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角膜混浊(CCO)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角膜植片的透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CCO并行PK的0~1岁患儿(42例,51只眼)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手术时年龄(5.7±2.2)个月;随访时间为(28.6±2.6)个月。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相关角膜疾病类型及角膜混浊形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PK术,术后定期随访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及出现的并发症,记录术后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分类诊断、手术年龄以及联合手术等不同影响因素与植片生存之间采用Kaplan-Meier存活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透明角膜植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透明角膜植片率为84.3%(43/51),12个月时下降至78.4%(40/51),至末次随访则进一步下降至60.8%(31/51)。A-R综合征及先天性小眼球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0)低于Peters异常(62.2%,23/37)和角膜巩膜化(8/11)(P<0.01),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3/9)也低于单纯行PK者(66.7%,28/42)(P=0.039)。混浊角膜组织中有新生血管者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低(43.5%,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264,P=0.022)。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眼压升高(7只眼,13.7%)和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7只眼,13.7%),其次为并发性白内障(4只眼,7.8%)和后发性白内障(2只眼,3.9%)。结论1岁及以下的CCO患儿在行PK治疗后,随随访时间延长透明角膜植片率有下降趋势,但术后2年透明角膜植片率尚好。影响PK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角膜混浊组织中有新生血管、疾病类型及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等。
简介:摘要背景临床场景中,腹腔高压对人体的影响依赖时间,尚不清楚时间因素所起作用。目的研究腹腔高压持续时间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性纳入入住福建省10所三甲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IAH)危重症患者256例,动态监测腹腔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后获得IAH持续时间(duration of intra-abdominal hypertention, DIAH),同时观察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住ICU期间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日平均摄入能量,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相关性。根据被纳入研究后60 d的生存状态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并验证DIAH对IAH危重症患者6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s, ROC曲线),分析DIAH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DIAH与机械通气时间、CRRT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679、0.541及0.794,与EN日平均摄入能量呈负相关关系,r=-0.669,P值均<0.001。多因素校正后,DIAH是与IAH危重症患者60 d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05, 95%CI 1.01~1.12; P = 0.012),并且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变化趋势。DIAH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25,[95%CI(0.763~0.886)],P<0.001,当截断值为16.5 d时,灵敏度为78.4%,特异度为75.4%。结论DIAH是影响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识别并快速干预IAH的病因,缩短DIAH。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开放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国内6家医院收治的186例(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65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6例,福建省立医院33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1例,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7例、石狮市总医院4例)急性胰腺炎合并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2例,女44例;年龄为(43±8)岁。观察指标:(1)患者腹腔开放治疗情况。(2)不同治疗结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3)不同治疗结局患者尿量、乳酸、肠内营养摄入量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变化趋势。(4)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²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向前逐步回归模型。结果(1)患者腹腔开放治疗情况。186例患者腹腔开放治疗前腹内压、氧合指数、乳酸、SOFA评分分别为(23.3±1.9)mmHg(1 mmHg=0.133 kPa)、(121±24)mmHg、(5.0±3.4)mmol/L、(10.4±3.6)分;治疗后168 h上述指标分别为(11.2±2.9)mmHg、(222±38)mmHg、(3.2±2.1)mmol/L、(4.4±2.3)分;两者上述指标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55.26,208.50,174.91,208.47,P<0.05)。(2)不同治疗结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186例患者中,166例住院期间生存并顺利出院,20例住院期间死亡。腹腔开放治疗前,住院期间生存患者年龄、SOFA评分、术前ACS持续时间、乳酸分别为(41±7)岁、(9.4±3.4)分、13(10,21)h、(4.2±0.6)mmol/L;死亡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5±6)岁、(11.5±2.4)分、65(39,84)h、(5.2±0.5)mmol/L;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2.71,Z=-5.36,t=-7.16,P<0.05)。腹腔开放治疗后,住院期间生存患者术后急性胃肠损伤持续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脱离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早期确定性关腹,术后肠瘘类型(无肠瘘、高位肠瘘、低位肠瘘)分别为4(2,6)d,4(3,7)d,34(21,41)d,3(2,6)d,126例,131、23、12例;死亡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3(10,17)d,10(8,18)d,0(0,3)d,8(6,12)d,1例,2、15、3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0,-3.75,-3.64,-3.06,χ²=41.43,45.86,P<0.05)。(3)不同治疗结局患者尿量、乳酸、肠内营养摄入量及SOFA评分的变化趋势。腹腔开放治疗前,住院期间生存患者尿量、乳酸、肠内营养摄入量、SOFA评分分别为(0.29±0.10)mL/(kg·h)、(4.2±0.6)mmol/L、0.0 kcal/(kg·d)、(9.4±3.4)分,治疗后168 h上述指标分别为(2.22±0.15)mL/(kg·h)、(1.9±0.7)mmol/L、(20.7±2.9)kcal/(kg·d)、(3.7±2.2)分;住院期间死亡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0.28±0.08)mL/(kg·h)、(5.2±0.5)mmol/L、0.0 kcal/(kg·d)、(11.5±2.4)分,治疗后168 h上述指标分别为(0.28±0.09)mL/(kg·h)、(7.7±0.8)mmol/L、(4.6±1.8)kcal/(kg·d)、(12.4±2.1)分;两者上述指标时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25.57,188.59,394.84,37.52,P<0.05);两者上述指标不同时间点与治疗结局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383.14,233.04,169.83,36.61,P<0.05);两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 739.56,877.98,542.05,240.85,P<0.05)。(4)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OFA评分、术前ACS持续时间、降钙素原、乳酸、术后肠瘘类型(高位肠瘘)、腹腔出血、术后急性胃肠损伤持续时间、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早期确定性关腹是影响腹腔开放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07,1.18,1.39,1.16,8.25,12.26,2.83,1.29,1.56,1.41,0.02,95%可信区间为1.00~1.15,1.45~2.27,1.22~1.57,1.02~1.32,1.75~38.90,7.37~41.23,1.16~6.93,1.22~1.37,1.23~1.99,1.08~1.84,0.00~0.1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CS持续时间延长、术后高位肠瘘、术后急性胃肠损伤持续时间延长是影响腹腔开放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05,7.95,1.17,95%可信区间为1.01~1.32,2.05~30.87,1.13~1.95,P<0.05),早期确定性关腹是独立保护因素(风险比=0.10,95%可信区间为0.01~0.89,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CS持续时间与术前SOFA评分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腹腔开放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ACS患者有效。术前ACS持续时间延长、术后高位肠瘘、术后急性胃肠损伤持续时间延长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确定性关腹是独立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炎(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BK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慢性眼表疾病,常累及结膜和角膜,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其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及体征易与其他角结膜炎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可导致弱视或更严重的视力损害。BKC的治疗首先需要控制睑缘炎症,以局部治疗为主,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加用口服药物系统治疗。而对于角结膜炎症,可以加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临床上轻度BKC选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中重度BKC选用高浓度糖皮质激素或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角膜溃疡者需加用抗菌药物眼膏;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38-43)
简介:摘要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是其主要特点。既往认为泪液渗透压升高及眼表炎症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提出免疫反应及神经异常也参与了干眼的发病机制。随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主要包括物理、药物、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治疗干眼的药物分为两大类。其一增加泪液质量,改善泪膜稳定性:包括泪液替代治疗(补充水液成分、黏蛋白成分、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以及维生素类制剂、自体血清等),促泌剂(促水液分泌剂以及促黏蛋白分泌剂)及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其二针对病因治疗,改善眼表微环境:包括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黏附因子抑制剂、其他新型抗炎模式、抗生素、重建微生态平衡、抗氧化剂、神经保护剂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31-33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行改良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干扰素滴眼液;对照组患者行自体结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前观察翼状胬肉分型及大小,记录视力、眼压及眼前节情况;术后1、2周和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视力、角膜上皮愈合情况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本文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77只眼)翼状胬肉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50~70岁。试验组35例(38只眼),对照组35例(39只眼)。术后12个月共54例(60只眼)数据完整,其中试验组28例(30只眼),对照组26例(30只眼)。两组各有1只眼的角膜上皮于术后7~14 d修复,其余患眼的角膜上皮均在术后7 d内完全修复。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下降(两组各2只眼)、稳定(试验组15只眼,对照组23只眼)和提高(试验组13只眼,对照组5只眼)的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4级结膜增生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结膜纤维组织增生1、2、3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结论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对健康结膜组织损伤小,可为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68-773)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融合至"实验中医学"教学的效果。方法挖掘以往"实验中医学"教学中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并将其巧妙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从"通过案例讲解引申出其中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形式可好,是否有助于提高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是否有所触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10项具体内容及认可度"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肯定授课形式,且认为此形式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索兴趣的学生均占到95.8%,认为所融入的人文精神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所触动的学生占87.5%;对科学家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10项内容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77.1%~89.6%,其中肯定比例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甘于寂寞、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尊重他人及其科研成果,同时又具有挑战科研权威的勇气"。结论将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融入"实验中医学"教学的形式和效果均较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简介:摘要实验中医学作为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研工作对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及其新的定位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认知特点,研究者对《实验中医学》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再版,其中突出特色是采用科研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应用至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级"5+3"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授课中。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既有助于培养自身采用当代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的素质与能力,又可普及当代中医药研究的重大成果,还有利于增强自身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责任感。研究者建议在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推广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