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改善GBM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是当前新诊断的GBM的手术原则。本文回顾过去20年GBM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新诊断GBM与复发GBM在治疗策略方面的异同点,分析了老年GBM患者的治疗、假性进展、假性有效等临床难点问题,并对未来GBM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治疗结果 精准医学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GBM)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施行手术治疗且术后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的124例原发性GB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2例,女性42例,年龄47.9岁(范围:19~75岁),按复发情况分为原位复发组(96例),颅内播散组(28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并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开放是发生颅内播散的预后因素(OR=2.667,95%CI:1.128~6.304,P=0.025)。颅内播散组与原位复发组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个月比9.3个月,P=0.066),而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复发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13.0个月比23.0个月,P=0.011;6.0个月比11.0个月,P=0.022)。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远隔播散、肿瘤全切除、Ki-67指数>30%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脑室开放是造成GBM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播散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但脑室开放不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因素分析,统计学 生存期 脑室开放 脑脊液播散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质母细胞瘤超声造影声像图特性与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天坛医院30例神经外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中肿瘤超声造影资料,观察其声像图特征(肿瘤是否累及胼胝体结构,超声造影增强后肿瘤边界清晰程度以及肿瘤超声造影强化后有无坏死区域)。测量肿瘤无强化区域面积与肿瘤强化区域边缘面积(即肿瘤坏死区域/整体肿瘤区域,tumor necrosis area/whole body area,N/W area)之间的比值,分析与IDH1基因表达水平(弱阳性、中等阳性、强阳性)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后IDH1阳性与阴性组间肿瘤边界清晰程度、超声造影后肿瘤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DH1表达水平与超声造影增强模式N/W area指标间呈负相关(r=-0.756,P<0.05),提示IDH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坏死区域呈负相关。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准确区分胶质母细胞瘤活跃增殖区域及出血坏死区。通过超声造影准确识别肿瘤坏死区域范围有助于预测IDH1基因表达及基因表达水平。

  • 标签: 超声造影 胶质母细胞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进行的一项纳入800例神经外科患者的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113例成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患者于术后第1天至第3天(每日2次)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谵妄评估。以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43例)和非谵妄组(70例)。采集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早期临床资料以及神经外科专科资料[含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作为与术后谵妄发生可能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明确胶质瘤WHO分级与术后谵妄发生的关系。结果113例入住ICU行常规术后监护的胶质瘤患者中,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38.1%(43/113)。WHOⅠ~Ⅳ级胶质瘤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率随着WHO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分别为7.7%(1/13)、14.3%(3/21)、22.7%(5/22)以及63.0%(34/57)。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年龄(OR=1.08,95% CI:1.04~1.13,P<0.001)、入住ICU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0.80,95% CI: 0.71~0.90,P<0.001)以及肿瘤的WHO分级(OR=2.01,95% CI: 1.03~3.92,P=0.041)为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外科手术 谵妄 肿瘤分级 神经代偿重塑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3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四病区收治的1 268例成人新诊断的胶质瘤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类型分为星形细胞瘤(308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37例)和胶质母细胞瘤(623例)3组。根据既往研究结果中由最佳cut-off值12%界定的MGMT启动子状态,将患者分为甲基化组(763例)和非甲基化组(50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甲基化水平[M(Q1,Q3)]仅为6%(2%,24%),星形细胞瘤为17%(10%,28%),少突胶质细胞瘤最高,为29%(19%,40%)(P<0.001)。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明显长于非甲基化患者[中位PFS:14.0(6.0,36.0)比8.0(4.0,15.0)个月,P<0.001;中位OS,29.0(17.0,60.5)比16.0(11.0,26.5)个月,P<0.001]。在星形细胞瘤患者中,甲基化患者PFS长于非甲基化患者[甲基化组到随访结束,未观测到中位生存期,非甲基化组为 46.0(29.0,52.0)个月,P=0.001],但O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基化组到随访结束,未观测到中位生存期,非甲基化组为62.0(46.0,98.0)个月,P=0.085]。在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中,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患者PFS和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GMT启动子状态是影响胶质母细胞瘤PFS和OS的相关因素(PFS:HR=0.534,95%CI:0.426~0.668,P<0.001;OS:HR=0.451,95%CI:0.353~0.576,P<0.001);是影响星形细胞瘤PFS的相关因素(HR=0.462,95%CI:0.221~0.966,P=0.040),但不是影响OS的相关因素(HR=0.664,95%CI:0.259~1.690,P=0.389)。3组之间MGM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差异明显,MGMT启动子状态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影响显著。

  • 标签: 胶质瘤 MGMT启动子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10(MCM10)在丘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的48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以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包括复查头颅增强MRI和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以备行MCM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根据MCM10表达阳性率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其中<6分为MCM10低表达(低表达组),≥6分为MCM10高表达(高表达组)。分析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级别丘脑胶质瘤患者MCM10的表达情况。比较MCM10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判断MCM10是否为影响丘脑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8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显示,13例(27.1%)为肿瘤完全切除、29例(60.4%)为近全切除、6例(12.5%)为部分切除。4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22.6个月(0.3~34.2个月)。术后3个月,KPS评分的中位数(范围)为60分(0~100分)。至随访期末,48例患者中,31例存活,17例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48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均表达MCM10,其中23例(47.9%)为低表达,25例(52.1%)为高表达。比较不同WHO分级的丘脑胶质瘤患者MCM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结果显示MCM10在WHO Ⅰ级丘脑胶质瘤中积分最低[(3.7±1.2)分],Ⅱ、Ⅲ级居中[分别为(5.8±2.3)分、(7.5±3.5)分],Ⅳ级最高[(7.9±2.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CM1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年龄、性别、WHO分级、术前KPS评分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M10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和KPS评分改善值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M10高表达是影响丘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R=0.129,95% CI:0.024~0.685,P=0.016)。结论MCM10在丘脑胶质瘤中均表达,在WHOⅠ级中表达最低,Ⅳ级最高,且MCM10低表达者的生存期较高表达者长;MCM10可作为丘脑胶质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 标签: 丘脑 神经胶质瘤 预后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1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11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牵开器技术(简称管状牵开器组);93例采用传统的超声辅助下板牵开技术(简称板牵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管状牵开器组和板牵开组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与板牵开组比较,管状牵开器组能减小骨瓣面积(中位数分别为39.9 cm2 、49.0 cm2)、缩短皮质切开的长度(中位数分别为2.9 cm、3.7 cm)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1 d 、15.7 d)(均P<0.001);术后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管状牵开器组发生术野周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显著减少[分别为19.0%(4/21)、43.0%(40/93),P=0.042],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野缺损、失语、孤立颞角综合征)有减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21)、28.0%(26/93),P=0.076]。114例患者中,有效随访98例(86.0%),9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94个月),随访期内板牵开组有4例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100.0%。结论神经导航结合管状牵开器技术能够精准定位深部病变,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 神经导航 管状牵开器 脑板牵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