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注射微整形技术在颌面部软组织缺陷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6例颌面部软组织缺陷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整形修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4例(传统整形修复治疗)、观察组72例(行注射微整形技术),观察不同治疗方式颌面部修复效果,评估患者对颌面部修复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1.7%相比于对照组87.5%,两组缺陷改善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88.9%,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满意度高,P 

  • 标签: 修复 颌面部 缺陷 注射微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四维(4D)超声对运动靶体积分辨能力。方法选用前列腺超声模型,分组对比研究应用4D超声在不同运动振幅(A)及运动周期(T)下勾画前列腺靶区,模拟A值分别设置为0.5、1.0、2.0、3.0、4.0、5.0 mm,t值设为1、2、3、4 s。分别计算模体前列腺靶体积,并以靶区静止时超声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者间差异。结果模体静止时超声靶体积与CT靶体积大小有较高一致性(P>0.05)。A值为0.5、1.0 mm,t值为1~4 s时的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相近(均P>0.05);A值为2.0、3.0 mm,t值为1~3 s时靶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不同(均P<0.05)。A值为2.0 mm,t值为4 s时靶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相近(P=0.710),组内极差为6.7 cm3,标准差为1.15 cm3;A值为3.0 mm,t值为4.0 s时靶体积重复性差,组内极差为14.4 cm3;A值为4.0、5.0 mm,t值为1~4 s时组内极差分别为3.27~17.63 cm3、6.51~21.02 cm3。各周期下靶体积重复性很差,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结论4D维超声可在患者运动周期1~4 s内、运动幅度≤1 mm内为患者靶区勾画提供可靠参考数据,探头初始位置无影响。

  • 标签: 四维超声 运动幅度 运动周期 靶体积 前列腺模型
  • 简介:摘要目前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孔隙率的水凝胶已用来负载外泌体。与水凝胶的联合应用可以防止外泌体过早被清除,并通过将含有外泌体的水凝胶直接放置于目标部位或其附近,能够保证更集中的外泌体剂量,提供持续且更明显的治疗效果。然而,关于水凝胶在外泌体负载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鉴于此,我们将简要介绍水凝胶负载外泌体的主要策略及研究现状,总结近年来外泌体-水凝胶持续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

  • 标签: 外泌体 水凝胶 再生医学 生物材料 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对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体验、感受及避免或减少中断事件发生的措施,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加强护理中断事件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8—9月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3个护理单元12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获得的访谈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主题分析,提炼出的主题包括中断事件的来源、发生时护士的当前事务、影响及应对策略。结论急诊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对急诊护士有较多不利影响,护理管理者应从多角度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护理中断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护士 急诊室,医院 护理中断事件 患者安全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纹理分析鉴别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上腹部1.5 T MRI (Signa HDXT,GE healthcare)检查且病理证实为HCC (52例)和ICC (28例)的患者资料。重建DTI图像,生成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两位观察者(分别具有2年和8年影像诊断经验)勾画肿瘤所有层面的ROI,使用AK (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GE Healthcare)软件提取纹理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一致性,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诊断模型。DeLong检验比较单一参数与联合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两观察者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HCC组ADC信号强度图的最大值、平均值、方差、标准差及熵小于ICC组;能量、峰度及相关性大于ICC组(P<0.05)。HCC组FA信号强度图的最大值、方差、标准差及长游程优势小于ICC组;相关性及短游程优势大于ICC组(P<0.05)。其余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参数中,ADC-相关性鉴别HCC与ICC的效能最高,AUC为0.856,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1%。当ADC-能量、FA-最大值、FA-短游程优势3个参数联合或者ADC-能量、ADC-相关性、FA-最大值、FA-短游程优势4个参数联合时均可获得最佳诊断效能,AUC值为0.877,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84.6%。Delong检验显示联合诊断与多个参数相比较效能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基于DTI的纹理分析可以提供多个参数鉴别诊断HCC与ICC。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扩散张量成像 纹理分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脑死亡供者供肾逆行机械灌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受者24例,所有的移植物都保存在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中。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12例采用逆行灌注的受者作为逆行灌注组,对应顺行灌注供肾移植受者作为顺行灌注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移植肾功能延迟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所有受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逆行灌注组供肾灌注阻力指数在灌注过程中保持稳定。两组均无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发生;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逆行灌注组3例,顺行灌注组2例,P=0.62);两组在术后30 d内的24 h尿量、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和血尿素氮均相似。逆行灌注组中阻力指数小于0.4的亚组肾功能在数值上优于阻力指数大于0.4的供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供肾机械灌注方法。

  • 标签: 肾移植 逆行灌注 顺行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种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放疗患者摆位,并对比分析其在乳腺和盆腔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常州第二人民医院40例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盆腔患者各20例。利用患者定位CT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将三维可视化模型与真实治疗环境融合,通过交互操作使得三维可视化模型位于加速器等中心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患者的摆位。每例患者每周先进行传统摆位、再进行三维可视化引导放疗摆位,分3周采集,所有患者共240次摆位数据,以锥形束CT(CBCT)引导的摆位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乳腺患者和盆腔患者三维可视化引导摆位x、y、z轴摆位误差绝对值后分别为(1.92±1.23)、(2.04±1.16)、(1.77±1.37)mm和(2.07±1.08)、(1.33±0.88)、(1.99±1.25)mm,各轴精度较传统摆位分别提高了38.83%、52.40%、33%和36.84%、54.04%、52.58%,y、z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6 ~5.734,P<0.05)。同时,对于乳腺患者,两种摆位方法y方向误差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1,P<0.05),对于盆腔患者,两种摆位方法在各轴的误差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0、6.415、7.200,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放疗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乳腺和盆腔患者的摆位精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放射治疗 三维可视化 增强现实 患者定位摆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妊娠的安全性,总结肾移植后怀孕时机的选择以及孕期和围分娩期管理的相关经验。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受孕的25例肾移植受者,以配对的同期非移植孕产妇75例为对照组,比较妊娠期情况、围产期结局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移植组25例孕妇均顺利分娩健康婴儿。接受肾移植时受者年龄中位数为(25.6±3.2)岁,移植距妊娠的中位时间为(54.0±23.1)个月,均顺利生产单胎,92%(23/25)为剖宫产。怀孕期间,移植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移植组(20.0%比1.3%,P=0.001)。移植组孕妇妊娠中期血清肌酐较孕前有所降低,晚期较孕前增加,孕期肌酐变化趋势与非移植组一致,产后3~6个月恢复至孕前水平。40%(10/25)受者孕晚期存在尿蛋白,分娩半年内下降至阴性(5/10)或1+(4/10)。移植组所有受者孕期及产后半年内未发生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稳定。他克莫司在怀孕后需增加剂量以维持浓度,产后恢复。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妊娠的合并症风险尽管高于普通人群,但总体风险可控。严格筛选备孕受者、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孕期和围分娩期的多科协作是安全妊娠分娩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肾移植 妊娠 免疫抑制剂 移植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系统治疗失败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LK)阳性肺腺癌脑膜转移(LM)患者局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16例EGFR和ALK阳性复发难治肺腺癌L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基础上,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或ommaya囊脑室置入术),同时联合全脑放疗、局部脑室或鞘内注射化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6例患者接受手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和体能状态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局部治疗后神经肿瘤评价标准(RANO)-LM疗效评估:13例改善,1例稳定,2例恶化,有效率87.5%(13/16)。随访0.5~29个月,16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0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为44.5%。结论在全身TKI治疗基础上,EGFR和ALK阳性肺腺癌LM患者进行局部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

  • 标签: 肺腺癌 脑膜转移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淋巴瘤激酶 局部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在174 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境外输入 隔离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mide proton transfer-weighted,APTw)和T2 mapping定量参数对直肠癌化疗和未化疗病灶对比研究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46例行盆腔3.0 T MRI扫描的直肠癌患者信息,分为化疗组15例(A组)和未化疗组31例(B组)。扫描序列包括APTw、T2 mapping等,由2名放射科医师参照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RI,DCE-MRI)图像提供的解剖位置,选取APTw和T2 mapping参数图像对应的轴位最大病灶层面,分别将三个ROI放置在此层面的病灶上,测量其APTw值和T2值。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2名医师所测得数据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APTw、T2值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计算APTw-T2 mapping联合参数的预测值;分别评估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的ROC曲线。应用Delong检验比较APTw、T2 mapping及联合参数之间的效能差异。结果2名医师所测量的各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A组和B组的APTw值、T2值分别为1.52%±0.56%、(72.67±8.56) ms和2.88% (0.77%)、86.31 (8.77) ms,A组均低于B组(P<0.05)。APTw值和T2值区分A组与B组病变的AUC分别为0.934和0.923。APTw和T2值区分两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阈值分别为93.5%、93.3%、2.11%和90.3%、86.7%和80.79 ms。APTw-T2 mapping预测值鉴别两组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81、100%和96.8%。Delong检验显示APTw-T2 mapping、APTw和T2 mapping两两之间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PTw和T2 mapping均能很好地定量区分直肠癌化疗与未化疗的病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 T2 mapping 直肠癌 化疗
  • 简介:摘要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是一种胶原酶,通过裂解靶蛋白的肽键来调节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负责降解关节软骨中的Ⅱ型胶原。在软骨动态平衡过程中,合成代谢反应(如Ⅱ型胶原的产生)和分解代谢反应(如MMP-13对软骨结构的破坏)的平衡有助于维持关节软骨的正常生理结构及功能,骨关节炎的软骨丢失通常是平衡失调所导致。目前对影响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因素尚未完全了解,无早期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方案可用,鉴于此,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对有关MMP-13调控网络的深入研究,以探讨MMP-13与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寻找治疗骨关节炎更有效的靶点和药物。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传导通路 骨关节炎 表观遗传 自噬
  • 简介:摘要海藻酸盐因其具备优异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特有的离子凝胶能力,人们已制备了多种海藻酸类生物墨水,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鉴于此,本文将综述海藻酸类水凝胶在3D生物打印中最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调整和优化方案,以及在骨科中的应用,并对此类水凝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海藻酸 3D打印 水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联合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对老年女性疼痛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596例于嘉兴第三医院进行就诊和健康体检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双能量X线、QCT检查、血清PCT检测。分析PCT、QCT对老年女性疼痛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腰椎1、2椎体骨密度、PCT与疼痛性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596例老年女性中,疼痛性骨质疏松患者占50.84%(303/596),骨量减少者占21.98%(131/596),骨量正常者占27.18%(162/596)。与DAX检查诊断疼痛性骨质疏松结果相比,PCT、QCT、QCT+P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8%(488/596)、93.62%(558/596)、97.31%(580/596)。QCT检查、QCT+PCT诊断符合率高于PCT检测(χ2=43.650、83.187,P<0.001);QCT+PCT诊断符合率高于QCT检查(χ2=9.388,P=0.002)。QCT+PCT检测诊断骨量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PCT检测(P<0.05);QCT+PCT检测诊断骨量异常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QCT检查(P<0.05)。骨量减少组、疼痛性骨质疏松组人群QCT检测骨密度低于骨量正常组,血清PCT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性骨质疏松组人群QCT检测骨密度低于骨量减少组,血清PCT水平高于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性骨质疏松严重程度与QCT检测骨密度呈负相关(r=-0.54,P<0.05),与血清PCT呈正相关(r=0.59,P<0.05)。结论QCT椎体骨密度测定联合血清PCT检测诊断疼痛性骨质疏松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且与疼痛性骨质疏松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临床评估疼痛性骨质疏松患者病情。

  • 标签: 疼痛性骨质疏松 定量CT 降钙素原 骨密度
  • 简介:摘要脂肪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浅表良性肿瘤,一般脂肪瘤体积偏小,巨型脂肪瘤不常见,而位于腋鞘的巨型脂肪瘤更是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腋窝皮下脂肪瘤并腋鞘巨型脂肪瘤病例,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术前诊断考虑为体表脂肪瘤,仅行彩超检查即在门诊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因术前检查的不完善给手术造成诸多困难和许多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因此将其过程分享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指正。

  • 标签: 脂肪瘤 腋鞘 腋窝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提取效率选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并考察方法对血浆的核酸检测适用性。方法采用3种不同厂家核酸提取试剂盒对血浆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进行提取,使用1种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扩增和核酸检测。结果核衣壳蛋白(nucleocapcid,N)基因片段和开放阅读框1a/b(open reading frame 1a/b,ORF1ab)基因片段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核酸提取试剂盒A对ORF1ab基因的回收率为91%,对N基因的回收率为38%;试剂盒B对ORF1ab基因的回收率为104%,对N基因的回收率为44%;试剂盒C对ORF1ab基因的回收率为0%,对N基因的回收率为12%。采用试剂盒A、B均能达到100%正确率,试剂盒C仅能达到62.5%正确率,误检均为假阴性。结论采用提取试剂盒A、B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核酸检测,均能满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病毒核酸的检测需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恢复期血浆 核酸提取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对睾丸缺血损伤的影响因素,以便术前更准确地评估睾丸缺血损伤,从而及时进行睾丸探查或防止不必要的探查。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7月到2019年6月行疝囊及同侧睾丸探查术的单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包括年龄、嵌顿时间、肠管损伤程度(术中发现)、睾丸损伤程度(探查发现)、既往手法复位次数和术前超声检查等。通过SAS 9.4(Copyright © 2016 SAS Institute Inc.Cary,NC,USA)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逐步倒退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460例接受了术前超声检查,其中57例(12.39%)(中位年龄:1.4个月,四分位区间:0.8~10.7个月)有严重的睾丸缺血损伤,平均嵌顿时间为(23.9±9.3)h,术前超声检查预测严重睾丸缺血损伤的敏感度为68.42%,特异度为95.3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257,95% CI=0.146~0.451)、手法复位次数增多(OR=4.543,95% CI=3.285~6.283)与睾丸损伤程度呈负相关,术前超声评分(OR=3.994,95% CI=2.845~5.609)、嵌顿时间(OR=0.457,95% CI=0.224~0.934)、肠管损伤程度(OR=2.317,95% CI=1.633~3.287)与睾丸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通过多元分析与后向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了一个严重的睾丸局部缺血损伤可能性计算模型:,当P<0.15时,则认为该患者患有严重的睾丸局部缺血损伤。通过十字交叉试验初步验证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预测模型,可使用易获得的临床数据来预测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导致的严重睾丸缺血损伤的风险,与单独的术前超声相比,该模型可提高严重睾丸损伤的预测准确性。

  • 标签: 睾丸缺血损伤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