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CCP抗体滴度与RA疾病活动度、达标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RA随访队列中的患者,入组患者需在我院首次就诊时抗CCP抗体阳性,且间隔至少1年随访过程中有至少1次抗CCP抗体复查结果。根据随访过程中抗CCP抗体滴度自基线下降是否超过10%,将患者分为下降组和未下降组,采用单因素比较、Spearman及Kendall相关性分析对抗CCP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是否缓解及复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4例患者,女性105例(84.7%),中位年龄51.5(38.3,58.0)岁,中位病程24(5,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14,57.8)个月,其中抗CCP抗体滴度下降组65例,未下降组59例。基线抗CCP抗体滴度与基线疾病活动度指标,包括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ESR、CRP、患者对疾病的总体评价(PGA)、医生对疾病的总体评价(EGA)、基于28关节计数和CRP/ESR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CRP/DAS28-ESR)、简化的疾病活动度指标(SDAI)、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标(CDAI)之间未见相关性(r值均<0.3,P均>0.05);随访过程中抗CCP滴度的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的变化无相关性(但r值均<0.3,P均<0.05)。至随访终点时,DAS28-CRP、DAS28-ESR、TJC及CRP变化值在抗CCP滴度下降组显著高于未下降组(P均<0.05);抗CCP抗体滴度下降组和未下降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低疾病活动度的比例分别为78%(51/65)和68%(40/59),随访中抗CCP抗体滴度是否下降与随后能否达标无相关性(r=0.121,P=0.181),也与疾病复发无相关性(r=-0.112,P=0.216)。基线抗CCP抗体水平与随访终点时患者临床上是否达标以及是否出现疾病复发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r绝对值均<0.3,P值分别为0.465及0.108)。结论基线抗CCP抗体水平以及随访过程中滴度的变化均与基线疾病活动度、治疗后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复发之间无相关性,其在评估疾病活动度、预测治疗反应以及复发方面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LE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入选SLE随访队列中90例既往无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记录人口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SLE相关指标、SLEDAI、医生对病情的整体评估(PGA)及脏器损伤指数(SDI)。根据超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有无动脉斑块形成,将患者分为合并或不合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90例SLE患者的IMT均值为[(0.53±0.19)mm]。18例(20%)患者内中膜增厚或者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判定为合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传统危险因素方面,与无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相比,合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SLE患者年龄更高[(36±13)岁与(49±17)岁,Z=3.033,P=0.002],收缩压更高[(123±14)mmHg与(138±27)mmHg;Z=2.407,P=0.016]及Framingham评分更高[3(-4,9)与10(5,16);Z=3.167,P=0.002];在SLE相关危险因素方面,SLEDAI[4(2,6)与8(2,15);Z=2.939,P=0.003],PGA[1(0,2)与2(1,3);Z=2.723,P=0.006]、肾小球滤过率(eGFR)[(85±17)ml/min与(67±20)ml/min;Z=-3.307,P=0.001]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ramingham评分[OR=1.157,95%CI(1.042,1.286);P=0.007]和SLEDAI[OR=1.184,95%CI(1.030,1.361);P=0.017]是SLE合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SLE疾病活动度也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SLE长期治疗中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早期干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