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控型数量性状位点(regQTL)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三维角度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重要生物信号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拟探讨regQTL-SNPs对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基于regQTL理论,利用已知的肺癌regQTL-SNPs数据库,筛选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报道的肺癌易感区域中发挥regQTL功能的SNPs。并通过两阶段病例-对照研究(初筛阶段:2 331例肺癌病例和3 077例健康对照;验证阶段:626例肺癌病例和667例健康对照),进一步明确上述regQTL-SNPs与肺癌易感性的关联。结果在肺癌GWAS已报道的易感区域中,共筛选出8个regQTL-SNPs。人群易感性分析的初筛阶段,研究结果显示3个regQTL-SNPs与肺癌的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验证阶段结果显示,位于ADRA1A基因上的rs6998591突变等位基因T可以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相加模型:OR=1.33,95%CI:1.01~1.74,P=0.040),而位于ACTA2基因上的rs11202916突变等位基因G可以明显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隐性模型:OR=0.71,95%CI:0.52~0.96,P=0.02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rs6998591的突变等位基因T显著增加肺鳞癌的发病风险(相加模型:OR=1.53,95%CI:1.01~2.32,P=0.043),而rs11202916的突变等位基因G显著降低肺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加模型:OR=0.83,95%CI:0.69~0.98,P=0.031)。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携带rs6998591突变等位基因T且吸烟的个体与不携带rs6998591突变等位基因T且不吸烟的个体相比,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235%(OR=3.35,95%CI:2.10~5.34,P<0.001)。结论肺癌GWAS已报道的易感区域中存在2个发挥regQTL功能的SNPs,并且可以显著影响肺癌的易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子代近期和远期健康的影响以及系统评价和比较辅助生殖受孕和自然受孕人群的妊娠结局和子代健康相关结局。方法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NBC)研究是一项覆盖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多中心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6年,CNBC项目陆续在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所医院启动,以家庭为单位纳入研究对象,并在辅助生殖治疗前、胚胎移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以及出生后第42天、6个月、12个月、36个月多个时点采集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结果截至2020年6月,CNBC共纳入27 044个辅助生殖受孕家庭,29 589个自然受孕家庭,CNBC的研究人群中绝大部分为城市居民。在辅助生殖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65.5%和63.7%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3.83±5.52)和(32.38±4.67)岁;女方83.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8%,饮酒率为2.1%。在自然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81.5%和86.5%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2.06±5.09)和(30.40±4.27)岁,女方67.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1%,饮酒率为2.2%。不同地区的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基线特征均有差异。结论CNBC的建立将为研究生命早期遗传、环境因素、遗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相关因素对出生后子代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源。
简介: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示,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验证成为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现如今已经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然会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没有充分的突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最后导致数学课堂的效率没有成效。本文以合作学习模式为基点,探讨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总能进行有效的实践展开研究。
简介:摘要大型出生队列是持续、动态地收集个体生命早期暴露信息,探讨暴露与生命远期健康结局因果关联的一种重要的队列研究类型。但由于其设计复杂、实施难度大,如何保证出生队列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是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者面临的主要挑战。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hina National Birth Cohort)建设正式启动。该队列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探索并建立了一套“云端信息平台”,以支撑覆盖全国16家单位的出生队列建设。经过四年的发展,该系统平台在“出生队列人群招募和随访管理、数据的实时交互、队列质量控制、多级权限管理和职能划分”等多个方面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完善的建设方案。该平台的设计框架和功能要素对于我国今后出生队列乃至大型人群研究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与风险心理状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rodromal questionnaire,PQ-16)、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8 3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3.0和AMOS 24.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总分[(31.16±0.58)分]、EPQ神经质[(58.20±0.36)分]和精神质[(53.07±0.29)分]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风险心理状态组[(15.19±0.15)分,(41.59±0.13)分,(47.71±0.08)分,t=26.611,42.270,17.286;均P<0.01],而EPQ内外向因子分显著低于无风险心理状态组[(49.83±0.42)分,(55.88±0.13)分,t=-13.634;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和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均呈正相关(r=0.290,0.334;均P<0.01),风险心理状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神经质、精神质得分均呈正相关(r=0.139~0.469;均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负相关(r=-0.070;P<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不相关,而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均呈负相关(r=-0.177,-0.080;均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风险心理状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风险心理状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1.43%。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引发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内向倾向、不稳定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引发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境外输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毒株的基因组进化特征及变异情况。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报告的16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送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平台上公布的SARS-CoV-2 Wuhan-Hu-1作为参考序列,采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分析,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16例病例中,13例来自俄罗斯,2例来自缅甸,1例来自乌克兰。共获得16条基因组长度为29 804~29 882 bp的2019-nCoV基因组序列。共检测到14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和80个氨基酸突变位点,所有序列均存在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核苷酸位点突变,以及刺突蛋白区D614G氨基酸位点突变。BetaCov/HEN02/Human/2020、BetaCov/HEN04/Human/2020和BetaCov/HEN05/Human/2020毒株基因组的第29704位点出现碱基A插入,所有序列均未发现缺失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16株毒株与目前流行的需关注的变异株均无相关性。结论2020年5月至12月河南省境外输入病例的2019-nCoV毒株基因组突变呈现随机性和多样性,均不属于需关注的变异株。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如何利用遗传风险评分,制订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100 615例具有全基因组基因分型信息的样本,根据前期课题组发表的19个遗传变异构建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19。以55岁且吸烟剂量30包/年人群的5年绝对发病风险为参考届值,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中分别计算不同遗传风险人群5年肺癌绝对发病风险随年龄和吸烟剂量的变化趋势,并绘制5年绝对发病风险分布图,从而判断不同遗传风险人群达到参考界值时的理论年龄或吸烟剂量。根据上述结果给出不同遗传风险人群参加肺癌筛查起始年龄的具体建议。结果CKB队列中55岁吸烟者,当吸烟量为30包/年时,5年内发生肺癌的绝对风险为0.67%。在吸烟者中,随着遗传风险增加,其5年绝对发病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高遗传风险人群应降低筛查起始年龄,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筛查;若保持筛查起始年龄55岁不变,则应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降低吸烟剂量标准;不管累积吸烟剂量为多少,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都应纳入肺癌筛查。在非吸烟者中,高遗传风险人群同样具备筛查价值,建议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从62岁起进行肺癌筛查,而对于遗传风险最低的5%人群,当年龄达到74岁时才可达到参考届值。结论对于不同遗传风险的个体,可采用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对于高遗传风险的吸烟者可减小肺癌筛查起始年龄或吸烟剂量,而我国高遗传风险的非吸烟者同样具备筛查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地苯醌是否通过抑制素2(prohibitin 2,PHB2)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小鼠行为学障碍。方法第一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第二个小实验选取2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及shRNA-PHB2+MPTP组4组,每组5只,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脑组织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第三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每组5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将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构建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然后给予200 mg/kg艾地苯醌灌胃21 d,侧脑室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9(AAV9)shRNA-抑制素2(PHB2),抑制脑内PHB2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抑制PHB2对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LC3、PHB2在小鼠中脑黑质中的蛋白表达。采用GraphPad 7.0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第一个小实验中的水迷宫测试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测试1~7天小鼠逃避潜伏期组别-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时间×组别=20.51,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第5、6、7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测试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5,-21.81,28.14;均P<0.001)。第三个小实验中水迷宫测试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及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时间×组别=42.11,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shRNA-PHB2+MPTP组相比,除第4天(P<0.05)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小鼠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t=-34.36,P<0.01),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与shRNA-PHB2+MP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4,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shRNA-PHB2+MPTP组四组小鼠中脑组织中TH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41.03±3.01)、(24.20±4.18)、(38.39±3.31)和(13.12±2.6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MPTP组小鼠TH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8,P<0.01);与MPTP组小鼠相比,shRNA-PHB2抑制组中的TH的表达下调(t=-6.73,P<0.05)。(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小鼠中脑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86±0.07)、(0.77±0.08)、(0.42±0.05)、(0.21±0.05)、(0.66±0.09)和(0.27±0.07);PHB2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13±0.14)、(0.56±0.11)、(1.08±0.14)、(0.27±0.07)、(0.68±0.14)和( 0.24±0.10)。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LC3和PHB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 t=3.54,11.06,均P<0.01)。结论艾地苯醌能够通过PHB2增加PD小鼠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改善行为学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