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在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过程中,分析 FLT3 、 NPM1 基因检测意义 及患者预后分析。 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 1 9 年 12 月接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 59 例为临床观察对象, 59 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我院同一时期接诊的 59 例良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结果: 观察组患者 FLT3 、 NPM1 基因突变问题的发生概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双基因突变的患者的康复质量要远低于发生单一类型基因突变患者的康复质量。 结论: FLT3 、 NPM1 基因 突变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发病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基因突变情况会直接影响后期的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躁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包括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干预前后躁狂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躁狂程度BRM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用药依从性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GQOLI-74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在明确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病情,进而提高用药依从性,优化生活质量。
简介: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这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涵义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和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法人治理的目标应该是促使公司经理行为与公司利益、公司股东利益相一致;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管与平衡机制。目前,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许多非上市公司都成立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但是由于我国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法人治理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有:国有股权控制权不明确,没有明确谁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谁作为国有股的代表行使权力,形成国有股权虚置;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董事会成员中以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难发挥制衡作用;董事会功能和程序不够规范,董事缺乏诚信义务,未能勤勉尽责,对董事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功能,经理层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有如大量国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221例OC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是否发生VTE,将其分别纳入VTE组(n=39)和无VTE组(n=182)。对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术中情况,以及VTE组患者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未校正的Kaplan-Meier曲线模型及log-rank检验,对2组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OS)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影响OCCC患者并发VTE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者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绝经率、妊娠次数、肿瘤最大直径、原发性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组221例OCCC患者的VTE发生率为17.6%(39/221)。术前,2组OCCC患者糖类抗原(CA)125水平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不同临床分期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VTE组患者的开腹手术占比、G-Caprini评分、淋巴结阳性率、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以及切除淋巴结≥20个及化疗次数>6次占比与铂耐药率,均高于无VTE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VTE组39例患者中,26例(66.7%)被诊断为VTE时无自觉症状;术前发生VTE为7例(17.9%),术后为18例(46.1%),化疗期为9例(23.1%),复发期为5例(12.8%)。VTE发生部位位于下肢、上肢、上肢+下肢、肺部分别为24例(61.5%)、6例(15.4%)、4例(10.3%)、5例(12.8%)。④无VTE组患者中位OS期及中位PFS期,均明显长于VTE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影响OCCC患者并发VTE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CC患者FIGO临床分期为晚期(Ⅲ~Ⅳ期)(OR=1.012,95%CI:0.110~1.900,P=0.026),术前CA125水平≥200 U/mL(OR=1.472,95%CI:0.476~2.433,P=0.036),是导致OCCC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VTE是影响OCC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FIGO临床分期为晚期(Ⅲ~Ⅳ期)及术前CA125水平≥200 U/mL的OCCC患者,应重点预防和监测VTE发生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病者4种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为防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1-2018.3期间医院精神病专科收治的2854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入院行健康检查的2815例学生、老人、员工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次日空腹清晨抽静脉血,检查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入院抽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艾滋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丙肝抗体(抗-HCV)、乙肝抗原(HBsAg)检测行传染病筛查,观察两组传染病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差异,对观察组不同性别标志物检出阳性率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分析流浪者与非流浪者标志物检出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抗-TP、抗-HCV、HBsA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流浪者传染病检出率高于非流浪者,P<0.05;不同性别标志物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是临床潜在传染病源,医院需要加强对患者监管、传染病检查;临床科室特别要加强病人待检标本的保管和运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合并对侧狭窄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及合并对侧闭塞的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支架植入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24例。所有手术均成功施行。对侧闭塞组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1个月后死亡。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闭塞组9例,对侧狭窄组1例(P=0.03)。6例对侧闭塞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TIA、脑卒中、心肌梗死、低血压、颈动脉再狭窄和高灌注综合征。笔者认为合并对侧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应进行定期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措施用于子宫内膜息肉接受宫腔镜手术后患者内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区间内因子宫内膜息肉入住本院接受诊治的患者内随机选择40例进行实验,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即实验与对照,每组内人数20例。对照组内整体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内整体接受优质护理,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满意度为95%,对照组满意度为50%,故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可以改善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极射频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下肢温差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住院LDH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极射频联合臭氧治疗。术中测量治疗前后主电极间盘阻抗,分析治疗前后双下肢红外热成像绝对温差变化,采用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椎间盘阻抗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小腿及足底温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极射频联合臭氧治疗能缓解LDH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敏感反应LDH患者下肢体表温度的变化,在LDH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特征、介入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TO-PCI)患者673例。根据CTO闭塞段前后5 mm范围内是否有分支(直径≥2 mm)发出,将患者分为分叉组(337例)和非分叉组(336例),年龄、血管直径等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Q1,Q3)表示。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介入治疗策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叉组患者年龄为60(51,65)岁,男性占86.6%(292例);非分叉组患者年龄60(52,66)岁,男性占83.0%(279例)。CTO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其中三支病变占59.9%(403例),双支病变占25.4%(171例)。分叉组靶血管病变以前降支为主(62.3%,210例),非分叉组靶血管以右冠状动脉更多见(56%,188例)。分叉组靶血管直径为2.91(2.71,3.24) mm,大于非分叉组的2.80(2.55,3.13) mm(P<0.001)。88%(592例)的患者采用正向技术开通闭塞冠状动脉,而分叉组正向开通技术使用比例(91.9%,307例)比非分叉组(84.8%,285例)更高(P=0.012)。72.8%(490例)的患者取得CTO-PCI造影成功。共有10.8%(73例)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叉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5.9%(20例)高于非分叉组2.7%(9例)(P=0.038)。结论CTO合并分叉病变临床较常见,靶血管多见于前降支,且靶血管直径更大,介入开通更多采用正向策略,伴随更多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尿激酶和瑞替普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中的疗效、安全性及总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下肢急性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并接受导管溶栓的患者,其中52例行尿激酶溶栓,36例行瑞替普酶溶栓。采用溶栓率、溶栓前后肢体周径变化评价溶栓效果;采用Villalta评分评价术后第3、6、12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并结合溶栓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花费及出血风险评价总临床获益。结果溶栓率尿激酶组75.5%,瑞替普酶组84.2%(P<0.001);溶栓前后肢体周径变化尿激酶组84.0%,瑞替普酶组90.0%(P<0.001);3、6、12个月的Villalta临床评分尿激酶组分别为3.03、3.63、4.57;瑞替普酶组分别为2.29、3.06、3.70(均P<0.001)。接受瑞替普酶溶栓患者的溶栓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短,总住院费用未增加。调整瑞替普酶的溶栓速度(5 MU/h降至0.5~1 MU/h)后,出血风险降低。结论瑞替普酶较尿激酶具有更高效的静脉溶栓效果,并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