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对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某工业园区的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及地层分布及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水文和地震调查,对调查区内的岩土工程条件进行了调查评价,为场地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人群迈达水灌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系统(GAP-36A)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正常值标准。方法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9家医院招募91名健康志愿者,应用迈达水灌注HREM系统(GAP-36A)于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时进行食管测压。食管测压参数包括食管上括约肌(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ES)上缘、下缘位置和长度,呼吸反转点(PIP)的位置,UES和LES静息压,以及吞咽相关参数如远端收缩积分(DCI)、4 s完整松弛压(IRP)、远端收缩延迟时间(DL)和UES残余压。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最终纳入87名健康志愿者,男40名,女47名,年龄(范围)为(38.5±14.2)岁(19~65岁)。LES上缘、下缘位置分别为(42.7±2.8)、(45.6±2.8) cm,LES长度为(2.9±0.4) cm,PIP位置为(43.3±2.8) cm,UES上缘、下缘位置分别为(18.1±3.0)、(22.6±2.0) cm,UES长度为(4.8±1.0) cm。LES和UES静息压分别为(17.4±10.7)、(84.1±61.1) mmHg(1 mmHg=0.133 kPa)。固体吞咽的DCI高于水吞咽和黏胶吞咽[(2 512.4±1 448.0) mmHg·s·cm比(2 183.2±1 441.2)、(2 150.8±1 244.8)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3.74,均P<0.001)。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4 s IRP均低于水吞咽[(4.6±4.1)、(4.9±3.9) mmHg比(5.4±3.9)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2.09,P=0.001、0.037)。水吞咽的DL短于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8.5±1.8) s比(9.8±2.2)、(10.6±2.8) s],黏胶吞咽的DL短于固体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1、-13.91、-4.68,均P<0.001)。水吞咽的UES残余压高于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9.5 mmHg(6.5 mmHg,12.3 mmHg)比8.0 mmHg(4.5 mmHg,11.7 mmHg)、5.5 mmHg(2.0 mmHg,9.3 mmHg)],黏胶吞咽的UES残余压高于固体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10.30、6.35,均P<0.001)。结论中国人群迈达水灌注HREM(GAP-36A)系统在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正常值标准可为国内接受迈达水灌注HREM食管测压检查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2017年7月—2020年12月间,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ARMS)治疗的26例质子泵抑制剂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连续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比较手术前后的反流症状评分(GERD-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RQS评分)、食管动力及24 h测酸检查结果。结果发现:中位随访18.4个月(6~27个月),23例(88.5%)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15例(57.7%)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平均GERD-Q评分(6.23分比13.19分,P=0.004)和平均RQS评分(26.67分比10.98分,P<0.001)均较术前明显好转,平均DeMeester评分(10.69分比53.15分,P<0.001)、平均酸反流时间百分比(3.56%比9.92%,P<0.001)、平均酸反流总次数(36.9次比139.9次,P=0.001)均明显低于术前,平均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25.19 mmHg比13.63 mmHg,P<0.001)和平均远端收缩积分(1 819.15 mmHg·s·cm比1 007.67 mmHg·s·cm,P<0.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提示ARMS治疗质子泵抑制剂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短期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和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和食管体部蠕动。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误诊为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内镜超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术前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但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大小、病变部位、超声下病变起源、病变回声、内镜治疗方式以及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年龄(65.5±6.2)岁,9例病变长径≤2 cm,8例病变位于胸中段食管。11例患者中10例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6例、固有肌层2例、黏膜肌层2例,病变回声9例为低回声改变,仅1例为等回声病变。11例患者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例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3例中低分化鳞癌,3例基底细胞样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腺样囊性癌碰撞鳞癌),2例腺癌,1例食管肉瘤样癌合并基底细胞样鳞癌。食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极为罕见,内镜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诊断性治疗可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