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行CT平扫、CTP及其衍生的动态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将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237例患者中,动态CTA共发现248个动脉瘤,其中31.2%(74/237)的患者发生DCI。CTP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所有灌注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P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灌注、局限性低灌注和弥漫性低灌注患者的DCI发生率分别为6.8%(4/59)、28.0%(14/50)和43.8%(56/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及CTP定量参数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其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72.4%。结论采用全脑CTP检查可定量和定性评估全脑的灌注状态,从而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在174 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行CT平扫、CTP及其衍生的动态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将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237例患者中,动态CTA共发现248个动脉瘤,其中31.2%(74/237)的患者发生DCI。CTP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所有灌注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P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灌注、局限性低灌注和弥漫性低灌注患者的DCI发生率分别为6.8%(4/59)、28.0%(14/50)和43.8%(56/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及CTP定量参数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CS、Fisher分级、CTP定性分类、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其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72.4%。结论采用全脑CTP检查可定量和定性评估全脑的灌注状态,从而预测DCI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