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并观察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骨内H型血管(CD31/EMCN染色双阳性)的表现,探讨骨密度与骨内H型血管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切除卵巢组(ovariectomy,OVX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完整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无菌纱布包裹暂存于生理盐水中,以备Micro CT扫描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并剔除其表面软组织,经固定、脱钙、脱水及包埋等处理,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两组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Micro CT扫描,OVX组骨密度为(0.11±0.01)g/cm3,假手术组为(0.21±0.01)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OVX组骨小梁体积分数为11.52%±1.77%,假手术组为25.8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骨小梁数目为(1.67±0.33)个/mm,假手术组为(2.95±0.8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OVX组骨小梁厚度为(0.06±0.01)mm,假手术组为(0.0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VX组骨小梁间隙为(0.29±0.15)mm,假手术组为(0.19±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两组间骨小梁数目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两组骨小梁参数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的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两组骨标本同一部位H型血管的显像面积,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9.14%±0.99%,而假手术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9.33%±1.22%,OVX小鼠胫骨干骺端H型血管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模型中,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骨内H型血管的改变,这提示H型血管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椎间孔体外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诊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经椎间孔体外冲击波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痛觉评分量表(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和颈椎活动度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3周VAS评分(1.11±0.21)分,低于对照组的(3.13±0.75)分(t=16.808,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评分(17.67±2.16)分,高于对照组的(14.28±2.31)分,而NDI评分(7.54±2.66)分,低于对照组的(12.44±4.08)分(t=6.947、6.520,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46.52±3.25)°和后伸活动度(47.32±2.61)°,高于对照组的(41.02±2.65)°和(42.36±2.80)°(t=8.500、8.398,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64.29%)(χ2=5.143,P<0.05)。结论经椎间孔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颈椎病症状及颈椎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8F]-AV4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阳性的颅内微出血(CMBs)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及认知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就诊,有认知障碍主诉且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26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5分,且头MRI的SWI序列上有CMBs的患者152例。通过制定排除标准,最终入组69例,年龄(68.8±9.3)岁。进行认知量表测定、ApoE基因筛查及[18F]-AV45 PET检查后,分为Aβ阳性组37例、Aβ阴性组32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健康老年人21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入选者认知量表和ApoE基因结果。结果90例入选者ApoEε4型基因的阳性率35.6%(32例),Aβ阳性、阴性和对照组ApoEε4型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6.8%(21例)、18.8%(6例)、23.9%(5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β阳性组和对照组、Aβ阳性和阴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80、10.407,P<0.05、P<0.01)。Aβ阴性组较阳性组深部微出血患者多[56.3%(18例)比8.1%(3例),χ2=18.784,P<0.01],脑叶微出血少[12.5%(4例)比45.9%(17例),χ2=9.066,P<0.01],混合型微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5)。Aβ阳性组与对照组比较,所有认知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阴性组患者比较记忆力、执行、视空间、和语言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β阴性组与对照组执行功能、视空间及注意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Aβ沉积的CMBs患者其认知障碍损伤更广泛、更严重,且与ApoEε4等位基因的阳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的可调节闭合环在辅助治疗小儿肠切除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SBS患者如何改善水电解质平衡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7年1-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行小肠T型造瘘术的2例患儿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个月、3个月,女婴,术后保留的近端肠管长度为65 cm、60 cm;2例患儿术后经口喂养后均出现了SBS表现,每日经造瘘口排出大量稀水便;将自制的闭合环用来控制大便的排出起到水电解质重吸收的作用。比较安装闭合环前后外置肠管的血运情况、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造瘘口以及肛门排便、腹部情况、营养状态变化、护理方便性、肠道感染易感性等。结果2例患儿对闭合环适应性良好,与腹壁及造瘘肠管的兼容性良好;无肠管坏死;经造瘘口排出稀水便量减少、营养状态改善、体质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水电解质吸收增加,造瘘护理管理更加方便,2例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肠道感染。结论采用自制闭合环辅助治疗T型造瘘的SBS患儿有助于肠道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2例青年脑卒中(年龄≤45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rt-PA治疗,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均完成90 d临床随访,其中预后良好组55例,占53.92%(55/102);预后不良组47例,占46.08%(47/102)。2组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溶栓前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家族遗传史、血尿酸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青年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卒中患者预后不良与文化程度较低,收缩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尿酸水平较高,有家族遗传,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有关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及早采取针对性对策,最大限度改善青年卒中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