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易在义齿、人工插管如尿道插管、气管插管等植入性设备表面定植并进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可保护菌体免受药物的杀伤和免疫系统的攻击。黏附是生物膜成膜的关键,也是白念珠菌致病的关键步骤[1]。本实验拟通过结晶紫法与XTT法观察中药厚朴对白念珠菌黏附的影响,并对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 标签: XTT法 结晶紫法 白念珠菌 黏附
  • 简介:性霉素B脂质体为作用强、抗菌谱广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报道。本病例患者使用性霉素B脂质体后导致急性胰腺炎,经给予性霉素B脂质体减量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不良反应 胰腺炎
  • 简介:真菌感染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问题,性霉素B作为种广谱抗真菌制剂,被誉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而脂质体独特的靶向作用,极大的减少了其毒副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获得较好疗效。锋克松作为注射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应用 脂质体 注射用 征文 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评价低频超声联合性霉素B纳米粒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协同杀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性霉素B纳米粒(amphotericinB-loadednanoparticles,AmB-NPs)。XTT减低法评价经超声与AmB-NPs联合作用后对成熟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生物膜分泌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及游离AmB药物相比,超声联合AmB-NPs能明显降低生物膜活性(P〈0.01);生物膜厚度变薄,结构疏松,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明显下降。结论低频超声联合AmB-N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

  • 标签: 低频超声 白念珠菌生物膜 两性霉素B 纳米粒 协同抗菌
  • 简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往采用般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为了寻找新的药物,我院用性霉素B泡腾片(莱帕)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共10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泡腾片 外阴 阴道炎 治疗
  • 简介:为研究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A1和TA2在BNS和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花粉发育时期的表达特点,探讨这2个育性相关基因与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联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BNS和YS型不育系732A花药发育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基因TA1和TA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在732A和BNS花粉发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基因TA1相对表达量上调,在三核期相对表达量下降;(2)基因TA2相对表达量在BNS花粉发育的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逐渐下降,三核期上升;在732A花粉发育4个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刚好相反;(3)在BNS和732A花粉发育二核期,基因TA1和TA2均表现极值,推测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4)在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发育过程中,基因TA1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比TA2的高。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5)基因TA1和TA2相对表达量在BNS的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反,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且2个基因不连锁;在732A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同,推测其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 标签: 小麦 TA1 TA2 BNS 732A 荧光实时定量PCR
  • 简介:目的研究携载性霉素B的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聚乳酸 纳米粒 副作用
  • 简介:我国皮肤病性学及真菌病学奠基人之代宗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秦启贤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5月15日17时08分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 标签: 真菌病 皮肤病 复旦大学 皮肤科 医院 华山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性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性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均应用性霉素B治疗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性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者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两性霉素B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抢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性霉素B组、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两性霉素B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串红(Salviasplendens),又名西洋红、墙上红、爆竹红等,是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L)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年生栽培。串红是重要的花坛花之,更是"五一"、国庆等节日的主要花坛用花,它在国际上栽培已十分普遍,特别在欧美国家和日本,每年销售的串红种子十分可观。我国串红的栽培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城市环境布置的应用上是最普遍的。

  • 标签: 一串红 新品种选育 多年生草本花卉 鼠尾草属 欧美国家 环境布置
  • 简介:真菌感染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问题,性霉素B作为种广谱抗真菌制剂,被誉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而脂质体独特的靶向作用,极大的减少了其毒副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获得较好疗效。锋克松作为注射用性霉素B脂质体的独家国产制剂自上市以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为临床医师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好的选择。为了交流临床治疗和用药经验,《中国真菌学杂志》与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此次征文活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应用 脂质体 注射用 杂志 中国
  • 简介:目的观察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联治疗(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联治疗者(分别为12d和20d,P=0.009),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伏立康唑 隐球菌脑膜炎 艾滋病
  • 简介:目的探索种新的真菌DNA提取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耗时较短,应用范围广.方法将酶消化和Chelex-100提取DNA方法联合起来,配制种新的DNA提取试剂.通过真菌ITS4和ITS5通用引物进行PCR,对新的DNA提取试剂同市售的Takaralysisbuffer在DNA提取方面的效能进行评价,同时对DNA浓度和纯度进行测定.结果实验所用34株真菌,自配试剂成功提取出32株真菌DNA;Takaralysisbuffer成功提出27株真菌DNA.对于种方法都没能提出DNA的2株真菌,经液氮研磨破壁后,自制试剂均成功提取;而Takaralysisbuffer仅成功提取DNA1株.结论同市售试剂Takaralysisbuffer比较,自配DNA提取液提取DNA质量相对较高,可用于临床常见感染真菌的PCR诊断.对于某些真菌,提取DNA之前先进行菌体破壁是必要的.

  • 标签: 蛋白酶K 蜗牛酶 Chelex-100 DNA提取
  • 简介:为了提高串红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20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方面对我国主栽的20份串红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串红表型多样性丰富,品种间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外引与中国个类群间表型变异程度及丰富性都比较相似。25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于0.23~1.97之间,数量性状中以主茎直径、花冠直径、叶柄长、始花时间和花间长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质量性状中则以叶面泡状突起程度及叶柄显色强度多样性指数较高。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总体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96%的前5个主成分,可反映串红资源的总体形态表现。20份资源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7.0,在欧氏距离约为8.5时,参试的20份资源可分为高生种和矮生种大类,前者仅包含1个品种(篝火),而后者包含19个品种,且在欧氏距离约为7.2处又可进步分为4个亚类。

  • 标签: 一串红 表型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玉米干旱胁迫相关突变体在发掘玉米耐旱关键基因研究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在玉米自交系综31的田间扩繁过程中,发现个玉米干旱胁迫敏感的自然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轻度干旱条件下叶片发生卷曲,严重干旱时叶尖变黄,衰老坏死。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受1对主效单基因控制,表现为隐性遗传,将突变基因命名为DS。利用B73与突变体ds组配F2分离群体,以干旱条件下叶片是否卷曲为指标,将DS基因初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SSR标记umc1772和umc2158之间,物理距离为5Mb。以上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玉米 干旱 卷叶 基因定位
  • 简介:植物黄绿叶突变体不但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叶绿素的合成代谢途径、叶绿体的遗传分化与发育等系列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研究上。本研究以前期化学诱变得到的个番茄黄绿叶突变体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与光合作用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分析,发现突变体从第1片真叶开始变黄,植株矮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相对野生型极显著降低,叶绿体类囊体片层结构畸形。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正反交,分析其遗传方式。发现其F2群体正常叶与黄绿叶的分离比为3∶1,表明黄绿叶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隐性性状。本研究为后期的基因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番茄 黄绿叶突变体 表型鉴定 遗传分析
  • 简介:水稻脆性突变体是研究细胞壁组分结构形成机制的重要材料。通过离子柬诱变籼稻9311获得1个茎秆、叶片均脆的突变体,命名为bc9311--1。bc9311-1突变体与野生型9311相比,分蘖数减少,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叶片和茎秆的细胞壁成分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bc9311-1突变体茎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半纤维素和SiO,含量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纤维素含量降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SiO2含量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脆性突变体脆性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以bc9311-1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群体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bc9311-1突变位点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位于SSR分子标记的RM1095和RM363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3.4cM,与其中的标记RM1183表现共分离。这些结果为进步克隆突变基因,揭示脆性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水稻 细胞壁 脆秆 基因定位
  • 简介:最近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翁心华疑难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已与读者见面了。全书四章。第章以“千变万化感染病,经验检验相益彰”为题,例举了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分枝杆菌感染及其他各种病原菌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的疑难病例,每个案例的标题明了、直入主题。第二章以“肿瘤发热最隐匿,踏破铁鞋终寻得”为题,点出了众多的肿瘤性疾病以发热为初发或长期表现,颇值得重视。

  • 标签: 临床医学 高科技 科技出版社 肿瘤性疾病 学时 感染病
  • 简介:突变体是基因功能研究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对个中品661EMS诱变的株型突变体(it1)进行了表型和生理鉴定,旨在为该突变体的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株型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呈深绿色且皱缩;突变体高度降低为野生型的2/3,但节间数目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别,说明it1株高降低是由每个节间长度缩短造成的,与节间数目无关;突变体的分枝数、荚数、粒数、叶柄长度及夹角、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木质素的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突变相关基因的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优良种质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大豆 EMS 株型 突变体