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间玻璃体切割术适应证及术式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例22 491例,其中男12 287例,女10 204例,年龄1~95岁。根据玻璃体切割手术适应证(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眼外伤、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晶状体病变及其他眼病)、手术类型(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及玻璃体腔填充物(气体、硅油及其他液体)进行分类,对上述适应证、手术方式变化趋势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割术年手术量由2010年的1 398例逐渐增加至2019年的3 791例。患者年龄由2010年的(50.1±16.4)岁上升至2019年的(57.2±14.5)岁,以男性为多,但女性比例逐年增加(由2010年的39.7%增至2019年的46.6%)。2010年至2019年间,前4位玻璃体切割术适应证依次为视网膜脱离(29.4%),黄斑疾病(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9.7%)及眼外伤(15.5%)。因黄斑疾病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逐年增多,由2010年的195例(14.0%)增加至2019年的1 054例(27.8%),已成为玻璃体切割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类型方面,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为13 896例(61.8%),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2010年55.2%,2019年69.0%)。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割术后的主要填充物(2010年占83.4%,2019年占74.9%)。近5年硅油填充比例较前5年下降(2010─2014年期间占40.2%~43.8%,2015─2019年期间占34.1%~39.6%)。结论:2010─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黄斑疾病占比逐年增加。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已成为主流术式。10年来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的使用比例在逐渐下降。
简介:摘要:唐山皮影是我国传统美术的瑰宝,其极具特色的造型、色彩、纹样等元素更是值得深入挖掘研究的现代视觉设计元素。本文以“国潮”风格为导向,将现代文化语境、审美情趣、设计形式与唐山皮影结合对照,总结出视觉设计的价值与方法,将研究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实践流程。通过唐山皮影与“国潮”风格现代视觉设计融合与创造,探索出适用于现代视觉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相结合的新思路,对唐山皮影这一传统民间美术继承和发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伴T2DM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空腹血糖(FBG)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27.16±4.09)分、(25.62±3.8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2.94±4.35)分、(31.03±3.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6、6.910,均P<0.001)。观察组护理依从优良率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8,P=0.014)。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FBG分别为(9.35±1.68)分、(6.54±0.61)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0.43±2.04)分、(6.89±0.74)m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1、2.555,P=0.005、0.012)。观察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04%(1/49),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5,P=0.014)。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伴T2DM患者实施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改善神经功能、血糖水平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时机理论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3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3.76±5.18)分、(34.68±4.46)分,常规组分别为(47.81±6.82)分、(52.16±7.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43、7.711,均P<0.001)。观察组患者和近亲属康复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2.31%(36/39),高于常规组的71.79%(28/39)(χ2=5.571,P=0.018)。干预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B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15.39±2.82)分]低于常规组[(18.25±3.21)分],BI[(59.69±8.37)分] 高于常规组[(52.74±8.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80,3.715,均P<0.001)。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3,P=0.042)。结论将时机理论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延续性护理中能够更好地辅助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