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旋转误差(绕前后轴)对晚期宫颈癌长靶区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中不同位置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方法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宫颈癌伴腹主动脉旁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要求勾画出离计划中心不同距离的淋巴结靶区。根据每一病例CT图像设计VMAT计划后,通过改变治疗床参数的方式引入旋转误差(绕前后轴),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然后,按公式d=2πr(α/360)对原淋巴结靶区增加外放边界(r是淋巴结中心到计划中心的距离),重新制作计划,分析引入相应旋转误差后原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当淋巴结靶区在与计划中心距离为6 cm误差为3°时、距离为9 cm和12 cm误差≥2.5°时、距离为15 cm误差≥2°时、距离为18 cm误差≥1.5°时,D95%平均变化超过5%。旋转误差≤1°时淋巴结靶区D95%的平均变化均小于5%,淋巴结距离治疗计划中心18 cm时超过3%,达到3.75%。以剂量参数V100%评估,旋转误差0.5°、距离计划中心18 cm时(0.5°,18 cm)淋巴结靶区剂量变化超过5%,达到5.58%;(1°,15 cm)时V100%变化达到8.96%,(1°,18 cm)时V100%变化达到14.5%。按d=2πr(α/360)增加原淋巴结靶区外放边界,引入相应旋转误差后,原淋巴结靶区D95%、V100%参数变化均<1%。结论在宫颈癌长靶区放疗中,淋巴结靶区剂量学参数的变化随着旋转误差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与计划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应按d=2πr(α/360)对不同位置淋巴结靶区增加外放边界,避免欠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出血后吞咽困难患者整体吞咽功能及鼻饲管拔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脑出血后出现吞咽障碍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首先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再辅用高频rTMS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对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采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测量治疗前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鼻饲管拔除率。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PAS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OSS分级、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治疗后DOSS分级、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患者舌骨向前、向上运动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治疗后舌骨向前、向上运动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饲管拔除率(91.49%,43/47)明显高于对照组(74.47%,3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结论高压氧联合rTMS能够较好地改善脑出血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整体吞咽功能,提高舌骨运动速度和鼻饲管拔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骨性关节炎(OA)软骨下骨改变过程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通路。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51588数据集,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模块分析并筛选Hub基因。预测Hub基因的靶向MicroRNAs(miRNAs),鉴定关键miRNAs并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最终鉴定出与OA软骨下骨改变相关的10个Hub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白蛋白(ALB)、骨髓肿瘤细胞(MYC)、Toll样受体2(TLR2)、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弹性蛋白酶(ELANE)、甲酰肽受体2(FPR2)、精氨酸酶1(ARG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甲酰肽受体1(FPR1),及8个关键miRNAs(hsa-miR-6809-3p、hsa-miR-4263、hsa-miR-6759-5p、hsa-miR-6165、hsa-miR-6754-5p、hsa-miR-5588-5p、hsa-miR-877-3p、hsa-miR-427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通路为OA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候选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RA滑膜病变中的免疫浸润细胞,为RA的机制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http://www.ncbi.nlm.nih.gov/geo)下载GSE77298、GSE55457和GSE1919三个基因表达数据集,Perl进行数据合并,R的"limma"进行批次矫正。在R中用"CIBERSORT"软件通过"e1071""parallel"和"preprocessCore"3个包获得22种免疫细胞对应RA滑膜组织样本和正常滑膜组织样本的表达矩阵。Perl筛选免疫细胞矩阵中P<0.05的样本。R的"barplot"函数分析22种免疫细胞在P<0.05的样本中的含量百分比。R的"pheatmap"包可视化热图,R的"corrplot"包绘制相关性热图。R的"vioplot"包通过wilcox检验绘制差异小提琴图。结果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在P<0.05的RA滑膜组织样本和正常滑膜组织样本中,初始B细胞和未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在RA滑膜组织中低表达,浆细胞、未活化的肥大细胞、M1巨噬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RA滑膜组织中高表达。研究还发现在同一样本中,活化的自然杀伤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系数(r=0.91)最高,呈正相关,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在同一样本中,M0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的相关系数(r=-0.88)最低,呈负相关,两者具有拮抗作用。结论本研究发现的RA滑膜病变中的免疫浸润细胞为RA的机制研究及治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LncRNA ANCR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恶性增殖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5日至2018年9月30日临沂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45例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作为高级别组、13例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作为低级别组、10例正常脑外伤组织作为正常组,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组织中ANCR及潜在的eIF4B的表达。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shRNA表达载体,在人高级别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构建对照细胞及ANCR干扰细胞株,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细胞,qPCR检测细胞中ANCR、eIF4B及下游分子c-Myc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eIF4B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相对增殖能力变化,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变化。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使用SNK-q两两比较法。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低级别脑胶质瘤及正常脑外伤组织中ANCR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125、2.033±0.312及3.408±0.296,而eIF4B mRNA的表达水平为0.176±0.019、0.268±0.022及0.426±0.028,ANCR及eIF4B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P<0.001),ANCR在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3)。ANCR与eIF4B mRNA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ANCR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0.021、0.202±0.057及0.300±0.016;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eIF4B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0.078、0.452±0.012及0.526±0.037;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c-Myc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0.053、0.688±0.067及0.564±0.089,实验1组及实验2组细胞中ANCR、eIF4B及c-Myc mRNA及蛋白分子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01);实验1组及实验2组细胞在72 h及96 h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减弱(P<0.001)。结论ANCR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且与eIF4B表达正相关,体外干扰ANCR可介导eIF4B及c-Myc mRNA及蛋白分子的表达下降,进而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按照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左西孟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心功能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每搏心输出量(SV)]和心室重构指标[左室内径缩短率(LVFS)、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9.00%,99/100)高于对照组(91.00%,9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LVEF、SV、LVFS均升高,LVDD、LVPWT、IVSS均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t=6.66、4.91、4.36、4.13、5.42、5.0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可延缓心室重构,提高LVEF,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肾间变性肉瘤(anaplastic sarcoma of the kidney,ASK)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小儿ASK的一般资料、治疗经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以"肾间变性肉瘤""儿童"和"anaplastic sarcoma of the kidney""child"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20年4月的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为1岁女童,因发现左腹部肿物入院,影像学检查发现左肾占位,行左侧瘤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光镜下肿瘤呈囊实性改变,实性区可见未分化的卵圆形、梭形细胞弥漫分布,其间见较多间变细胞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WT1、Virnentin、S-100、CD99和Desmin阳性,Pax-8和EMA阴性。术后患儿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5篇文献20例儿童ASK,结合本院此例,共2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9例,女12例;中位年龄4.3岁;肿瘤位于右肾12例,左肾6例,3例左右侧不明确。肿瘤直径平均13.5 cm。肿瘤分期:Ⅰ期8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2例;另有分期不明确2例。全部患儿病理检查报告镜下可见未分化梭形细胞,16例(76.19%)可见软骨样细胞分化。术前有14例(66.67%)诊断为间变性Wilms瘤。4例单纯行瘤肾切除术,17例行瘤肾切除结合化疗治疗。15例获得随访,术后1.2~1.5年死亡3例,其中Ⅲ期2例,Ⅳ期1例。结论ASK是一种罕见的细胞广泛间变性改变的恶性肿瘤,需与间变性肾母细胞瘤等肾肿瘤相鉴别,依靠病理形态与免疫组织化学确诊。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预后与肿瘤分期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A发病机制中潜在的Hub基因、关键miRNAs、生物过程及相关信号通路,为OA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OA滑膜组织样本的表达谱芯片,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STRING和Cytoscape进行模块分析,进一步鉴定Hub基因,并对Hub基因进行更深一步的miRNAs挖掘。结果最终鉴定出与OA进展相关的9个Hub基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3、转导素重复序列包含蛋白(BTRC)、F-框蛋白32(FBXO32)、KLHL22、UBE3A、HUWE1、UBR4、ANAPC5、TRIM50]和2个关键miRNAs(hsa-miR-103a-3P、hsa-miR-107),可能是OA发病机制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和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酶活性与OA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分析结果表明cAMP信号通路和Rap1信号通路也参与了OA的进展。结论潜在生物学分子、生物过程及相关通路对于OA的病因研究及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下"窥视睾丸"(指在腹股沟管内环口附近的高位睾丸)引降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行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睾丸引降固定手术的"窥视睾丸"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至1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右侧37例,左侧19例。对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复查患侧睾丸体积、患侧/健侧睾丸体积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患儿均完成手术,睾丸均顺利引降并固定于阴囊。手术时间为(45.23±0.38)min,术中出血量约2~4 ml。56例患儿术后复查睾丸均正常生长发育,查体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回缩,未见切口感染、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2个月复查患侧睾丸体积为(0.48±0.08)ml与术前(0.30±0.0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患侧/健侧睾丸体积比为0.71±0.06与术前0.58±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下睾丸引降固定术是治疗"窥视睾丸"的重要手术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在儿童重型隐匿阴茎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行"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治疗的重型隐匿阴茎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患儿平均年龄为7岁1个月,年龄范围为3~16岁;本研究患儿的纳入标准为重型隐匿阴茎,阴茎完全隐匿于皮下,可见锥状皮丘内无阴茎显露,腹壁皮肤平面仅能扪及包皮套,年龄范围要求为3~16岁,手术方式为"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分析患儿术后出血、感染、阴茎回缩等并发症情况,采用Boemers标准进行术后评价,评估该手术方式在重型隐匿阴茎患儿的应用情况。结果48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Boemers标准评价均为良好,家长对阴茎外观满意,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包皮转移皮瓣无坏死感染。术后有8例患儿出现转移皮瓣的明显水肿,6~8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个月阴茎体均无回缩,无包皮赘生及瘢痕狭窄,无痛性勃起等其他并发症。结论"纽扣法"带蒂岛状包皮背侧皮瓣转移术是治疗重型隐匿阴茎的理想手术方式,可以有效解决重型隐匿阴茎皮肤覆盖缺损的问题,具有术后外观美观,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儿影像学、电生理特点及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27例学龄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儿资料,术前评估结合临床发作表现,MR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资料,以及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视频脑电图(VEEG)资料;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与深部电极监测定位异常放电区域,指导手术切除致痫灶范围。术后采用Engel分级评估疗效。结果27例患儿均有典型颞叶癫痫临床表现,MRI发现一侧颞叶及海马异常信号影,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示异常放电起始于一侧额颞部。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监测均发现颞叶明显持续或阵发性尖波、棘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放电。27例患儿均采用标准前颞叶+病灶切除+周边异常放电颞叶皮质扩大切除术,其中2例患儿切除部分岛叶长回及额盖皮质热灼处理。随访6个月,Engel Ⅰ级患儿22例,Engel Ⅱ级患儿3例,Engel Ⅲ级患儿2例。结论早期手术、术中ECoG与深部电极联合监测下适度扩大切除范围是改善学龄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儿手术疗效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脑电图(ECoG)联合深部电极监测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所致难治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5例额叶FCDⅡ型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ECoG联合深部电极持续动态监测并定位致痫灶,指导手术切除FCD病灶的范围、深度及周边致痫灶。术后采用Engel分级评估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FCD病变处ECoG及深部电极均监测到持续或阵发性尖波、棘波、棘慢复合波;深部电极在FCD周边正常脑组织中亦监测到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放电,但放电频率较FCD区域减少。依据实时监测结果,采取单纯切除异常病灶5例,切除异常病灶+周围异常放电皮质7例,切除异常病灶+周围异常放电皮质+胼胝体前部切开3例。患者术后情感淡漠、语言不流利、一侧肢体轻偏瘫各3例,均为暂时性并发症,于2个月内恢复。无术后急性癫痫发作的病例。术后MRI显示FCD病灶完全切除12例,部分残留3例。病理学结果:FCDⅡa型6例,FCDⅡb型9例。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6.5±8.9)个月(14~62个月),Engel分级Ⅰ级10例,Ⅱ级4例,Ⅲ级1例。结论术中采用ECoG联合深部电极持续动态监测能准确定位致痫灶的范围及深度,适合在FCDⅡ型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纯通过经膀胱镜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治疗<3个月婴儿的原发性肾积水的疗效和其相应的并发症进行研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河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自2014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个月重度肾积水患儿20例。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为(1.95±0.56)个月;患侧为左侧14例,右侧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经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置入术一期治疗重度肾积水,于术前、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后及取出后对患儿进行B型超声检查,并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相应的治疗结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中有2例置管失败(左、右侧各1例),予更换为肾造瘘术以缓解肾积水,另外18例均顺利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术中操作时间短,为(15.22±5.75)min,出血量极微,为(0.50±0.42)ml,术后观察到的并发症主要表现有泌尿系统感染、血尿和支架管的梗阻。患儿住院天数为(4.72±1.81)d,治疗前肾盂前后径及肾皮质厚度分别为(34.28±7.00)mm和(1.86±0.66)mm,置管后6个月变化为(11.00±4.56)mm和(4.47±1.32)mm,可观察到肾积水程度的明显缓解和肾皮质的增厚。而在取出输尿管支架管后,有8例患儿的肾积水无再次加重表现,观察至今无特殊处理。结论经膀胱镜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术是一种微创术式,可作为临床治疗小婴儿(<3个月)重度肾积水的一种选择方法,术后可明确缓解肾积水程度,并且在取出支架管后存在治愈此年龄段原发性肾积水的可能,使患儿免受于较大手术创伤,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行颅骨修补术治疗的1 064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根据是否有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癫痫组(155例)和无癫痫组(9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1 0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骨修补手术,随访时间为(13.0±9.6)个月(3~120个月),术后155例(14.6%)患者出现了癫痫发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原因、部位、侧别、面积、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及颅骨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OR=8.523,95% CI:1.081~23.394, P<0.001)、颅骨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OR=7.763,95% CI:2.582~22.769, P<0.001)及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OR=2.874,95% CI:2.671~12.972,P=0.027)是影响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及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可增加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