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致力于深度剖析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疗法应用于胫骨骨折的实际临床疗效,并将其与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予以对比性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筛选了自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6 月这段期间内,总计 80 例胫骨骨折患者当作研究对象。这些患者被随机划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 40 例。其中观察组接受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手段,而对照组则实施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数量、骨折愈合所需时间、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以及术后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形进行了观测并加以比较。结果 经由统计分析后发现,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术后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观察组亦呈现出更为优良的效果,其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胫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疗法相较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法,具备创伤微小、出血较少、骨折愈合快速、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膝关节和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显著的优势。故该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地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活体骨内血管显像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补充相关骨科疾患诊治依据。方法通过改进显影剂来增加局部浓度实现显影,以Lijianmin-Chengkun(LC)复合通路研究为基础,利用磁性微球理论,使用外壳为氨基(携负电荷)的Fe3O4磁性微球,吸附聚集离子型显影剂泛影葡胺(泛影酸根携正电荷),即通过改进显影剂的方法,使磁性微球携带显影剂,制成新的纳米粒子-磁影复合微粒,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血液循环带来的磁影复合微粒不断在磁场区域血管内滞留聚集,磁场区域血管内磁性微球携带的显影剂浓聚达到显像浓度,实现活体骨内血管显像。并且通过调整两种试剂配比,可适度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提高显影效率。由此分步进行了电镜实验、CT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CT活体人体成像试验。结果电镜实验:泛影葡胺,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20 nm。氨基Fe3O4磁性微球,扫描电镜,微粒直径约100 nm,分布较疏散均匀。两种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中和电荷凝结成小的集团,但仍具备磁流体性能、强顺磁性。活体实验兔成像实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胫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实验兔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磁场一侧胫骨近端内血管明显可见四氧化三铁分布,无磁场一侧未见。活体人体成像试验:捕捉到了理想的腓骨近端骨内血管成像。结论通过磁影复合微粒(磁性微球+泛影葡胺)新试剂的制作,在外界磁场作用下,达到活体骨内显影剂浓聚,在CT薄层扫描下可实现活体外径≥0.5 mm骨内血管成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微型钩钢板与克氏针固定治疗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共收治36例36指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患者,其中19例采用微型钩钢板复位固定,17例采用闭合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使用Crawford评分标准、愈合时间、指间关节主动背伸缺失角度、指间关节主动屈曲缺失角度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4~26个月,平均8.7个月。按Crawford评分标准:微型钩钢板组优7例、良5例、中7例;克氏针组优4例、良8例、中5例,两组的优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平均愈合时间,微型钩钢板组为5.44周,克氏针组为6.41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P<0.05)。远指间关节主动背伸平均缺失角度,微型钩钢板组缺失(7.02±0.97)°,克氏针组缺失(8.78±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6,P<0.05)。远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平均缺失角度,微型钩钢板组缺失(5.11±1.37)°,克氏针组缺失(6.91±0.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7,P<0.05)。术后并发症:微型钩钢板组1例出现感染,4例指甲出现轻微隆起脊;克氏针组3例出现针道反应。两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的95%可信区间[0.174,9.997],P=0.695)。结论采用微型钩钢板治疗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术后指间关节主动背伸和屈曲活动范围恢复优于克氏针固定,且术后愈合时间也短于克氏针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结肠癌患者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手术安全性、手术标本质量和远期预后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Cochrane、Scopus、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文献,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提取手术安全性、手术标本质量和远期生存率研究结果。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8 914例患者。与传统非全结肠系膜切除术(NCME)组相比,CME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RR=1.23,95% CI:1.08~1.40),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更多(WMD=8.42,95% CI:4.71~12.13),肿瘤至血管高位结扎处的距离更长(WMD=18.43,95% CI:16.18~20.69),切除肠系膜的面积更大(WMD=35.07,95% CI:12.78~57.36),患者3年生存率(HR=0.72,95% CI:0.61~0.86)和5年生存率(HR=0.55,95% CI:0.42~0.73)更高(均P<0.01)。结论CME可以有效改善手术标本质量,延长术后远期生存率,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手术安全性问题应引起注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效果及其对合并疾病的改善情况,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接受LSG手术的58例肥胖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减重效果、合并疾病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LSG手术,术后第3、6、12个月平均多余体质量减轻百分比(%EWL)分别为(65.4±12.3)%、(71.2%±15.2)%、(74.7±16.7)%;合并疾病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术后1年疾病缓解率分别为74.3%、78.3%、70.0%、56.3%、85.7%、100.0%、80.0%,术后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远期并发症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症、胆囊结石和急性胰腺炎。结论LSG可有效减轻肥胖患者的体质量,改善肥胖相关合并疾病,而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器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病理诊断确诊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8 cm;(3)术前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未见远处转移;(4)接受机器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排除标准:(1)术中中转开腹;(2)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3)术中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TME(TME组);40例行TME+LLND(TME+LLND组,采用神经-血管导向保留盆自主神经的盆腔LLND,按照先左侧后右侧的顺序进行)。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分级、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化疗史、术前腹部手术史、肿瘤长径及病理TNM分期等临床基本信息,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两组基线资料通过R语言软件、采用近邻法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和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计72例(TME组和TME+LLND组各36例)配对成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ME+LLN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ME组[275(180~405)min比220(140~320)min,Z=-3.68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肿瘤标本距远切缘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环周切缘均为阴性。TME+LLND组淋巴结清扫总数明显多于TME组[26(18~37)枚比14(9~36)枚,Z=-6.40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总数及Clavien-Dindo各级并发症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人直肠癌TME+LLND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安全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