03) kg、(2.35±0.36) kg/m2、(6.50±0.86) cm (t=6.36、5.62、3.78,均P<0.001);代谢指标如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改善,分别下降了(0.38±0.10) mmol/L、1.83±0.46、(0.22±0.75) mmol/L(t=3.67、3.59、2.97,均P <0.01)。结论基于智能手机APP的膳食干预能有效改善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血糖、血脂水平,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减轻胰岛素抵抗程度,改善食物成瘾状态。

  • 标签: 膳食 肥胖症 食物成瘾 耶鲁食物成瘾量表 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