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HBOT)对未行血肿清除手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紫金医院与东部战区空军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1例,部分患者因出血量小而未行血肿清除手术,其中18例患者(治疗组)进行了早期HBOT;其余23例(对照组)于出血2周后接受同样条件的HBOT。采用定期头颅CT扫描观察血肿量及血肿周围水肿的变化,并于出血后第10天比较2组患者脑血肿周围水肿扩大发生率。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及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在定期头颅CT扫描检查过程中未发现有再出血现象。入院第10天与第1天的头颅CT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比率占16.7%,而对照组血肿周边水肿扩大者比率为91.3%(P<0.01)。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GOS评分均升高,但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未行血肿清除手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行HBOT是安全可行的,早期HBOT可有效减轻血肿周围水肿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研究对象均为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2)与观察组(42),均通过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应用于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八种不同的灭活型病毒保存液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方法收集八种商业化的灭活型病毒保存液,分别将新冠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和禽流感病毒样本加入保存液中,同时设置2个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冲液),在保存温度为24 ℃和37 ℃条件下,保存时间为0 h、6 h、12 h、24 h、48 h、72 h,分别提取各保存液中的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逆转录数字PCR方法(RT-d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含量变化。结果四种商业化病毒保存液A、E、G、H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对病毒核酸的保存效果明显。另外四种保存液保护效果较差:保存液B和C在37 ℃条件下12 h后保存效果变差,保存液D的保存效果在24 ℃和37 ℃下6 h后均明显减弱;保存液F对病毒核酸没有任何保护作用。结论病毒保存液的保护效果差会导致核酸检测的假阴性,建议开展核酸检测时对使用的病毒保护液进行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体外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EV71感染对DC的生物过程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扩增培养EV71病毒株,建立EV71感染DC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抗原表型变化,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 logy, 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或者通路。加用内吞途径抑制剂QS11,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V71表面主要蛋白病毒蛋白l的表达水平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EV71感染DC 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示,EV71感染后的DC表面特征性标志CD80和CD86阳性率(10.61±0.76)%明显升高,与未感染EV71的DC(1.64±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9,P<0.01)。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EV71感染的DC中共筛选出8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6个上调的基因和21个下调的基因。基因本体分析表明,失调的基因涉及175个生物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分析显示,内吞途径、核黄素代谢途径、ErbB信号途径、转换生长因子β信号途径和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途径等与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EV71感染DC同时加入抑制剂QS11后,病毒蛋白1表达水平(0.49±0.05)比EV71感染组(1.17±0.0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 P<0.01)。结论EV71感染DC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病毒转录、凋亡过程、免疫细胞分化等多个过程。基因分析显示,内吞途径中差异基因的富集最显著。内吞途径可能参与了EV71感染DC的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9年秋冬季青岛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者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流行情况及VP1区基因特征和种系进化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秋冬季青岛地区手足口病住院患者104份咽拭子,使用肠道病毒通用RT-PCR筛选出阳性标本。再用肠道病毒VP1区的通用分型引物扩增阳性样本,扩增序列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用CV-A6 VP1全长引物,扩增CV-A6阳性样本,扩增产物测序,通过DNAstar和MEGA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104份咽拭子样本中,肠道病毒检测阳性60份,总体阳性率为57.7%,其中CV-A6阳性率26.9%(28/104),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阳性率30.8%(32/104)。对28份CV-A6阳性的样本进行VP1区全长扩增、测序并进行比对和同源性分析获得22株阳性序列,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3.6%~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8.0%~10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CV-A6均属于D基因型中的D3亚型。结论引起2019年秋冬季青岛地区住院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CV-A6和CV-A16,CV-A6的流行株主要是D3亚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选取8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眼压较低、前房深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加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