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男男同性性行为(man who sex with man,MSM)人群新报告I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毒株传播与耐药特征。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2016—2021年MSM人群中部分新报告HIV-1感染者进行调查和采样,提取病毒RNA并扩增获得pol区序列,对序列进行亚型判定、耐药位点和分子网络分析,通过SAS 9.4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505条序列,发现流行的主要亚型为CRF01_AE(44.0%,222/505)和CRF07_BC(37.6%,190/505);2019—2021年较2016—2017年CRF01_AE亚型占比下降13.9%(P=0.007)。该人群的治疗前耐药率为4.6%(23/505),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位点,2019—2021年种类有所增加。在1.5%基因距离下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45.9%(232/505),发现一个含耐药位点G190A的传播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F07_BC与CRF79_0107亚型、未婚感染者的入网率较高(P<0.05)。结论2016—2021年太原市MSM人群中HIV-1新报告感染者有9种亚型,CRF01_AE、CRF07_BC和CRF79_0107三种亚型占比超过90%;亚型和耐药位点种类均有增加趋势,并且出现本地传播簇,需加强当地MSM人群的监测与干预。

  • 标签: HIV-1 分子网络 基因亚型 耐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反应强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寻找一种可以快速评估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49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住院的355例非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血脂及其他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双变量相关性研究方法分析脓毒症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血脂成分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将血脂分为不同水平两组,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无终点事件发生(以28 d病死率为终点事件)的累积存活率。结果与非脓毒症患者比较,脓毒症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TC(mmol/L):2.93±1.33比4.01±1.14,HDL-C(mmol/L):0.78±0.47比1.16±0.40,LDL-C(mmol/L):1.53±1.00比2.71±0.98,均P<0.05〕。在脓毒症患者中,血浆胆固醇水平与炎症程度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以HDL-C与白细胞介素-6(IL-6;r=-0.551,P=0.000)、降钙素原(PCT;r=-0.598,P=0.000)、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r=-0.285,P=0.000)的相关性最强。ROC曲线分析显示,在所有血脂成分中,以HDL-C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当最佳截断值为0.69 mmol/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3%、65.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6%、71.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HDL-C≤0.69 mmol/L组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较HDL-C>0.69 mmol/L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而且低HDL-C水平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59.73%(135/226)比28.70%(64/223)〕、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41.15%(93/226)比31.84%(71/223)〕、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概率〔机械通气:56.64%(128/226)比46.18%(103/223),血管活性药物:54.42%(123/226)比38.57%(86/223)〕及微生物培养阳性率〔45.58%(103/226)比35.43%(79/223)〕、出现耐药菌的比例〔19.91%(45/226)比10.31%(23/223)〕均较高HDL-C水平组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脂水平尤其是HDL-C水平能够良好地反映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强度及病情严重程度,HDL-C水平可作为预测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脓毒症 血脂 炎症因子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大限度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mTURBT)联合全身化疗治疗后达到明显降期(≤pT1期)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的22例非转移性MIBC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12例。中位年龄66岁。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5例。治疗前肿瘤分期T2期17例,T3期5例。中位肿瘤大小为3.0(0.8~5.3)cm;所有患者均无原位癌和上尿路积水。患者首先接受mTURBT,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病灶,明确病理分期,然后接受3~4个周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1天为1个周期)化疗。22例化疗后再次行TURBT,根据病理结果分别采用同步放化疗或主动监测。治疗后6个月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本研究22例中,mTURBT+全身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pT0期)12例,降期达pTa~T1期10例。14例行同步放化疗,其中4例发生>Ⅲ度化疗不良反应;8例行主动监测,其中3例全身化疗后发生>Ⅲ度不良反应。22例中位随访36.7个月,保留膀胱成功率为90.9%(20/22),其中9例发生肿瘤复发,2例死亡;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52.2%,5年总生存率(OS)为86.1%。mTURBT+全身化疗后降期为pT0期的12例中,3例复发,5年RFS为66.7%,OS为100.0%;mTURBT+全身化疗后降期为pTa~T1期的10例中,6例复发,其中2例死亡,5年RFS为40.0%,OS为72.0%。20例成功保留膀胱患者治疗后6个月OABSS为(1.00±1.03)分。结论以mTURBT+全身化疗后明显病理降期作为判断标准,联合同步化放疗,对MIBC患者保留膀胱是可行的,化疗后病理降期为pT0期患者的预后更好,长期不良反应少见。

  • 标签: 膀胱肿瘤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保留膀胱治疗 同步放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一例发育迟缓的婴儿进行基因检测,查明该患儿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其进行致病基因筛查,结合临床表型资料,锁定候选基因致病位点,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完成致病变异验证。结果发现先证者存在PPP2R5D基因c.592G>A(p.E198K)杂合变异,该变异为已知致病变异,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及患儿临床症状,诊断该患儿的致病原因为PPP2R5D基因c.592G>A变异引起的。结论Jord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发现PPP2R5D基因变异,有助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及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 标签: Jordan综合征 PPP2R5D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肌张力减退-共济失调和发育迟缓综合征(hypotonia,ataxia,and delayed development syndrome,HADDS)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变异验证。结果患儿EBF3基因存在c.625G>A(p.Arg209Trp)杂合变异,使精氨酸(Arg)被色氨酸(Trp)取代,从而影响EBF3与DNA结合的亲和力,并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导致EBF3转录活性降低。结论EBF3基因c.625G>A变异可能是本例HADD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本研究丰富了HADDS的临床表型谱,并扩展了EBF3基因变异谱。

  • 标签: 肌张力减退-共济失调和发育迟缓综合征 EBF3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效果,探讨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2011年7月至2019年8月,20例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完成矫治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式:A组心脏上翻法,12例;B组心内法,8例。比较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机械通气、术后天数以及术后吻合口流速等数据。结果两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ICU滞留和机械通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B组[(14.7±2.9)天对(16.1±6.2)天,P<0.05],A组术后吻合口流速>120 cm/s者显著多于B组(7例对1例,P<0.05)。A组住院死亡2例,B组无住院死亡。18例生存患儿顺利出院,均定期随访,随访10~96个月。B组1例术后2个月死于误吸,余无死亡。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均无吻合口流速增快。结论心脏上翻法和心内法治疗心下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心内法原位吻合,术后肺静脉梗阻概率低,可以优先选择。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心下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LSED)中转开腹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5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首先尝试LSED。采用单变量Logistic和最小化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R语言构建中转开腹列线图预测模型。比较腹腔镜组和中转开腹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358例患者中31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8.7%。单因素分析中,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高、BMI≥24 kg/m2、有上腹部手术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红色征、PLT计数低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均是发生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均P<0.05)。LASSO回归最终确定5个因素:MELD评分、BMI、PLT、上腹部手术史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红色征。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相比于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组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延长、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31;Z=-4.350,P<0.01;Z=-3.102,P=0.002;Z=-3.454,P=0.001;χ2=8.773, P=0.003)。结论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5个对中转开腹影响最大的指标,即MELD评分、BMI、PLT计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红色征及既往上腹部手术史,据此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中转开腹的患者有更差的短期预后。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切除术 腹腔镜 列线图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面部皮肤颜色定量分析客观评价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可行性,寻求能够反映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方法通过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诱发在空军军医大学招募的51名成年男性受试者[年龄(24.54±3.19)岁]出现运动病,使用便携式分光测色仪采集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第0、10、20、30 min 5个时间点的面部皮肤色度值,应用Graybiel运动病症状和体征评分量表评估受试者刺激后各时间点的运动病严重程度,分析各色度值变化幅度与Graybiel评分最大值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可以反映运动病严重程度的色度值指标进行评估效能对比。使用SPSS 22.0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IE-L*a*b*表色系统中的各色度值在挑衅性运动刺激暴露后发生显著变化,变化趋势与运动病面色苍白的典型体征相符。色度值CIE-L*的增高幅度、CIE-a*的降低幅度、CIE-b*的增高幅度与Graybiel评分最大值均呈正相关(r=0.490 0,P=0.000 3;r=0.549 3,P<0.000 1;r=0.540 9,P<0.000 1)。对比3种色度值指标评估运动病严重程度的效能,CIE-a*的ROC曲线下面积0.875 0、敏感度85.71%、特异度87.50%,评估效能优于CIE-L*和CIE-b*。结论CIE-L*a*b*色度值可作为反映运动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尤以色度值指标CIE-a*最具诊断意义,面部肤色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为客观评价运动病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 标签: 运动病 客观评价 皮肤颜色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1例肾移植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消瘦的受者,经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检查明确致病菌为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T检查明确腹膜后感染。结合其他资料考虑供者来源感染,手术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并维持低浓度,停用抗代谢类药物。引流术后随访6个月,感染无复发。本病例诊治经过提示供者来源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引起腹膜后脓肿,腹部CT扫描有助于诊断。

  • 标签: 肾移植 肺炎克雷伯菌 腹膜后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在腹部外伤见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2017级五年制临床本科见习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98人)和对照组(92人)。试验组采用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课程结束后从理论考核成绩及授课满意度评价两个方面评估教学效果。采用SPSS 19.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84.03 ±8.99) vs. (78.53±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及思路清晰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结论思维导图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提高腹部外伤见习带教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 标签: 思维导图 情景模拟教学 腹部外伤 见习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组(治疗组)和血液透析组(对照组),每组各2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观营养状况、客观营养状况、钙、磷、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评分、磷水平、钙磷乘积、iP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血清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红细胞计数(RBC)、胆固醇(TC)、维生素D3[1,25(OH)D3]、钙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骨保护素(OPG)、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骨钙素(BGP)、β-Ⅰ型胶原C末端肽(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补体C3水平、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简易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较血液透析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肾透析 血液灌流 生活质量
  • 作者: 阮雯聪 李晶 张尹佳 郑淑红 王栋 余红 陈锦萍 包银燕 邵莉 傅乐乐 邹艳 花静 李海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03,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嘉兴 314050,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海宁 314419,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温岭 317599,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义乌 322099,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绍兴 312099,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东阳 322199,杭州师范大学幼儿园,杭州 310012,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金华 321099,浦江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浦江 322299,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杭州 310057,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
  • 简介:摘要为了解浙江省幼儿园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情况,于2019年6至12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00个普通幼儿园,并在其各年级中分层整群抽取1 000个班级,共38 9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DCD筛查,回收有效问卷36 807份,6.50%(2 391/36 807)儿童DCD筛查呈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方面:男性、年龄≤5岁、超重或肥胖、左利手、共患运动或发育障碍性疾病、早产儿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父母家庭方面:母亲孕龄<20岁、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父母中低文化水平、直系家庭、家庭收入低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建议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开展预防与干预。

  • 标签: 发育性协调障碍 儿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治疗策略和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9年11月,6例成人TAPVC行手术矫治,Darling分型心上型4例,心内型1例,混合型1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28.6±4.8)岁,体质量(47.3±3.7)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0.91±0.05。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体外循环(122.0±35.9)min,主动脉阻断(78.2±20.4)min,术后住院(9.7±2.9)天,监护室滞留(3.5±1.4)天,机械通气(17.1±2.9)h。术后随访6~100个月,无远期死亡,超声心动图未见肺静脉回流梗阻,左心功能正常,无肺动脉高压。结论成人TAPVC手术适应证良好,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膜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GTR1)及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4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和284例普通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反应,比较2组受试者、不同临床特征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GTR1基因A1166C位点和IL-6基因C-572G位点多态性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GTR1基因A1166C位点的AA基因型频率增高,AC+CC基因型频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GTR1基因A1166C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增高,C等位基因频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6基因C-572G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降低,CG+GG基因型频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L-6基因C-572G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降低,G等位基因频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未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比较,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GTR1基因A1166C位点的AA基因型频率增高,AC+CC基因型频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IL-6基因C-572G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分别低于单发、未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高于单发、未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AGTR1基因A1166C位点的AA基因型者易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合并糖尿病者患病几率更高。携带IL-6基因C-572G位点的CG+GG基因者易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合并糖尿病、多发动脉瘤者患病几率更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白细胞介素-6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颅颌面多发性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病例。患者女性,21岁,以面部不对称半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下颌骨囊肿,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枕骨、蝶骨、颞骨、下颌骨体部和髁状突多发性海绵样改变,于全身麻醉下行下颌骨病灶刮治术,术后病理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术后患者面型较前无明显变化,随访12个月影像学显示下颌骨病灶区较之前有新生骨质形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联合应用局部一致性(ReHo)与全脑功能连接(FC)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静息态下MCI的机制。方法对24例MCI患者以及30例年龄、性别、民族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RS-fMRI)扫描,采用DPARSFA2.3和SPM8软件分析筛选MCI患者的异常脑区,分析以后扣带回/楔前叶为种子点行全脑FC分析与ReHo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CI组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沟盖、左侧岛盖额下回ReHo值升高(Voxel水平,Alphasim校正,P<0.05),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中央后回、颞极ReHo值减低(Voxel水平,Alphasim校正,P<0.05);后扣带回/楔前叶与右侧梭状回、右侧丘脑、右侧舌回、右侧海马旁回FC增强(Voxel水平,Alphasim校正,P<0.05),与左侧颞中回、左侧角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中回FC降低(Voxel水平,Alphasim校正,P<0.05)。结论默认网络异常可能与MCI发病有关,后扣带回/楔前叶连接异常可能有助于发现对MCI敏感性较高的影像学证据。

  • 标签: 认知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局部一致性 功能连接 默认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87-5p通过RANKL/NFκB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症中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方法使用小鼠巨噬细胞264.7细胞株(RAW246.7),设置正常组(con)、核因子κB配体的受体激活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ligand,RANKL)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组(RANKL-induced OP)、阴性对照(mimic negative control,mimic NC)、OP+miR-187-5p模拟物(OP+miR-187-5p mimic),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the 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破骨细胞的增殖水平,RT-qPCR检测TRAPmRNA、miR-187-5p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p65和TNFα蛋白表达。最后,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s)检测miR-187-5p和p65间的相互作用。结果RAW264.7细胞转染miR-187-5p后,OP组的细胞增殖水平和TRAP mRNA水平显著高于con组(P=0.008、0.017),OP+miR-187-5p mimic组细胞增殖水平和TRAP mRNA水平显著低于OP+miR-187-5p NC组(P=0.023、0.037)。而miR-187-5p在OP组显著低于con组(P=0.031),转染miR-187-5p mimic后升高其表达水平(P=0.041)。此外,OP组的p65和TNFα蛋白水平明显高于con组(P=0.034; P=0.024),OP+miR-187-5p mimic组的p65和TNFα蛋白水平显著低于OP+miR-187-5p NC组(P=0.028;P=0.036)。同时OP组的p65显著高于con组(P=0.039),OP+miR-187-5p mimic组的p65基因水平明显高于OP+miR-187-5p NC(P=0.025)。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miR-187-5p与p65间存在靶向关系。结论miR-187-5p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 标签: miR-187-5p NFκB信号通路 骨质疏松症 破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分析睾丸扭转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年龄10~58岁,中位年龄15岁;左侧56例,右侧29例;冬季发病32例,春季21例,夏季16例,秋季16例;主诉阴囊疼痛83例,伴放射痛28例,烦躁、出冷汗15例,恶心、呕吐6例,发热7例。院外首诊为睾丸扭转34例,首诊为炎症或外伤等51例。有详细记录的鞘内睾丸扭转患者38例,其中由外侧向中线扭转25例(左侧14例,右侧11例);由中线向外侧扭转13例(左侧11例,右侧2例)。结果行睾丸复位固定术30例,睾丸切除术50例,手法复位2例,自行复位1例,拒绝治疗2例。50例睾丸切除,33例睾丸保留,其中起病6 h内就诊7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5例,手法复位1例,自行复位1例,失访1例,6例睾丸无萎缩。总体睾丸器官切除和功能丧失率达81.1%(60/74)。结论睾丸扭转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左侧多见,冬春季多发,主诉以阴囊疼痛为主(居多),多伴恶心呕吐、放射痛,易误诊。睾丸扭转方向不全是由外侧向中线扭转,不推荐手法复位。起病6 h内早期手术复位多能挽救睾丸。睾丸扭转后总体睾丸器官切除和功能丧失率高。

  • 标签: 精索扭转 睾丸固定术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骨截骨和定位导板在正颌外科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观察其消除髁突移位带来的术后误差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需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骨性错患者。术前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行全头颅扫描,将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软件,重建颌骨的虚拟三维模型,在虚拟三维头颅上定点测量分析,并虚拟手术模拟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3D打印上颌骨截骨及定位导板,手术中采用上颌骨截骨导板确定截骨线及上颌骨前徙位置。将患者术前虚拟设计方案测量数据与术后复查的虚拟头颅测量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行t检验分析2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共纳入8例需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骨性错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8~39岁,平均24.8岁。8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导板和牙支持式板定位准确,应用顺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稳定,关节无弹响。术前设计方案与术后三维重建的10个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骨截骨和定位导板,可精准地控制上颌骨的三维移动,提高正颌外科中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精度,手术效果与术前设计方案高度一致。

  • 标签: 截骨术,勒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正颌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打印,三维 测颅法 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