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69岁,因“确诊甲状腺癌1年,渐进性呼吸困难8个月”就诊我院,胸部CT显示甲状腺肿物侵犯主气管气管狭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因多发转移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给予硬质支气管经皮牛角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经皮牛角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硬直视指导穿刺,保证穿刺时定位准确,不需要分离组织,硬可进行有效止血及充分吸引,可保障通气,该手术方法安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应用单孔胸腔肺叶切除术与三孔胸腔肺叶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A组应用三孔胸腔肺叶切除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外囊完整切除与开腹外囊完整切除治疗肝囊型包虫病(HC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治疗HCE患者中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组19例,开腹组37例。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达到临床治愈,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相较于开腹组,虽然腹腔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带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方面均较低(P<0.05)。腹腔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6.3%)明显低于开腹组(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术在具备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切口美观等多诸多优势。但术前准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精准的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腹腔镜 肝囊型包虫病 肝包虫外囊完整切除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討全胸腔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炎性反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4年 1月~ 2018年 1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 84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 = 42)和研究组( n = 42)。对照组给予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研究组给予全胸腔食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周炎性反应指标 [白细胞介素 -6( IL-6)、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应激反应指标 [C反应蛋白( CRP)、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以及皮质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 1周 IL-6、 IL-10以及 TNF-α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 P < 0.05),两组术后 1周 CRP、 FT3、 FT4及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前升高( P < 005)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比较,全胸腔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炎性反应,且对机体应激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 全胸腔食管癌根治术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 ;炎性反应 ;应激反应 ;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腹股沟疝气患者实施腹膜外腹腔疝气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者疼痛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在上一年度诊治的腹股沟疝患者,共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式对患者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膜外腹腔疝气修补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确最佳治疗方案。结果:经不同治疗,两组均手术成功,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膜外腹腔疝气修补手术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 腹股沟疝气 VAS评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腔出血(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结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发表文献检索截止到2020年6月。提取的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病死率,脑血管痉挛(CVS)、脑梗死及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发生率。汇总的信息在显示同质性的情况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2 455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8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1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行持续引流组比较,持续脑脊液引流组术后6个月的预后相对好(OR=2.96,95%CI:1.52~5.79,P<0.01),病死率低(OR=0.39,95%CI:0.22~0.70,P<0.01),脑血管痉挛(OR=0.37,95%CI:0.30~0.46,P<0.01)、脑梗死(OR=0.53,95%CI:0.40~0.71,P<0.01)及SDHC(OR=0.53,95%CI:0.31~0.90,P=0.02)的发生率均低。与行脑室外引流术者比较,行腰大池引流术者的疗效更好(OR=2.90,95%CI:0.64~13.08,P=0.02),但两组间在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54~2.37,P=0.75)。12项研究共1 293例患者报道持续脑脊液引流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44例)。结论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其中腰大池外引流术的疗效可能优于脑室外引流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Meta分析 引流术 脑脊液
  • 简介:[ 摘要 ]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重点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协同创新”的中、西医发展理念,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并且将这一理念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背景,对“西医学习中医”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为我国社会医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 标签: [ ]协同创新 西医 中医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腔出血(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结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发表文献检索截止到2020年6月。提取的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病死率,脑血管痉挛(CVS)、脑梗死及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发生率。汇总的信息在显示同质性的情况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2 455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8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1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行持续引流组比较,持续脑脊液引流组术后6个月的预后相对好(OR=2.96,95%CI:1.52~5.79,P<0.01),病死率低(OR=0.39,95%CI:0.22~0.70,P<0.01),脑血管痉挛(OR=0.37,95%CI:0.30~0.46,P<0.01)、脑梗死(OR=0.53,95%CI:0.40~0.71,P<0.01)及SDHC(OR=0.53,95%CI:0.31~0.90,P=0.02)的发生率均低。与行脑室外引流术者比较,行腰大池引流术者的疗效更好(OR=2.90,95%CI:0.64~13.08,P=0.02),但两组间在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54~2.37,P=0.75)。12项研究共1 293例患者报道持续脑脊液引流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44例)。结论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其中腰大池外引流术的疗效可能优于脑室外引流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Meta分析 引流术 脑脊液
  • 简介:摘 要   社会对“大专业、多方向”医学人才的需求日益显著,基层需要高校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养高的三年制应用型专业人才来适应基层工作。通过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干得好”的三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使其毕业后能快速进入相应的岗位并能很好地胜任基层工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创伤、骨感染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临床十分常见且治疗困难,通常需要骨移植材料进行修复。目前临床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材料等,而自体骨以外的骨移植材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骨活性不足。骨髓中含有干细胞、细胞因子等利于成骨的有效成分,基于高效骨髓利用的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将自体骨髓中具有促成骨作用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浓聚于支架材料,快速构建为具有高成骨活性的骨移植材料。但该技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应用方法、安全性、有效性等尚缺乏科学指导和应用规范。为此,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牵头,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了《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主要从常用自体骨髓促进骨修复临床技术特点、自体骨髓富集骨修复技术适用范围、安全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为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骨髓 骨移植 骨生成 骨移植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M)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时,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延迟强化技术(LGE-CMR)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被确诊为缺血性心肌病,按照有无心肌延迟强化分为两组,分别是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再根据LGE阳性节段数,将研究组LGE阳性组分为两组。分析比较LGE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各指标差异,比较LGE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对于心功能指标及ADC值,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ADC值差异显著,在LGE阳性组中,两个亚组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ADC值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瘢痕和灰区质量、瘢痕质量和灰区质量百分比,瘢痕心肌节段数<6亚组患者均小于瘢痕心肌节段数≥6亚组患者(P<0.05);LGE阴性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小于LGE阳性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ADC值、LVEF、瘢痕质量三项。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延迟强化技术在评估缺血性心肌病预后方面,联用DWI和LGE-CMR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延迟强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模态MRI技术检测塌陷前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患者的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脂肪化的情况,并探讨二者与SIONFH疾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确诊的SIONFH塌陷前期患者(即ARCO I期~Ⅲ期早期),运用多模态MRI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T1WI和T2WI/fs]进行诊断研究。具体流程包括在采用T1WI和T2WI/fs实现原发灶结构定位的基础上,运用IVIM-DWI和IDEAL-IQ分别测量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的局部微循环(f)和脂肪含量(FF)。重点分析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脂肪化情况与ARCO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2种病理机制之间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SIONFH不同区域的局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其中,在IDEAL-IQ序列中,坏死区FF值最高,硬化区FF值最低。在IVIM-DWI中,坏死区f值最低,硬化区其次,正常区最高。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r=-0.37,P值均小于0.05)。ARCO Ⅲ期早期的f值最小,而FF值最小(P值均小于0.05),并且FF值与ARCO分期呈正相关(r=0.72,P值均小于0.01),但f值与ARCO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多模态MRI技术(IDEAL-IQ、IVIM-DWI、T1WI和T2WI/fs)定量测量得出,SIONFH在塌陷前期中局部微循环进行性障碍和组织脂肪化增加会关联性出现,并随ARCO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 标签: 骨股头坏死 磁共振成像 脂肪组织 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